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赞铁路:非洲大陆上的中国印记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藤树交织漫无边,下盖河水上遮天,非洲儿女多壮志,定叫铁路跨河山。”这是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和唐杰忠先生的相声《友谊颂》中一首小诗,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非洲坦赞铁路的历史。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东部海港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跨越东非大裂谷,一路蜿蜒至赞比亚铜矿带边缘小城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公里,是连接东部非洲和中南非最重要的交通动脉。坦赞铁路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专家和非洲铁路建设者艰苦卓绝的付出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体现了以中、坦、赞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守望相助的国际主义情怀和共同体精神,因此,坦赞铁路素来也被誉为非洲的“自由之路”和中非的“友谊之路”。作为迄今为止中非合作最大的外援成套项目,这条蜿蜒于广袤大地上的钢铁长龙不仅与非洲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致辉映融合,更将无数的中国记忆绵延于数千公里的非洲沃土,牵动着中国和非洲人民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纽带。时至今日,坦赞铁路仍保留着无数的中国印记,娓娓述说着一段段动人心弦的中非故事,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织中,持续铸就着美好的愿景与希望。

自由之路


  达累斯萨拉姆是坦桑尼亚乃至整个东非的重要港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在斯瓦西里语里,“达累斯萨拉姆”意为“平安之港”。500多年前,郑和曾率领航海部队到达过达累斯萨拉姆附近,将茶叶、瓷器带给了坦桑尼亚人民,也由此播下了中非友好交流的种子。如今,坦赞铁路从这里出发,带着中国印记和中国精神,成为一条改变坦赞两国乃至整个非洲命运的“自由之路”(Uhuru Railway)。
  坦赞铁路之所以被称作“自由之路”,是因为它极大程度地支撑了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帮助非洲国家尤其是坦桑尼亚和赞比亚摆脱欧洲殖民者的经济宰制,实现国家发展和人民平等。20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非洲国家相继独立,成为反殖民的中坚力量。1961年,坦桑尼亚宣布独立,但政治上的独立却无法解决经济上的忧患。南部非洲的南罗德西亚政权(今津巴布韦)和南非政权仍然奉行白人种族主义,周边国家如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等尚为葡萄牙的殖民地。要保护政治独立的成果并最终实现经济独立,就必须与周边国家团结起来,共同捍卫自由果实。1964年,赞比亚宣布摆脱英国殖民者,建立独立国家,但却因其内陆國家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铁路系统的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彻底实现经济独立。赞比亚的铁路系统原属于非洲中南部交通网,1890—1900年间,这一铁路网始终在英国南非公司的控制之下,成为殖民国家牟利的工具。赞比亚独立后,作为经济支柱的铜矿外运渠道依然被罗德西亚铁路公司垄断,寻找其他外运渠道迫在眉睫。
  而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港正可以作为赞比亚铜矿外运的新窗口。一旦赞比亚有了自己的铜矿外运渠道,其作为“前线国家”的忧患便迎刃而解,坦桑尼亚与赞比亚的政治及经济联系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两国乃至整个非洲的民族解放成果也将进一步巩固。虽然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之间有公路相连,但公路路况恶劣,通行条件差,雨季更是泥泞不堪,车祸频发,运输的安全性、稳定性难以保证。相较而言,铁路是最优选择。
  上述种种因素将坦、赞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最终促成了两国的合作。然而,作为世界上极不发达的国家,坦桑尼亚和赞比亚无法独立承担铁路建设,更缺乏铁路运营的专业人员,寻求外援势在必行。英、美、苏和世界银行相继拒绝了坦桑尼亚的求助,一方面因为坦赞铁路并不是一项给援助国带来显著经济利益的投资,另一方面也说明许多西方国家对于非洲谋求政治独立和经济自由存在敌意。在经过一番思虑后,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将目光投向了万里之外的中国。


