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3年6月份起,南宁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将电动自行车作为治理重点,先后投入资金2亿多元,用于完善电动自行车管理的软硬件。
强化法治引领创新治理方式强化源头管理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动自行车机动轮椅车管理办法》,南宁市自2013年8月15日起,按照“先纳入,后规范”的思路,开展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工作,注册登记电动自行车108万辆,实现了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平稳过渡。自2014年2月份起,南宁市电动自行车进入长效管理阶段,南宁支队车管所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推出了“车管家.行易通”APP手机软件预约、“12580”“966122”电话预约、“流动车管服务车”进社区等便民服务措施,最大限度缓解电动自行车学习、上牌排队长、预约难问题,既强化了源头管理,又极大方便了群众。
强化学习教育
细化“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法治原则,创造性地推出“以学促管”“学罚结合”新模式,在市区主要路口设置了30个固定学习点、38个简易学习点和若干个临时学习点,对电动自行车违法当事人一律责令参加现场交通安全学习,对严重违法或多次违法的当事人还要对其进行罚款处罚。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学”:
看录像学:制作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宣传视频,播放近年来南宁市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伤亡交通事故影像资料,对违法当事人警示教育2小时。
抄法规学:印制交通安全学习资料,责令违法当事人现场抄写交规,加深对交通安全知识的理解。
现场讲解学:民警与违法当事人面对面展开宣传教育,现场讲解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增强学习效果。
执勤体验学:责令违法当事人协助交警在路口体验执勤,劝阻其他电动自行车的违法行为,从中接受交通安全教育。
机动灵活学:实行一张桌子、一张凳子、一把遮阳伞搭台,依托路口执勤点组织违法当事人就地学习法律法规。
登记上牌学:凡是新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车主参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学习培训,经现场测试合格再办理登记上牌业务。当事人接受教育后按要求写下遵守交规承诺书、保证书,达到学习交规一次,牢记平安一生的目的。
强化交通整治
配套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在全市45个主要交通路口设置了非机动车前置等候区,在50个路口增设了电动自行车交通信号灯,完成路口、路段交通信号配时优化453次,设置完善交通标志Y000多套、施划交通标线20余万平方米。
建立落实路面见警率、管事率、秩序优良率“三位一体”交通勤务,在市区确定了31个示范路口、85个重要路口、205个高峰路口,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投入路面一线参与整治。
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印发了《致全市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一封信》《南宁市城市道路非机动车安全出行手册》及相关宣传资料100多万份,购买150个高音喇叭在市区主要路口电动自行车流量大的方向反复播放宣传交通法规,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发布整治信息,使电动自行车交通秩序大整治行动家喻户晓。
坚持“白加黑”“5+2”整治,建立了35个白天整治组和26个夜间整治组,不分昼夜和节假日,始终保持对电动自行车无牌无证、违规载人、非法改装、闯红灯、逆行、占道等10类重点违法行为的严管态势。
加强路段规范管理,加大两轮摩托车巡逻力度,在摩托车上安装车载扩音器,重点提示电动自行车靠右行驶;创建10条电动自行车交通秩序管理示范路,延伸辐射全市。
开展打击盗抢电动自行车专项行动,实行多警种联动,并开发建设了“电动自行车网上返赃平台”,2015年共查获涉嫌被盗抢车辆4700多辆,抓获犯罪嫌疑人270多人,追缴赃车1200多辆。
强化施工路段交通组织管理,在地铁等市政工程大规模建设施工占用道路资源的情况下,严格落实“占一还一”的原则,充分保障电动自行车的通行权利,减少了机非混行,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
开展了路口秩序管理规范达标考评和电动自行车大整治巡回现场观摩,做到“每天一检查、每周一通报、每月一考评”,向达标单位授予“流动红旗”,考评结果与年度绩效相挂钩,极大激发了基层工作积极性,掀起“比、学、赶、超”的整治高潮。
强化综合治理
抓好重点群体:充分发挥公安交警部门的主力军作用、党政机关公务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中小学生“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带动和引领各行业、各阶层参与电动自行车整治。
发动社会力量:在驾驶人群体开展了“礼让斑马线”活动,组织超过200万人次的准驾学员、志愿者和“4050”人员到路口劝导交通,并加强警企合作,推动社会化管理。
强化违法驾驶人协助执勤:据统计,大整治行动以来,共有150多万名电动自行车违法驾驶人参加了路口执勤体验。通过“违法当事人纠正违法行为”的方式,让违法者受到深刻教育。
注重整治方法:采取网格化分割管理、就近就地组织学习教育、难点问题逐个击破等方式,确保了电动自行车大整治积极稳妥推进、章法合理有度。
强化常态机制
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公安交警部门牵头,各城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配合的电动自行车治理协调联动机制,在生产、销售、使用环节上进行严格规范。
配套完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电动自行车注册登记的通告》《关于整治道路交通秩序的通告》《关于加强南宁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通告》等一系列有关电动自行车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并将电动自行车管理有关事项纳入《南宁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的地方立法范畴,目前该《条例》已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正在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批。
