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在于,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出现、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等方面。应通过建立农产品储备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重要功能和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以及加大公共投入力度,创造非农就业机会等措施来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上涨;提高农民收入;市场机制;宏观调控
[中圈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4-0112-03
自2007年春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上涨,在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6%,突破了我国近十年来价格总水平的最高月度涨幅的情况下。十月份进一步上涨到6.9%。引起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商品是猪肉和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上涨,由于农产品价格水平的不断上涨又带动了一系列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在国内的猪肉和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水平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地推动我国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如何有效地抑制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以及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一、农产品和农产品市场的特征
早在1998年,中国人就以人均年消费46公斤肉食成为了东南亚国家中最能吃肉的民族,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肉食已成为了中国人的基本消费品,而并不是奢侈品,大米和蔬菜更是如此。猪肉、大米和蔬菜等农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的一个最大特征是:价格的提高或者降低,并不会引起需求量的明显变化,在相当大范围内,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0<Ed<1,几乎接近于零。对于非弹性产品,价格的提高必然带来销售者收入的增加,作为一个理性的农产品销售者,都有一种推动价格上涨的内在趋势。
农产品市场具有其他产品市场不具有的显著特征,农产品市场存在着众多的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从事农产品生产投资不大、技术要求不高、进入和退出该市场比较自由,所以我国8亿农民都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又由于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人人都要消费,我国13亿人口都是农产品的消费者。正是因为在农产品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于每一个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他们都是农产品价格的接受者,而并非决定者,农产品市场是理想的完全自由竞争市场,需要政府加强宏观引导。
二、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1、新一轮通货膨胀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是因货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求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导致商品价格和工资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世界性现象。在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现象。经济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的,通货膨胀现象往往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出现,我国在1985~1986年问和2003年所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与当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息息相关,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由于货币的流动性过剩造成的。
过剩的货币使得投资者手中的现金可以随时变现为其它资产,投资者千方百计的不让手中的货币贬值,纷纷将过量的货币变现为其他资产。由于大量资金涌入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和黄金市场,有力地推动了投机性商品的资产价格大幅度攀升,投资者期望通过财富效应实现货币增值。然而事实却走向了反面,引起了资产价格上涨、货币贬值。近几年,我国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商品的购进价格指数以及工业品的出厂价格指数一再攀升,2007年秋季,我国的股票价格涨幅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在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同时,投资者通过其他渠道将资产价格上涨传导到消费价格,同时引起消费价格水平上升。过剩的货币总是追逐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劳动生产率越低,产品价格越低、价格涨幅越大,我国的农产品属于典型的低劳动生产率产品,价格较低。当世界石油价格疯狂涨到20世纪90年代平均价格4倍的时候,西方国家政府开始寻找石油的替代品,把视线投向农产品市场中的玉米产品,通过对玉米加工获取燃料——乙醇。这一新的需求为玉米价格的迅速上涨提供了良机,农民自然将种植其他农产品的生产资料土地、化肥和劳动力等转向生产玉米,由于其他农产品的产量明显减少,使得其他农产品的价格普遍上升,从而引发了农产品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正是因为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在不降低消费者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需要增加工资对消费者进行补偿。
工资的增加往往是从个别部门开始的,例如我国的石油、通讯和军队等部门已成为了涨工资的领导行业,由于各部门工资的攀比行为,个别部门工资的增加必然导致整个社会工资水平的普遍上涨,形成工资与物价螺旋式上升的不良机制。于是,我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现象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2、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了农产品价格上涨
随着我国走特殊工业化道路步伐的加快。促进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的相应提高,必然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和农产品生产用地减少的现象出现,失地农民纷纷成为城市居民。昨日的农产品生产者成为了今天农产品的消费者。由于农产品供给量减少和需求量增加的双重变化。引起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图1描绘了这一上涨情况:
在图1中,Q1、Q2分别表示原来和现在农产品供给量,D1、D2分别表示原来和现在的农产品需求量,由于供给量从Q1减少到Q2,需求量从D1增加到D2,引起农产品价格由P1上升到P2。
3、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和价格的传导推动了农产品价格上涨
成本是决定产品销售价格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不断提高,相应推动了农产品销售价格的一路上场。近五年来,农业生产要素中的尿素、柴油和农膜的价格分别上涨26.6%、64.4%和66%,加上农民现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农村用工价格的大幅度提高,促使粮食生产成本每亩上升23.9%。另一方面,价格是相互传导的。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上涨,传导到玉米价格;玉米价格上涨。又传导到猪肉价格,猪肉价格的上涨,继续传导到一系列替代产品和农副加工产品的价格上。到2007年8月底,玉米价格比同期上涨14.6%。传导猪肉价格上涨79.4%。
4、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农产品价格总水平上涨
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产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着一种周期性循环和波动。农产品本期价格低,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引起本期产量下降,本期产品下降导致下期价格上升,价格上升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起下期产量上升,产量上升又导致价格下降。开始一轮新的循环。珠网理论(指产品价格会先因为供不应求而上升,当价格上升,吸引更多供应后,价格又会因供过于求而下降)论证了我国生猪供求失衡的状况,2006年底,由于生 猪价格过低,打击了生猪饲养者的积极性,加上南方猪蓝耳病的困扰,生猪产量急剧下降,到2007年6月底,母猪存栏比同期下降7%。导致猪肉价格背离均衡价格不断上涨。当猪肉价格背离均衡价格体系而不断提高时。猪肉价格就成为了相对价格体系中偏高的价格,这种偏高价格的存在使得相对价格体系不均衡,于是整个相对价格体系必然向均衡的价格调节,由于“向上看齐”法则的自发力量,所有农产品的价格都要上升,从而促使农产品价格总水平上涨。图2描绘了市场机制的这种促进作用。在图2中,P和Q分别表示价格和产量,t表示时期。
三、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决定了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从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周期性变化。为了有效抑制我国目前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和稳定、提高农民的收入,需要建立一定的机制来实现此目标。这样的机制有两类:一类是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另一类是政府的行政干预机制。
1、建立农产品储备的有效机制
许多农产品都是可以储备的,包括猪肉、大米和面粉等。产品的储备为生产与消费提供了一种缓冲,因为供给量并不等于生产量。当产量波动又没有储备时,价格随产量而波动:产量增加。价格下降;产量减少,价格上升。农民增产不增收,这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产品储备机制,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提供了途径。图3以猪肉为例构建有储备的农产品市场模型。
在模型中,D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因为供给是完全富有弹性的。所以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猪肉的产量在Q1和Q2之间波动,D和S的交点Q0为均衡点,均衡数量为15亿公斤、均衡价格为14元。储备者在预测未来的猪肉价格为14元时,开始了储备活动。当猪肉产量减少到Q1时,储备者从储备中拿出5亿公斤猪肉销售,购买量仍为15亿公斤。价格仍为14元;当猪肉产量增加到Q2时,储备者购买5亿公斤猪肉储备,购买量仍为15亿公斤,价格仍为14元。
模型说明了,储备者的储备活动减少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如果市场价格高于预测价格14元时,储备者出售储备的猪肉;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预测价格14元时,储备者购买猪肉储备。尽管储备是一种投机活动,正是这种投机活动稳定了农产品价格,克服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促使农民既增产又增收。无论储备者是国家、企业或是私人,有效的农产品储备机制对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2、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重要功能
农产品为生活必需品的内在特征和农产品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供给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远远大于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在一定时期内,由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所引起的产量波动会越来越强烈,呈现出价格与产量越来越偏离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现象,形成发散型蛛网。因为市场调节本身就有引起产品价格不稳定的因素,但是通过进一步的市场调节又可自发地形成稳定的机制。这就是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是进行标准化期货合约交易的市场,在期货市场上所买卖的期货合约是未来交货的。买卖的是未来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交易是一种市场行为,同样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由市场机制进行自发调节,参与交易者无论是投资者也好,还是投机者也好。或者是套期保值者也好,参与期货交易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利、在获利的竞争中确定了未来农产品的价格,发现未来价格是期货市场的重要功能。农产品的未来价格较真实地反映了未来农产品的供求状况,相当于人们对未来做了理性的预期,农民用未来价格来指导农业生产,预期未来收入的增加,这样就可以避免由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所引起的产量波动,再由产量波动引起农民收入的波动,以此消除农产品市场上的蛛网波动,进一步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
3、政府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
虽然市场调节机制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和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市场调节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并非十全十美,需要引入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调控农产品市场。