坦赞铁路始发站——达累斯萨拉姆车站

  此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同样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政治封锁和经济打压,需要找寻突破口。1963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强调广交朋友,尤其是团结亚非拉刚取得独立的广大经济落后国家,这也构成了中、坦、赞三国合作的契机。1967年,三国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政府、赞比亚共和国政府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当时的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阴霾,国民经济正在恢复,许多西方国家怀疑中国是否能够完成这条工程难度极高的铁路,甚至有传言说中国的铁路是用竹子做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援建铁路的决心丝毫未动摇,周恩来总理强调,“这条铁路不仅修给坦、赞两国,更修给整个非洲”。对此,尼雷尔感叹道:“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很多西方国家修筑铁路是为了统治非洲,而中国却完全没有这样的政策。”
  在坦赞铁路的推动下,中国发展了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和革命情谊,帮助非洲国家巩固了独立成果。同时,坦赞铁路的建设也时刻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力量和中国声音,宣誓了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共同捍卫独立自由的决心。1971年,在非洲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成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这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计划的破产。就此,坦赞铁路绝不只是一条蜿蜒于非洲大地上的钢铁之路,而是民族国家的符号,是自由的战歌,也是中非合作的里程碑。

友谊之路


  在绵延1860.5公里的坦赞铁路上,可以看见无数的中国风景:浓郁中式风格的达累斯萨拉姆客运站,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铁轨枕木,“东方红”号火车头……都娓娓诉说着一段段中国专家与非洲工人并肩作战的过往。
  1964年,周恩来总理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其中强调:中国与受援国之间“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帮助受援国走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提供中国最好的设备和物资,帮助受援国掌握技术”;“专家待遇一律平等”。上述原则与西方国家剥削和牟利的援建目标截然不同,其体现出的平等与尊重是中非友谊之路的基石。1970年,第一批坦赞铁路的建设工人从广州出发,经过近20天的海上旅途,抵达坦赞铁路的起点达累斯萨拉姆。这支队伍有着过硬的铁路修筑和管理技术,艰苦朴素、克己自律,被当时的非洲铁路工人称作“来自中国的钢铁大军”。


中非铁路工人合力工作

  然而,非洲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加之落后的经济条件、错综的政治关系和中非文化与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坦、赞三国合作建设铁路绝非易事。由于非洲工人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且缺乏必要的铁路建设技术,中国的铁路专家和建设者需要手把手地教会非洲工人如何使用器械、铺设钢轨,在开凿隧道、深谷架桥等高难度作业时更是与非洲工人共同奋战在工地前线。生活中,中国专家住在简陋的屋棚里,同非洲工人们一起吃饭,一起观看工地上的篮球比赛,其乐融融。美国非洲研究专家杰米·蒙森在《非洲的自由铁路》一书中写道:“非洲劳动者不再被视为资本主义劳力的底层阶级,……他们记住了中国人质朴的穿着和举止,记住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自己种粮食,对待工作也极为投入。”当然,中国专家有时也会“黑脸”,他们对懈怠的非洲工人提出批评,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铁建工作,虽然严厉,却非常真诚,蒙森记录道:“中国专家并非站在一旁颐指气使、呼来喝去,而是身体力行地教非洲工人,他们也并不只是处理复杂高深的工作,而是十分愿意做基础性的工作。”一位普通非洲铁路工人回忆道:中国专家非常有耐心,在教授筑路技术时,他们会一遍遍解释给非洲工人听,直到他们听明白为止,在工人懈怠时,中国指导专家鼓励道:“工作!人们将依靠这条铁轨出行,你的父母也将依靠它出行!”中国人向非洲工人传递的不仅是铁路修筑技术和勤奋的工作作风,更是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使命感。
  铁路的修建有团结,更有牺牲。中国专家和工人不仅面对着险峻的地理环境,更有疾病、野生动物和车祸等威胁。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有近70位中国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长眠于达市西郊的“中国专家公墓”。在异国他乡,这些伟大的中国人坚守着对祖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承诺,用汗水甚至生命铸造了中非友谊的丰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陈晓晨在拜谒中国专家公墓后深情写道:中国专家们的“姓名也许随着亲历者记忆的流逝湮没在历史里,湮没在非洲的大地青山,然而这条友谊之路一直守望在他们牺牲的地方”。
  如今,铁轨上行驶的依然是东方红号机车,坦赞两国的火车司机至今仍吟唱着中国老歌,他们是中非手把手、肩并肩共筑铁路的历史见证人,也是铁路精神和中非友谊的传递者。坦赞铁路早已超越了个体国家之间的友谊,成为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同体精神的象征。

