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脑出血大鼠血肿脑组织脑红蛋白及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

来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ms2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脑出血大鼠血肿脑组织中脑红蛋白(Ngb)及NL-RP3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9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1组、电针2组、电针3组,每组15只.模型组和电针各组以大鼠尾状核自体动脉血注入法复制脑出血模型.大鼠造模苏醒后,电针各组选取百会、水沟、双侧内关穴给予电针刺激治疗,电针1组、电针2组和电针3组分别设定电针频率为2 Hz、15 Hz和50 Hz,每日1次,共连续治疗10 d;假手术组采用套迭式顿头安慰针干预,但不刺入皮肤.采用Bederson评分标准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血肿脑组织中Ngb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血肿脑组织中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结果 实验24 h、48 h、5 d和10 d时,电针各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均<0.05),且随着时间延长和电针频率的增加,评分呈明显下降趋势;电针3组实验5 d和10 d时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著低于电针1组(P均<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脑出血区域细胞排列不规则,可见大量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细胞间隙变大,胞浆减少,多数可见核固缩;电针各组大鼠脑出血区域细胞形态均较模型组改善,且电针3组改善最为明显.电针各组血肿脑组织中Ngb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其中电针2组和电针3组均明显高于电针1组(P均<0.05);电针各组血肿脑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IL-18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且随着电针频率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结论 不同频率电针可影响脑出血大鼠的治疗效果,其中50 Hz高频率电针刺激较2 Hz、15 Hz低频率电针刺激的作用更佳,该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血肿脑组织Ngb表达及NLRP3信号通路实现的.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穴位埋针联合手指点穴改善脑卒中患者头晕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本院急诊病房脑卒中后遗症期头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A组、观察B组和观察C组,每组40例.比较3组头晕持续时间、头晕发生频率、治疗满意度及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总满意度、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头晕持续时间、发生频率低于治疗前,且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针联合手指点穴可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头晕症状,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目的 探讨痰标本留取方式及送检时间对痰检合格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该院经治疗在14 d内好转出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56例,随机将其分为自行留取组和护士督导留取组,每组28例.比较2组采集后30、60、90 min送检的痰检合格率.结果 2组采集后30、60 min送检的痰标本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采集后90 min送检的痰标本合格率明显低于采集后30、60 min送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行留取组采集后30、60 min
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颅内大动脉狭窄引起的青年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尤其甲亢合并烟雾病更少见.该文回顾性分析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颅内大动脉狭窄致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治过程.
目的 了解重庆市渝北区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按照2016-2020年渝北区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方案要求,选定监测点,并在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生活饮用水水样804份,对水样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渝北区生活饮用水总合格率为50.75%(408/804).不同地区、不同供水方式、不同类型水样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城市和农村生活饮用水中,不同年份水样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枯水期与丰水期,不同年份水样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