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肉”息息相通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cqu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不论在汉语还是别的语言里,人们都喜欢用肉体上的感觉来描述精神上的感受。譬如,“她的话把我深深刺痛了”,“刺痛”本是身体的疼痛,在这里却被用到了精神层面上;再比如,“听了他的话,她的心感到一阵灼痛”,“灼痛”原本是皮肤被烧伤的感觉,在这里也被用来形容精神上的苦楚;最夸张的还有“他的心都碎了”,人们用“心碎(heartbreak)”来形容悲观绝望的情绪。
  你一定会说,这都是些比喻罢了,精神上的痛苦跟肉体的疼痛怎么可能是一回事呢?难道我用一句尖刻的话把你“刺痛”,跟我用针扎你一下,其效果是一样的吗?
  出乎你意料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些精神上的伤害所引起的大脑反应,跟肉体上的伤害效果是一样的。这就是说,我们的“灵”与“肉”是息息相通的。
  “灵”与“肉”相通
  2000年代早期,美国女心理学家娜米·爱森堡被这样一个问题吸引了:过去生活中被人拒绝的经历是通过什么方式萦绕我们一生的?譬如,当校足球队选拔运动员,我们没选上;或者自己被朋友的圈子孤立在外……这些经历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为了找出当我们被人拒绝时,大脑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爱森堡让一群志愿者参加一个叫“网络传球”的电脑游戏。游戏中有三位队员,相互传球,每个志愿者都以为自己是在跟隔壁房间的另两名志愿者在玩这款游戏,而事实上,另两名参与者不过是由电脑操控的虚拟球员。
  一开始大家都很友好,但很快虚拟球员就把志愿者晾在一边,不再把球传给他了。对于这些志愿者,这几乎是一个侮辱,有些人很快做出激烈的反应——有的在凳子上陷下去,有的朝屏幕挥拳头。
  在这过程中,大脑扫描仪记录下志愿者的大脑活动。记录的情况表明,当感到受辱时,他们大脑的背侧前扣带皮层非常活跃。这个皮层本来是感受身体疼痛的区域,通常在我们肉体上遭受伤害时才会被激活,而且身体越是感觉疼痛,它就越活跃。在玩“网络传球”游戏时,志愿者看起来也是如此:那些被拒绝后情绪最坏的人,他们的这一皮层也显得越活跃。
  另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论。研究者发现,在交往中被人拒绝,不仅会激活背侧前扣带皮层,还会激活另一个叫“前脑岛”的脑区。这个脑区也与肉体的疼痛感有关,譬如,我们割伤了手指或者骨折之后,这个脑区就会激烈活动。此外,让人吃惊的是,原本是对肉体的不适做出反应的大脑感觉中心,当人在社交中遭遇挫折,也会出现显著的活动。
  这一切都说明,人精神上的不安可以转化为肉体上的不适。这就怪不得,当我们心中烦恼时,身体也会不自在起来。过去我们认为这只是说说,现在看来是有道理的。
  性格由生理决定
  关于肉体的疼痛与精神上的痛苦的彼此影响和转化,科学家还做过很多别的实验。比如在一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倘若一个人感觉遭人孤立,那他的手被火烫着时会更敏感;而让人把一只手浸入冰水中1分钟,这个人不仅会感到手冻,与之伴随,还会产生一种被忽视和孤立的感觉。
  反过来也一样,减轻身体的疼痛,同时也能减轻对受辱的敏感。在一项实验中,一位心理学家招募了62名学生,一组在三周内每天吃2片扑热息痛(一种止痛药),另一组吃安慰剂。每日晚上,学生们完成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他们在白天对遭人拒绝的情绪反应。实验结束后,心理学家发现,那些服用扑热息痛的志愿者,“脸皮变厚”了,对日常生活中感情方面的伤害明显地不那么敏感了。
  扑热息痛原本只能减轻肉体的疼痛,但现在竟然可以减轻我们在情感上受到的伤害。
  之后,爱森堡的“网络传球”游戏也印证了这个效应:那些服用扑热息痛的志愿者比起那些只服用安慰剂的志愿者,他们大脑背侧前扣带皮层和前脑岛的活跃程度都显著下降。
  这项研究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性格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在与人打交道时“脸皮更厚”,更不容易伤害。这是因为,外向的人一般比内向的人对身体的不适也更易忍受。总之,外向和内向不只是心理学上的概念,而是有着生理基础的。
  如果再问这两类人对身体不适的敏感程度为何不同,那就要追溯到遗传上去了。人体有一个叫OPRM1的基因,这个基因负责编码一种可以起到镇痛作用的蛋白。这个基因上有时还会有微小的突变。突变会使人对肉体上的痛楚更敏感。比如,拥有这种突变的人在做过外科手术后,一般需要服用更多的吗啡镇痛。而科学家发现,那些有突变的人比没有突变的人,在遭遇拒绝之后,更易陷入抑郁情绪。
  与孤独相伴的神秘症状
  这个“灵”与“肉”相通的现象还被科学家用来解释与孤独相伴随的一些神秘症状。科学家很早就发现,在那些缺乏交际的人身上,经常会伴有慢性炎症,这说明他们抵御细菌的能力较强。但与此同时,他们抗病毒的能力却较一般人弱。为什么会如此呢?在过去的10年里这一直是个谜。但现在,答案开始浮出水面。
  我们知道,病毒主要靠在人群中间传播,譬如流行感冒、SARS等,皆离不开人群。这是因为,病毒本身不是一个能独立生存的生命,它必须寄宿在有生命的生物体上。但细菌却是一种能独立存在的生命,哪怕你身边一个生物都没有,它们也可以藏身于环境之中。在进化史上,很多致命的细菌感染通常来自伤口的感染,比如我们在砍柴时不小心砍到自己手上,要是没有及时消毒,伤口就会感染上细菌,伴随化脓这种炎症反应。这些细菌感染在我们祖先单独一人,身边没有同伴护理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