希望之路


  320座桥梁,12座隧道,93个车站,沿途数千万人口,孕育出坦赞铁路的无限可能。“我的梦想就是铁路尽头。”这是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的片尾曲《坦赞铁路之歌》中最为深情的一句话。修建一条从坦桑尼亚出海口到赞比亚铜矿区的铁路,是数代坦赞人的心愿和梦想,在中国援助下建成并通车的坦赞铁路,也在持续铸造着新的希望。
  坦赞铁路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陈晓晨在《寻路非洲:铁轨上的中国记忆》中描绘了他在坦赞铁路沿线的见闻:
  前方依稀看到一个东非村落。火车的到来,扰破了村子的宁静。村落里的黑人小孩赤着脚,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有的光着身子,大一点的小孩背着小小孩。他们笑着闹着跟着火车跑,同时向火车伸着小手,希望乘客能扔下一点什么东西,小到矿泉水瓶,大到相机。……他们身后,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村落,茅草覆盖下泥巴糊成的房子错落有致。
  铁路、村庄与人的辉映,完成了现代性与原始之美的嵌合。虽然坦赞铁路客运班次有限,却依然形成了熙熙攘攘、热闹喧哗的“旅客带”,其中不仅有追逐火车的孩童们,更有无数的个体商贩、跨城市就业者和农民,他们穿梭于铁路沿线,串联着城乡市场,推动着地区资源的流动。坦赞铁路沿线新岗位、新机会不断萌生,城镇也在加速形成,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赤贫,“我到铁路沿线谋生”这句话散发着超乎寻常的魔力,为人们津津乐道。此外,铁路客运还促进了资源的协调利用,比如沿线居民通过普快列车将货物包裹运送出去,成本只有原先的一半;小商贩和个体物流共享车厢,实现货物运送效率的最大化。因此,铁路不仅是货物运输的最优选择,也成了“流动性”和“现代性”最恰如其分的代名词。