在政策方面,政府可以根据农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且综合考虑其各种因素,合理制定出某一时期农产品销售的最低价格和最高价格,将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低价格的确定由平价率决定,平价率是指农民销售农产品所得的收入价格与购买工业品支付价格的比率,平价率反映了工农业产品的比例关系。平价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购买力的升降状况,美国政府以这一比例为基数计算平价率。再由平价率来确定农产品的最低价格,对支持农业生产发挥了极大作用。由平价率所确定的最低价格高于农产品的平均成本。从而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政府实施最高价格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最高价格的确定由价格总水平决定,最高价格的实施可以通过国有商业企业发挥既实现盈利又稳定物价的双重职能来实现。无论政府是实施最低价格,还是最高价格都需要进行财政补贴。这样既保护了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又抑制了农产品的价格上涨。
在法规方面,政府可根据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不正常状况,制定反垄断法以此规范农产品流通秩序。在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上,垄断屠宰、垄断采购和垄断销售的现象十分猖獗,少数企业和经营者串通涨价、合谋涨价的状况相当严重。垄断者通过不合法行为在农产品市场上获取垄断利润。对农产品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应当承认,垄断的形成对经济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垄断的形成又带来了种种弊端,垄断者凭借其垄断地位剥夺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对。通过反垄断法来限制垄断者的不良行为和规范农产品市场的流通秩序,将生产和销售农产品的利润回归于广大农民,使其收入不断提高,物价长期稳定。
4、加大公共投入力度,创造非农就业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民收入也显著提高。从1978年到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加了5倍,H 2005年和2006年又以平均每年6、3%的速度增长。然而,从绝对水平看。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大大低于世界银行提出的每人每天2美元的贫困标准,如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考察,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较而育的相对收入更值得关注,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纯收入的差距按当年价格计算从1.86倍扩大到了3.21倍,这一比较揭示了十分严重并且还在恶化的中国农民收入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系统工程并不等于齐头并进,资源平均分配,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准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才能保证农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保证农民收入能与其他社会阶层趋同。前美国经济学会主席D、Gale Johmon教授早就指出,所谓农民问题就是农民收入问题,实际上是农业部门劳动者数量过多,超出其能够提供可比收入能力的结果。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非农经营和外出打工收入的增加。要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必须转移我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统一劳动力市场,扩大非农就业机会,并且帮助农民提高抓住这一机会的能力。为此,就需要大量的公共投入。才能进一步为农民在非农岗位增加收入提供条件,创造机会。
责任编辑 陈合营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上涨;提高农民收入;市场机制;宏观调控
[中圈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4-0112-03
自2007年春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上涨,在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6%,突破了我国近十年来价格总水平的最高月度涨幅的情况下。十月份进一步上涨到6.9%。引起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商品是猪肉和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上涨,由于农产品价格水平的不断上涨又带动了一系列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在国内的猪肉和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水平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地推动我国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如何有效地抑制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以及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一、农产品和农产品市场的特征
早在1998年,中国人就以人均年消费46公斤肉食成为了东南亚国家中最能吃肉的民族,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肉食已成为了中国人的基本消费品,而并不是奢侈品,大米和蔬菜更是如此。猪肉、大米和蔬菜等农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的一个最大特征是:价格的提高或者降低,并不会引起需求量的明显变化,在相当大范围内,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0<Ed<1,几乎接近于零。对于非弹性产品,价格的提高必然带来销售者收入的增加,作为一个理性的农产品销售者,都有一种推动价格上涨的内在趋势。
农产品市场具有其他产品市场不具有的显著特征,农产品市场存在着众多的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从事农产品生产投资不大、技术要求不高、进入和退出该市场比较自由,所以我国8亿农民都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又由于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人人都要消费,我国13亿人口都是农产品的消费者。正是因为在农产品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于每一个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他们都是农产品价格的接受者,而并非决定者,农产品市场是理想的完全自由竞争市场,需要政府加强宏观引导。
