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基础》课程是从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又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学科。因此它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一、善用适当教学方法,发掘学生自主潜能
《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教师一定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学生既能学到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有复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将自己的思维模式从经验思维、定势思维上升到科学思维、创造思维,既长知识、长智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题目的变化中,学生的思维随之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思维更加灵活。最后学生会明白,无论题目如何变化,只要用灵活的思维将知识迁移,都可以用原理、公式的不变应对题目的多变。例如,讲述链传动、轴及轴承、离合器和制动器的运动时,让学生通过收集和观察各种自行车、轮滑、滑板车等,制作新型代步器,学生通过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验和评价等,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图》及生产实践能力进行了检验和应用。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因此,教师的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法指导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记住一些学习方法,更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着重指导学生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让学生明确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
要让学生明白,走上社会后,原有的知识满足不了生产实际的需要,必须不断更新知识。而更新知识的要求就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会学习。
2.改革教法
创设自学情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课堂上教师精讲,讲重点,讲分析方法,解答学生疑难,多给学生思考时间来消化、释疑、巩固。
3.预习指导
预习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教师每节课都要提出预习目标,有预习题、思考题,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看书。上课时抽查提问,检查预习效果,促使学生课前认真预习。
4.进行听课指导
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以听为主、记为辅。积极思维,动脑思考,听重点,听预习中难点和自己不懂的内容,学习教师对重、难点的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
5.巩固记忆
独立完成作业,复习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不看书,以作业检测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练习,促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消化和吸收,加深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巩固,使学生的计算、概括、分析、判断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照本宣科地泛泛讲解只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情况下,人们对问题总是敏感而渴求真相或结果。“疑是学之始,思之由”,由疑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就有了探索真理的愿望和契机。例如,在学习变速机构时,向同学介绍驾驶员经常用手拨动右侧的变速杆,根据路况使汽车行驶速度时快时慢,有时还要使车倒退行驶。告诉学生驾驶员拨动变速杆的操作,是在改变一对齿轮传动比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改变车轮的转速和转向。
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要适当应用直观教具,理论联系实际,更直接地启发、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使之由事物的表象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由具体抽象引出概念,达到理解教材、获得知识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总之,使学生把所掌握的机械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工作、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和妙方,但有法可依、有方可循。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技巧。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
一、善用适当教学方法,发掘学生自主潜能
《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教师一定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学生既能学到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有复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将自己的思维模式从经验思维、定势思维上升到科学思维、创造思维,既长知识、长智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题目的变化中,学生的思维随之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思维更加灵活。最后学生会明白,无论题目如何变化,只要用灵活的思维将知识迁移,都可以用原理、公式的不变应对题目的多变。例如,讲述链传动、轴及轴承、离合器和制动器的运动时,让学生通过收集和观察各种自行车、轮滑、滑板车等,制作新型代步器,学生通过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验和评价等,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图》及生产实践能力进行了检验和应用。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因此,教师的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法指导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记住一些学习方法,更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着重指导学生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让学生明确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
要让学生明白,走上社会后,原有的知识满足不了生产实际的需要,必须不断更新知识。而更新知识的要求就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会学习。
2.改革教法
创设自学情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课堂上教师精讲,讲重点,讲分析方法,解答学生疑难,多给学生思考时间来消化、释疑、巩固。
3.预习指导
预习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教师每节课都要提出预习目标,有预习题、思考题,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看书。上课时抽查提问,检查预习效果,促使学生课前认真预习。
4.进行听课指导
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以听为主、记为辅。积极思维,动脑思考,听重点,听预习中难点和自己不懂的内容,学习教师对重、难点的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
5.巩固记忆
独立完成作业,复习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不看书,以作业检测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练习,促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消化和吸收,加深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巩固,使学生的计算、概括、分析、判断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照本宣科地泛泛讲解只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情况下,人们对问题总是敏感而渴求真相或结果。“疑是学之始,思之由”,由疑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就有了探索真理的愿望和契机。例如,在学习变速机构时,向同学介绍驾驶员经常用手拨动右侧的变速杆,根据路况使汽车行驶速度时快时慢,有时还要使车倒退行驶。告诉学生驾驶员拨动变速杆的操作,是在改变一对齿轮传动比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改变车轮的转速和转向。
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要适当应用直观教具,理论联系实际,更直接地启发、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使之由事物的表象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由具体抽象引出概念,达到理解教材、获得知识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总之,使学生把所掌握的机械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工作、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和妙方,但有法可依、有方可循。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技巧。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