《寻路非洲:铁轨上的中国记忆》

  更重要的是,坦贊铁路进一步推动了非洲的性别解放。借助铁路,越来越多的女性摆脱了对丈夫的依赖,走出家门,有些前往城市务工,有些则在铁路沿线旅客带上售卖食品。在姆贝亚、姆宾谷等火车站活跃着一群“妈妈服务者”,她们专门向乘客提供烤香蕉、薄饼等熟食,将曾经禁锢于家庭厨房中的美味带到了铁轨之上,获得了经济和精神的双重独立。铁路沿线的非洲人民不仅持续缔造着新生活的希望,更时刻感念着将铁路带向非洲大地的中国人,所有的成就与改变,都闪烁着中国的印记。
  如今,随着中非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坦赞沿线的许多年轻人都有着赴中学习或接受中国指导的经历,他们获得的宝贵经验成为非洲家乡未来发展的新希望。同时,坦赞铁路也源源不断地运送着“中国制造”,小到商品,大到巨型机械,犹如一根动脉,为非洲传送着中国的支持和力量。而从赞比亚的卡皮里姆波希站运出的大批铜矿、锰矿,也通过达累斯萨拉姆出海,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为中国发展带来非洲支持。
  虽然坦赞铁路目前仍然面临着线路基础设施老化、运力减弱、技术老旧、机车缺乏、管理体系落后等问题,但中非正在建立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也给坦赞铁路及非洲的铁路交通带来生机。2015年,中国援建的安哥拉本格拉铁路全线通车;2016年,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的亚吉铁路建成,作为东非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从建设到运营全部采用中国标准;2017,肯尼亚境内的蒙内铁路通车,这是中国在肯尼亚援建的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说,坦赞铁路的建设经验和中非人民之间的信任与友谊是这些援建项目背后的基石,坦赞铁路也将继续为中国工程、中国企业走出去铺路。中非人民将继续发扬手把手、肩并肩的坦赞铁路精神,共同铸造新世纪新的中国梦和非洲梦。
其他文献
你是否想过,自己的晚年怎样生活?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2017)给大家呈现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部91分钟的温情纪录片,导演伏原健之(1969— )用柔和的视角记录了津端修一夫妇的晚年日常生活。全片温情恬淡,没有什么起伏,却富含哲理,洋溢其间的幸福感余味绵长。  这是一对日本平凡老人的故事——90岁的修一先生和87岁的英子女士,在自己的林间木屋中种植果蔬,收获果实。  影片的基调温柔、清新、缓慢
期刊
4位新太空人:奥利弗?德门、马克?贝索斯、沃利?芬克和杰夫?贝索斯(从左至右)  2021年7月20日,天气晴朗。亚马逊公司创始人、世界首富杰夫·贝索斯身穿蓝色宇航服,头戴牛仔帽,乘坐其旗下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号”(以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的名字命名)火箭,从得克萨斯的沙漠升空至107公里高处,到太空边缘进行了一次10分10秒的旅行。他这次太空之旅还有三位同伴——贝索斯的弟弟马
期刊
扬·马特尔  2002年10月,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Yann Martel,1963— )凭借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获得英国文坛的至高荣誉布克奖。2016年,他的《葡萄牙的高山》付梓出版。马特尔自大学起就开始构思这部作品,其内容跨越1904—1981年77年的时间,融汇了三个看似毫不相关实则复调重合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一场旅途中,20世纪的博物馆管理员托马斯、17世纪的神父乌利塞斯凭借一
期刊
一切是从福斯特发现了一堆奇怪的贝壳开始的。福斯特近前一瞧,发现它突然像盛开的花朵一样散了开来,里面躲藏着一只聪明的章鱼。这只与福斯特不期而遇、被简单称呼为“她”的章鱼,便成了《我的章鱼老师》这部纪录片中的明星,向人类展示动物世界不为人知的秘密。  2020年9月发布的这部纪录片,将人们从病毒肆虐导致的隔离、恐惧和疲惫中带入了南非海带林的海底梦幻世界,福斯特就是在那片海带林里遇见了“她”——纪录片中
期刊
多和田叶子  多和田叶子,1960年生于东京一个出版商人家庭,高中时开始对德语感兴趣,大学期间的一次海外旅行经历使她强烈感受到异质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出于对文化探究的兴趣,1982年大学毕业后她赴德国汉堡大学修读研究生课程,之后又继续攻读苏黎世大学的博士课程,同时供职于一家出版公司。她游刃有余地穿梭在日、德两种语言之间,出版了用日、德双语写作的诗歌和散文集《唯有你在的地方什么也没有》,1988年发
期刊
主要装备:  主战坦克370辆:T-54/55型。  装甲侦察车120辆:BRDM-2型。  步兵战车310辆人:BMP-1型。  装甲输送车150辆:BRT-60型。  压制火炮:身管压制火炮约300门,包括M-30/D型122毫米榴弹炮,M-46型130毫米加农炮,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BM-21型122毫米火箭炮130门;82毫米、120毫米、160毫米迫击炮140门。  反坦克炮2
期刊
柏柏尔人是撒哈拉沙漠最早的原住民之一,远古时期他们就生活在沙漠边缘的绿洲里。历史上,北非地区长期被殖民,而几乎所有入侵者都给柏柏尔人带来一定的影响。今天,这个古老的民族仍然聚集在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埃及等地区,与撒哈拉沙漠相依相伴。  靠近城市的柏柏尔人生活已经非常现代化了,但沙漠深处传统柏柏尔人村落仍旧保留着原始风貌。位于突尼斯南部山区的加贝斯省舍尼尼村就是一个原始柏柏尔村落。为
期刊
秋天的甘南,驱车行驶在路上,有幸遇见云、光、水。本是物,但因了不同的组合,出现不一样的风景,或许这就是自己可感知的情态。我思故我在, 其实,不思也还在。有所感,不执着,释然而了然,可否?【作者】任红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他好,唯以摄影为乐,倏忽三十余载,已逾天命,尚有余梦,师造化,与路同道。攝于甘南夏河县
期刊
世界很大,总得去看看。  哪个城市曾留下你的足迹?你又曾站在哪片天空下遥望故乡的方向?  离开时,你舍弃了什么?归来时,你带回了什么?  你站在世界一隅,你仍然是你。你已不再是你——你看过的世界都成了你。  有时候,真是感叹老祖宗们的智慧,他们说:“有缘千里来相会。”  我从未想到,会有个跟我几乎算是差了一辈人的孩子,离开家乡,千里迢迢地跑到天津来,与我做起了同事;更不可思议的是,因为同样对音乐、
期刊
地中海,浓烟滚滚  2021年夏季,暴雨席卷欧洲中部地区。乡间暴发洪水,城市严重内涝,导致大量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救灾工作刚刚结束,7月末南欧地区又出现了异常高温和此起彼伏的火灾,发展到8月初,火灾在土耳其、希腊、意大利南部等地愈演愈烈,不仅导致林区居民的房屋被毁、财产被烧,还有多名消防员牺牲在火海中。  以往欧洲温和的气候,在今年夏天一反常态,变得异常严酷。  失控的大火  自7月28日以来,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