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全新互动式的教与学的模式——“表演”教学法,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身实践表演,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表演”就是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是以学生自编自导,合作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在创设的情景中,通过对话和动作的表演表现故事中人物个性、内心活动和感情变化,以展示的活动过程。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在“寓教于乐”,注重活动情趣,营造活泼、自由气氛,重视学生的身心愉快。
2.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增强教学效果。
3.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4.重在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感受、体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作者的情感,真正调动学生的情绪与思考,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晏子使楚》和《记承天寺夜游》时就采用了“表演”的教学方法,我让学生先阅读文章,由学生自由组合,然后分组合作表演。为此,在指导学生表演过程中,侧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从动作、神态的示范表演中表现人物个性和内心活动。学习《晏子使楚》时,如表演“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指导扮演“楚王”的学生沉着脸,两眼转轳转,奸笑咬着牙说:“我欲羞辱晏子,用什么方法?”把楚王心胸狭窄、奸猾、设计陷害晏子的心态表现出来。而学生在观赏过程中开心大笑,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学生的情绪大大高涨了……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课堂的欢乐中。这样,一堂课在表演和欣赏的愉快气氛中结束,一个故事也在表演和欣赏的过程中完成。学生学得轻松,容易接受和理解,更易于记忆。
这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活动多,这一教学方式的变化,极大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情绪始终高昂,丰富了想像力,整合了知识。此外,学生通过亲自表演,学会了合作,锻炼了能力,发挥出极大的潜能。同时也切身感受了学习语文的快乐,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面对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表演,热闹欢快的场面,我看到了学生认真的态度,爱憎的感情,鉴赏的能力,也看到了亲身实践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二)创设故事的情境,让学生尽情地自我展示。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笔墨不多,但蕴意深厚,如果不用心去体会,很容易感到索然无味。因为文章看似无甚波澜,淡淡的,只有细细地品味,才能品出那朦胧的月色中好像蕴藏着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理解苏轼的这种心境?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情感体验少,尤其文言文诗词,更难体会到古代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备课时,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创设一个“月”下美景,让学生上台表演。课前让学生分组阅读并做好表演的准备。上课时,我一走进教室,只见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轮明月挂在树梢上的粉笔画,并写上一首诗。诗情画意中学生的表演各有千秋,有的充满诗意,有的带着风趣,有的充满故事性,还有的成了诗词的对话。其中有一组的表演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在表演时,录音机里播出《月光曲》,整个教室仿佛沉浸在月光里。“月光下”,“苏轼”慢慢走出,边解衣边叹息,正欲上“床”,又坐起吟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然后又自言自语:“唉!人生落寞,官场倾轧……”这时“张怀民”也出来了,两个老朋友望“月”无语。一会儿“苏轼”叹息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回答问题,“苏轼太苦闷了”,“他的理想不能实现,只好寄情于山水”……把苏轼被贬的苦闷和特性演得栩栩如生,以特有的艺术形象感染了欣赏的学生,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情感,并把这些学生引入故事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味着表演的乐趣,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总之,“表演”改变了以往学习文言文的字话句训练,唤起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使古老的文字在今天的课堂上焕发活力。
1.重在“寓教于乐”,注重活动情趣,营造活泼、自由气氛,重视学生的身心愉快。
2.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增强教学效果。
3.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4.重在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感受、体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作者的情感,真正调动学生的情绪与思考,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晏子使楚》和《记承天寺夜游》时就采用了“表演”的教学方法,我让学生先阅读文章,由学生自由组合,然后分组合作表演。为此,在指导学生表演过程中,侧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从动作、神态的示范表演中表现人物个性和内心活动。学习《晏子使楚》时,如表演“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指导扮演“楚王”的学生沉着脸,两眼转轳转,奸笑咬着牙说:“我欲羞辱晏子,用什么方法?”把楚王心胸狭窄、奸猾、设计陷害晏子的心态表现出来。而学生在观赏过程中开心大笑,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学生的情绪大大高涨了……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课堂的欢乐中。这样,一堂课在表演和欣赏的愉快气氛中结束,一个故事也在表演和欣赏的过程中完成。学生学得轻松,容易接受和理解,更易于记忆。
这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活动多,这一教学方式的变化,极大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情绪始终高昂,丰富了想像力,整合了知识。此外,学生通过亲自表演,学会了合作,锻炼了能力,发挥出极大的潜能。同时也切身感受了学习语文的快乐,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面对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表演,热闹欢快的场面,我看到了学生认真的态度,爱憎的感情,鉴赏的能力,也看到了亲身实践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二)创设故事的情境,让学生尽情地自我展示。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笔墨不多,但蕴意深厚,如果不用心去体会,很容易感到索然无味。因为文章看似无甚波澜,淡淡的,只有细细地品味,才能品出那朦胧的月色中好像蕴藏着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理解苏轼的这种心境?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情感体验少,尤其文言文诗词,更难体会到古代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备课时,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创设一个“月”下美景,让学生上台表演。课前让学生分组阅读并做好表演的准备。上课时,我一走进教室,只见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轮明月挂在树梢上的粉笔画,并写上一首诗。诗情画意中学生的表演各有千秋,有的充满诗意,有的带着风趣,有的充满故事性,还有的成了诗词的对话。其中有一组的表演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在表演时,录音机里播出《月光曲》,整个教室仿佛沉浸在月光里。“月光下”,“苏轼”慢慢走出,边解衣边叹息,正欲上“床”,又坐起吟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然后又自言自语:“唉!人生落寞,官场倾轧……”这时“张怀民”也出来了,两个老朋友望“月”无语。一会儿“苏轼”叹息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回答问题,“苏轼太苦闷了”,“他的理想不能实现,只好寄情于山水”……把苏轼被贬的苦闷和特性演得栩栩如生,以特有的艺术形象感染了欣赏的学生,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情感,并把这些学生引入故事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味着表演的乐趣,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总之,“表演”改变了以往学习文言文的字话句训练,唤起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使古老的文字在今天的课堂上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