固化管理工作流程:认真总结电动自行车治理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制定出台了《电动自行车违法学习流程》《路口秩序管理规范达标考评标准》等规章制度,推动了整治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工作成效显著赢得社会点赞
交通事故大幅下降
2015年,全市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事故死亡42人,比2014年减少64人,下降了60.38%。今年1-4月,全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12人,同比下降了50%,交通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交通违法大幅下降
2015年,南宁支队共查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286.4万起,日均查处1万起以上,100%责令当事人现场参加交通安全学习,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行、违规载人等违法行为基本杜绝。
治安案件大幅下降
充分发挥交警执勤点多面广、街面见警率高的优势,对违法犯罪分子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2015年市区接报“两抢”警情同比下降45.7%,为我市守住“不打响”“不炸响”的反恐底线作出了重大贡献。
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实现电动自行车和行人、机动车各行其道,有序通行,路口机动车排队成直线、电动自行车等候成方块的“直线+方块”模式,信号灯路口和主干道路段守法率达到95%以上。
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通过网上民意调查,超过95%的群众认为“南宁市电动自行车整治效果好,应当坚持下去!”有市民来信,以“南宁人民有福气”为题,对交警部门工作大加赞赏。由于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三年来,在电动自行车整治行动中,没有发生一起执法冲突和纠纷,没有发生一起涉及电动自行车管理的诉讼案件。2014、2015年,南宁市社会公众安全感和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持续攀升。
城市文明形象明显提升
通过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大整治,“自觉遵守交规、文明行车走路”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和城市文明准则,南宁城市文明形象进一步提升,为夺取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营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新华社、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科技日报、广西法治日报、南宁日报等20多家主流新闻媒体纷纷对南宁市电动自行车整治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总结形成了电动自行车管理“南宁经验”“南宁样本”,海口、长沙、兰州、南昌等30多个城市同行前来考察交流,中央党校、公安部有关部门和自治区领导多次给予表扬肯定。
强化法治引领创新治理方式强化源头管理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动自行车机动轮椅车管理办法》,南宁市自2013年8月15日起,按照“先纳入,后规范”的思路,开展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工作,注册登记电动自行车108万辆,实现了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平稳过渡。自2014年2月份起,南宁市电动自行车进入长效管理阶段,南宁支队车管所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推出了“车管家.行易通”APP手机软件预约、“12580”“966122”电话预约、“流动车管服务车”进社区等便民服务措施,最大限度缓解电动自行车学习、上牌排队长、预约难问题,既强化了源头管理,又极大方便了群众。
强化学习教育
细化“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法治原则,创造性地推出“以学促管”“学罚结合”新模式,在市区主要路口设置了30个固定学习点、38个简易学习点和若干个临时学习点,对电动自行车违法当事人一律责令参加现场交通安全学习,对严重违法或多次违法的当事人还要对其进行罚款处罚。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学”:
看录像学:制作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宣传视频,播放近年来南宁市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伤亡交通事故影像资料,对违法当事人警示教育2小时。
抄法规学:印制交通安全学习资料,责令违法当事人现场抄写交规,加深对交通安全知识的理解。
现场讲解学:民警与违法当事人面对面展开宣传教育,现场讲解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增强学习效果。
执勤体验学:责令违法当事人协助交警在路口体验执勤,劝阻其他电动自行车的违法行为,从中接受交通安全教育。
机动灵活学:实行一张桌子、一张凳子、一把遮阳伞搭台,依托路口执勤点组织违法当事人就地学习法律法规。
登记上牌学:凡是新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车主参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学习培训,经现场测试合格再办理登记上牌业务。当事人接受教育后按要求写下遵守交规承诺书、保证书,达到学习交规一次,牢记平安一生的目的。
强化交通整治
配套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在全市45个主要交通路口设置了非机动车前置等候区,在50个路口增设了电动自行车交通信号灯,完成路口、路段交通信号配时优化453次,设置完善交通标志Y000多套、施划交通标线20余万平方米。
建立落实路面见警率、管事率、秩序优良率“三位一体”交通勤务,在市区确定了31个示范路口、85个重要路口、205个高峰路口,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投入路面一线参与整治。
