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美育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rmiss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中揭示欣赏作品的思想美,充分再现音乐作品的艺术美,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美,使欣赏教学真正成为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欣赏;美育;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141-02
  《音乐欣赏》教学大纲把“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作为音乐教学的目的,音乐欣赏教学则是实施美育,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应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
  一、善于揭示欣赏作品的思想美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作品是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音乐欣赏教材的编选注意了选材的民族特点,时代感和广泛情趣、风格,使学生在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它们富有思想美,极具审美价值。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揭示音乐作品的思想美,这是由欣赏教学的目的所决定的。音乐欣赏训练的目的不应是专业的赏析,而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他还说,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化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可见,揭示思想美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需要。揭示音乐欣赏作品的思想美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思想内容对学生思想的启迪、道德的内化,心灵的塑造是不可低估的,欣赏作品的思想美无疑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怎样才能做到“善于提示作品的思想美” 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欣赏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思想的教育。首先要正确把握作品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一方面从题材上把握教材的思想性,如利用革命历史歌曲《我的祖国》、《长江之歌》、《保卫黄河》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中国优秀民歌《沂蒙山小调》、《我们的田野》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外国优秀音乐进行国际主义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每一首歌曲、乐曲的主题出发制定具体的思想教育要求。
  另外,要注意把握思想教育的恰当时机,在整体教学阶段(初听)可对作品的时代前景、作品内容、作曲家生平事迹和创作特点等作必要的介绍,在分析性教时代前景、作品内容、作曲家生平事迹和创作特点等作必要的介绍,在分析性教学阶段可围绕主题思想作启发性提问,精讲多听,而在综合性教学阶段则应通过各部分的分析认识,综合成整体的认识,获得清晰的音乐形象,教师恰当地启发联想和想象重在感染,激发情感,加深对其作品思想美的领悟。
  二、充分再现音乐作品的艺术美
  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欣赏作品,它的另一大美就是艺术美这种美可分为音乐美和意境美。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美的音乐不但能愉悦身心,而且能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行为变得高尚,苏格拉底说:“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有利于形成美好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因此欣赏教学必须把音乐美再现出来。再现就是把“音乐符号”还原成“音响”欣赏教育中可通过范唱、范奏或者播放录音再现音乐。在再现音乐美时,要抓住音乐元素,从旋律、节奏、力度、和声、音色诸方面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从理性上感受凌晨乐美,如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可引引导学生从节奏音型去感受人与命运博击,以斗争去获取胜利的思想内涵。又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在展开部“哭坟”部分,运用中国戏剧音乐紧拉慢唱的手法,板鼓急促尖锐的音响、自由的节奏,大起大落的音响和小提琴模仿民间的“哭腔”表现祝英台时而呼天抢地,时而泣不成声的悲惨情景,使学生能够从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共鸣,悟出“美与丑”的涵义。
  意境美是音乐作品的双一种艺术美,在音乐欣赏审美中,学生不步入音乐作品描绘的那种意境难以有审美。那么,如何再现意境美呢?
  第一、可借用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相结合的方法,把音乐描绘的景象通过图片、幻类片呈现出来,视听结合通感音乐,获得音乐的综合美感,使审美感受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第二、再现意境美要借助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达到“闻其声、似见其人、似见其情”的境界,从中受到美的陶冶,如欣赏管弦乐曲《童年》,我引导学生从缓慢的速度、单调刻板的节奏中想象乌云覆盖的同海空旷场景,又借助定音鼓、木管、竖琴奏出。“波涛、浪花、螺号声音”让学生联想丰盈,在海上漂动,幼小的海霞发出令人心碎的哭啼声,从而进入音乐描绘的意境。
  三、充分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美
  音乐欣赏作品都是情感的艺术,其情感的丰富和显露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秀的欣赏音乐作品倾注了作者美好的情感,尤其是对党、对祖国、对生活、对大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深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说:“情感教育的最大武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握了。艺术的权威是把那霎时间便过去的情感捕捉住,令它随时可以再现。“欣赏音乐作品”具备这个功能。可见,所谓充分体会音乐的情感美,不但要“再现”这种情感,更重要的是把这种情感“注入”学生情感里头,引起共鸣,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观念,那么如何使学生充分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美呢?
  第一、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参与体会情感,首先教师必需对欣赏作品有正确的情感把握,在学生听音乐作品的时候对作品的内容,表现的主要方面作必要的点拔。有条件时,在学生的反复欣赏后小组交流自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学生一下子被二胡的如泣如诉旋律吸引住了,很多学生了解阿炳的悲惨经历,感悟到作品表达的情感流下了眼泪,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
  第二、通过情境的创设體会情感,先介绍诱发情感因素的与音乐作品相关的音乐知识,进而在情境中获得一定的内心感受,如可以先介绍背景,作者的身世或与作品有关的物事,然后创设欣赏情境。学生在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时,教师介绍作品时,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也加入小骑兵的行列,随着音乐骑马、奔驰、舞踏、歌唱,使其身临其境,随着小骑兵的感情变化而变化,达到良好的欣赏效果。
  总之,每位音乐教师应主动地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音乐欣赏教学环境,使音乐欣赏教学真正成为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教育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而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幼儿对歌词理解有困难、记忆歌词难等特点,在查阅已有文献后,笔者以绘本音乐为载体,从教师个人、幼儿兴趣、求知欲等三方面来阐述在绘本音乐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造教育理念;幼儿;绘本音乐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真正的体育教育,而这份对体育的重视不仅仅是素质教育,更是对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身体健康问题的重要保障。为此,针对和谐教学法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体育素质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同时也包括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主要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受到的体育教学进行研究,并就和谐教育法在其中的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我校响应国家政策,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受到人的本质属性影响,团队合作是当代人必备的一种能力,具体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学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根据个体差异性,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资
【摘要】黄梅戏在许多年以前,被称为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种。黄梅戏最早诞生于湖北的黄梅县,主要活跃在湖北江西和安徽地区,它不仅形式简单,而且表演风格也比较直接朴实。  【关键词】黄梅戏;唱腔技巧;声腔;特点研究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141-02  在演唱发声上不像京剧等戏种有较难的唱腔技巧,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谈法和逻辑推理分析法,对赣州市高校篮球社团进行研究,分析赣州市篮球社团的存在现象、管理形式、经费状况、社团活动组织状况、社团成员发展状况和制约社团开展因素,制定合理的社团规则,优化社团开展环境,抓好主干队伍的培养,造就优异社团,完成社团档次的全方面晋升,为更多篮球社团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篮球;社团;现象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随着分税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政府拥有的财政资源不断增多,财政自主权也日益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的提高已成为当前政府财政管理活动的核心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关
【摘要】微型课程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微型课程虽然“微小”,但具有独特的优势与重大的校本意义。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更在无限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博大精深和浩如烟海的民族音乐,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高中艺术教学应让学生准确知道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多样内涵,从而更好地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本文从高中民乐赏析微型课程开发实践作为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