二、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1、新一轮通货膨胀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是因货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求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导致商品价格和工资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世界性现象。在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现象。经济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的,通货膨胀现象往往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出现,我国在1985~1986年问和2003年所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与当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息息相关,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由于货币的流动性过剩造成的。
过剩的货币使得投资者手中的现金可以随时变现为其它资产,投资者千方百计的不让手中的货币贬值,纷纷将过量的货币变现为其他资产。由于大量资金涌入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和黄金市场,有力地推动了投机性商品的资产价格大幅度攀升,投资者期望通过财富效应实现货币增值。然而事实却走向了反面,引起了资产价格上涨、货币贬值。近几年,我国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商品的购进价格指数以及工业品的出厂价格指数一再攀升,2007年秋季,我国的股票价格涨幅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在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同时,投资者通过其他渠道将资产价格上涨传导到消费价格,同时引起消费价格水平上升。过剩的货币总是追逐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劳动生产率越低,产品价格越低、价格涨幅越大,我国的农产品属于典型的低劳动生产率产品,价格较低。当世界石油价格疯狂涨到20世纪90年代平均价格4倍的时候,西方国家政府开始寻找石油的替代品,把视线投向农产品市场中的玉米产品,通过对玉米加工获取燃料——乙醇。这一新的需求为玉米价格的迅速上涨提供了良机,农民自然将种植其他农产品的生产资料土地、化肥和劳动力等转向生产玉米,由于其他农产品的产量明显减少,使得其他农产品的价格普遍上升,从而引发了农产品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正是因为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在不降低消费者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需要增加工资对消费者进行补偿。
工资的增加往往是从个别部门开始的,例如我国的石油、通讯和军队等部门已成为了涨工资的领导行业,由于各部门工资的攀比行为,个别部门工资的增加必然导致整个社会工资水平的普遍上涨,形成工资与物价螺旋式上升的不良机制。于是,我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现象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2、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了农产品价格上涨
随着我国走特殊工业化道路步伐的加快。促进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的相应提高,必然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和农产品生产用地减少的现象出现,失地农民纷纷成为城市居民。昨日的农产品生产者成为了今天农产品的消费者。由于农产品供给量减少和需求量增加的双重变化。引起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图1描绘了这一上涨情况:
在图1中,Q1、Q2分别表示原来和现在农产品供给量,D1、D2分别表示原来和现在的农产品需求量,由于供给量从Q1减少到Q2,需求量从D1增加到D2,引起农产品价格由P1上升到P2。
3、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和价格的传导推动了农产品价格上涨
成本是决定产品销售价格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不断提高,相应推动了农产品销售价格的一路上场。近五年来,农业生产要素中的尿素、柴油和农膜的价格分别上涨26.6%、64.4%和66%,加上农民现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农村用工价格的大幅度提高,促使粮食生产成本每亩上升23.9%。另一方面,价格是相互传导的。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上涨,传导到玉米价格;玉米价格上涨。又传导到猪肉价格,猪肉价格的上涨,继续传导到一系列替代产品和农副加工产品的价格上。到2007年8月底,玉米价格比同期上涨14.6%。传导猪肉价格上涨79.4%。
4、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农产品价格总水平上涨
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产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着一种周期性循环和波动。农产品本期价格低,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引起本期产量下降,本期产品下降导致下期价格上升,价格上升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起下期产量上升,产量上升又导致价格下降。开始一轮新的循环。珠网理论(指产品价格会先因为供不应求而上升,当价格上升,吸引更多供应后,价格又会因供过于求而下降)论证了我国生猪供求失衡的状况,2006年底,由于生 猪价格过低,打击了生猪饲养者的积极性,加上南方猪蓝耳病的困扰,生猪产量急剧下降,到2007年6月底,母猪存栏比同期下降7%。导致猪肉价格背离均衡价格不断上涨。当猪肉价格背离均衡价格体系而不断提高时。猪肉价格就成为了相对价格体系中偏高的价格,这种偏高价格的存在使得相对价格体系不均衡,于是整个相对价格体系必然向均衡的价格调节,由于“向上看齐”法则的自发力量,所有农产品的价格都要上升,从而促使农产品价格总水平上涨。图2描绘了市场机制的这种促进作用。在图2中,P和Q分别表示价格和产量,t表示时期。


三、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决定了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从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周期性变化。为了有效抑制我国目前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和稳定、提高农民的收入,需要建立一定的机制来实现此目标。这样的机制有两类:一类是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另一类是政府的行政干预机制。
1、建立农产品储备的有效机制
许多农产品都是可以储备的,包括猪肉、大米和面粉等。产品的储备为生产与消费提供了一种缓冲,因为供给量并不等于生产量。当产量波动又没有储备时,价格随产量而波动:产量增加。价格下降;产量减少,价格上升。农民增产不增收,这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产品储备机制,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提供了途径。图3以猪肉为例构建有储备的农产品市场模型。
在模型中,D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因为供给是完全富有弹性的。所以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猪肉的产量在Q1和Q2之间波动,D和S的交点Q0为均衡点,均衡数量为15亿公斤、均衡价格为14元。储备者在预测未来的猪肉价格为14元时,开始了储备活动。当猪肉产量减少到Q1时,储备者从储备中拿出5亿公斤猪肉销售,购买量仍为15亿公斤。价格仍为14元;当猪肉产量增加到Q2时,储备者购买5亿公斤猪肉储备,购买量仍为15亿公斤,价格仍为14元。