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印发了《致全市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一封信》《南宁市城市道路非机动车安全出行手册》及相关宣传资料100多万份,购买150个高音喇叭在市区主要路口电动自行车流量大的方向反复播放宣传交通法规,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发布整治信息,使电动自行车交通秩序大整治行动家喻户晓。
坚持“白加黑”“5+2”整治,建立了35个白天整治组和26个夜间整治组,不分昼夜和节假日,始终保持对电动自行车无牌无证、违规载人、非法改装、闯红灯、逆行、占道等10类重点违法行为的严管态势。
加强路段规范管理,加大两轮摩托车巡逻力度,在摩托车上安装车载扩音器,重点提示电动自行车靠右行驶;创建10条电动自行车交通秩序管理示范路,延伸辐射全市。
开展打击盗抢电动自行车专项行动,实行多警种联动,并开发建设了“电动自行车网上返赃平台”,2015年共查获涉嫌被盗抢车辆4700多辆,抓获犯罪嫌疑人270多人,追缴赃车1200多辆。
强化施工路段交通组织管理,在地铁等市政工程大规模建设施工占用道路资源的情况下,严格落实“占一还一”的原则,充分保障电动自行车的通行权利,减少了机非混行,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
开展了路口秩序管理规范达标考评和电动自行车大整治巡回现场观摩,做到“每天一检查、每周一通报、每月一考评”,向达标单位授予“流动红旗”,考评结果与年度绩效相挂钩,极大激发了基层工作积极性,掀起“比、学、赶、超”的整治高潮。
强化综合治理
抓好重点群体:充分发挥公安交警部门的主力军作用、党政机关公务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中小学生“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带动和引领各行业、各阶层参与电动自行车整治。
发动社会力量:在驾驶人群体开展了“礼让斑马线”活动,组织超过200万人次的准驾学员、志愿者和“4050”人员到路口劝导交通,并加强警企合作,推动社会化管理。
强化违法驾驶人协助执勤:据统计,大整治行动以来,共有150多万名电动自行车违法驾驶人参加了路口执勤体验。通过“违法当事人纠正违法行为”的方式,让违法者受到深刻教育。
注重整治方法:采取网格化分割管理、就近就地组织学习教育、难点问题逐个击破等方式,确保了电动自行车大整治积极稳妥推进、章法合理有度。
强化常态机制
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公安交警部门牵头,各城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配合的电动自行车治理协调联动机制,在生产、销售、使用环节上进行严格规范。
配套完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电动自行车注册登记的通告》《关于整治道路交通秩序的通告》《关于加强南宁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通告》等一系列有关电动自行车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并将电动自行车管理有关事项纳入《南宁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的地方立法范畴,目前该《条例》已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正在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批。
固化管理工作流程:认真总结电动自行车治理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制定出台了《电动自行车违法学习流程》《路口秩序管理规范达标考评标准》等规章制度,推动了整治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工作成效显著赢得社会点赞
交通事故大幅下降
2015年,全市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事故死亡42人,比2014年减少64人,下降了60.38%。今年1-4月,全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12人,同比下降了50%,交通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交通违法大幅下降
2015年,南宁支队共查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286.4万起,日均查处1万起以上,100%责令当事人现场参加交通安全学习,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行、违规载人等违法行为基本杜绝。
治安案件大幅下降
充分发挥交警执勤点多面广、街面见警率高的优势,对违法犯罪分子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2015年市区接报“两抢”警情同比下降45.7%,为我市守住“不打响”“不炸响”的反恐底线作出了重大贡献。
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实现电动自行车和行人、机动车各行其道,有序通行,路口机动车排队成直线、电动自行车等候成方块的“直线+方块”模式,信号灯路口和主干道路段守法率达到95%以上。
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通过网上民意调查,超过95%的群众认为“南宁市电动自行车整治效果好,应当坚持下去!”有市民来信,以“南宁人民有福气”为题,对交警部门工作大加赞赏。由于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三年来,在电动自行车整治行动中,没有发生一起执法冲突和纠纷,没有发生一起涉及电动自行车管理的诉讼案件。2014、2015年,南宁市社会公众安全感和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持续攀升。
城市文明形象明显提升
通过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大整治,“自觉遵守交规、文明行车走路”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和城市文明准则,南宁城市文明形象进一步提升,为夺取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营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新华社、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科技日报、广西法治日报、南宁日报等20多家主流新闻媒体纷纷对南宁市电动自行车整治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总结形成了电动自行车管理“南宁经验”“南宁样本”,海口、长沙、兰州、南昌等30多个城市同行前来考察交流,中央党校、公安部有关部门和自治区领导多次给予表扬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