模型说明了,储备者的储备活动减少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如果市场价格高于预测价格14元时,储备者出售储备的猪肉;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预测价格14元时,储备者购买猪肉储备。尽管储备是一种投机活动,正是这种投机活动稳定了农产品价格,克服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促使农民既增产又增收。无论储备者是国家、企业或是私人,有效的农产品储备机制对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2、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重要功能
农产品为生活必需品的内在特征和农产品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供给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远远大于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在一定时期内,由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所引起的产量波动会越来越强烈,呈现出价格与产量越来越偏离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现象,形成发散型蛛网。因为市场调节本身就有引起产品价格不稳定的因素,但是通过进一步的市场调节又可自发地形成稳定的机制。这就是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是进行标准化期货合约交易的市场,在期货市场上所买卖的期货合约是未来交货的。买卖的是未来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交易是一种市场行为,同样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由市场机制进行自发调节,参与交易者无论是投资者也好,还是投机者也好。或者是套期保值者也好,参与期货交易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利、在获利的竞争中确定了未来农产品的价格,发现未来价格是期货市场的重要功能。农产品的未来价格较真实地反映了未来农产品的供求状况,相当于人们对未来做了理性的预期,农民用未来价格来指导农业生产,预期未来收入的增加,这样就可以避免由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所引起的产量波动,再由产量波动引起农民收入的波动,以此消除农产品市场上的蛛网波动,进一步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
3、政府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
虽然市场调节机制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和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市场调节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并非十全十美,需要引入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调控农产品市场。
在政策方面,政府可以根据农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且综合考虑其各种因素,合理制定出某一时期农产品销售的最低价格和最高价格,将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低价格的确定由平价率决定,平价率是指农民销售农产品所得的收入价格与购买工业品支付价格的比率,平价率反映了工农业产品的比例关系。平价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购买力的升降状况,美国政府以这一比例为基数计算平价率。再由平价率来确定农产品的最低价格,对支持农业生产发挥了极大作用。由平价率所确定的最低价格高于农产品的平均成本。从而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政府实施最高价格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最高价格的确定由价格总水平决定,最高价格的实施可以通过国有商业企业发挥既实现盈利又稳定物价的双重职能来实现。无论政府是实施最低价格,还是最高价格都需要进行财政补贴。这样既保护了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又抑制了农产品的价格上涨。
在法规方面,政府可根据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不正常状况,制定反垄断法以此规范农产品流通秩序。在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上,垄断屠宰、垄断采购和垄断销售的现象十分猖獗,少数企业和经营者串通涨价、合谋涨价的状况相当严重。垄断者通过不合法行为在农产品市场上获取垄断利润。对农产品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应当承认,垄断的形成对经济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垄断的形成又带来了种种弊端,垄断者凭借其垄断地位剥夺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对。通过反垄断法来限制垄断者的不良行为和规范农产品市场的流通秩序,将生产和销售农产品的利润回归于广大农民,使其收入不断提高,物价长期稳定。
4、加大公共投入力度,创造非农就业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民收入也显著提高。从1978年到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加了5倍,H 2005年和2006年又以平均每年6、3%的速度增长。然而,从绝对水平看。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大大低于世界银行提出的每人每天2美元的贫困标准,如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考察,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较而育的相对收入更值得关注,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纯收入的差距按当年价格计算从1.86倍扩大到了3.21倍,这一比较揭示了十分严重并且还在恶化的中国农民收入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系统工程并不等于齐头并进,资源平均分配,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准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才能保证农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保证农民收入能与其他社会阶层趋同。前美国经济学会主席D、Gale Johmon教授早就指出,所谓农民问题就是农民收入问题,实际上是农业部门劳动者数量过多,超出其能够提供可比收入能力的结果。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非农经营和外出打工收入的增加。要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必须转移我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统一劳动力市场,扩大非农就业机会,并且帮助农民提高抓住这一机会的能力。为此,就需要大量的公共投入。才能进一步为农民在非农岗位增加收入提供条件,创造机会。
责任编辑 陈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