  结果,作为进化的产物,我们的身体就进化出这样一种策略:当我们在群体中过着愉快的社交生活时,免疫系统就集中精力于预防各种病毒;但如果孤身一人独处,那它就集中精力于预防细菌感染。对细菌入侵过于警惕的结果是,我们身上的炎症基因被过度表达了,所以在孤独的人身上通常就会伴有慢性炎症。这种炎症带来的一个副作用是,使我们易得心脏病、癌症和老年痴呆症等老年疾病。在2010年公布的一份调查中,孤独已然与吸烟和酗酒并列为同样厉害的老年杀手。
  所以,孤独虽然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但它对肉体却能发生实实在在的客观作用——包括慢性炎症和各种老年疾病。
  这些研究带给我们的启发几乎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一个人要想身体健康,那首先就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了,抵御疾病、减轻痛苦的能力自然也会增强。
  今天,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上网聊天、参与讨论几乎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活动的一部分。语言暴力在网络上也多起来。许多人在现实中文质彬彬,一到网上就换了一副面孔,出口就是粗话、脏话。他们觉得,反正语言对人不会构成实质性的伤害,所以不用为此负责。但如果他们了解到,语言暴力跟实际的暴力在很多时候效果是相似的,那么以后在网上说话,也许就会更谨慎、更文明些。
其他文献
与雪花一样,其实尘埃颗粒也非常独特,但却从未有人去想过单个尘埃粒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直到最近才有人把它当回事。  无所不在的尘埃  在不同的人眼里,尘埃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它可能只是简单的尘埃,或大部分都是死皮,再或者是我们死去后要转化成的一种物质状态;而对科学家来说,一粒小小的尘埃却蕴含着无比丰富的科学信息,而且还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地质学家就开始为研究尘埃
与西方国家普遍重视中专教育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中专在最近十几年里不断萎缩,大学却越来越兴旺,中国的技职学校千方百计地想把自己升级为大学,而中国的学生也根本没有想过将技校或职业学校当成自己的求学目标。但现实却是,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又总是抱怨招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新招来的大学生往往要重新经过两三年的培训才能达到企业所需要的技能。近
气象学家在研究一个地区气候变迁的时候,遇到一个大难题;他们无法确切知道该地区古代的降水量,因为古代可没有专职的气象部门,负责观察天气、测量降水,并做记录。  没料到他们后来发现,古人的这一疏忽竟被大自然巧妙地弥补了。造化之神功早已为后人准备了一支天然的“雨量计”,有了它,我们可以测出历史上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降水量。  这支“雨量计”就是海藻。  “性格”相似又有别的  氢同位素  海藻是生活在海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大陆,也是世界上气候最恶劣的地方——最寒冷、最干燥、风最大。在这里,零下几十度是正常现象,每秒几十米的风速更是家常便饭。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南极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它太不适合人类的生存。然而,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南极却是一个极好的地方。南极的特殊环境促使其成为地球上特殊的
若是没有花,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最近的一项模拟实验告诉我们,失去五彩缤纷的开花植物,世界将不仅仅是单调乏味,而且会更干更热,尤其在热带的一些地区,这些现象会更为明显。
很多人都羡慕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的生活,认为远离尘世,与世隔绝,那才是神仙般的生活。但在科学家看来,不要说与世隔绝,即使真正做到纯粹的“与世隔音”,你也可能会疯掉,哪有快乐可言呢?  “与世隔音”,恶梦不绝  美国科学家专门设计了一个“与世隔音”的小屋。在这个小屋里,人们看不到屋外大千世界的任何变化,更听不到外界的丝毫声音。要知道为了达到超级静音的效果,科学家用厚双层绝缘钢墙,以及混凝土
期刊
石笋凭借其准确的年代学和对洞穴外界环境的敏感响应,已经成为第四纪研究的重要力量。亚洲季风区轨道-千年尺度石笋δ18O指示亚洲季风强弱的变化,但是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石
虽然利用太阳能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大规模地使用它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捕获太阳能的成本仍很昂贵。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太阳能技术已经开始攻克一个个难题,渐渐覆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现在,它更加无孔不入。  穿在身上的太阳能  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太阳能电池,使得太阳能发电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碲化镉是由碲元素和镉元素组成的晶体化合物,
2010年10月,谷歌公司在官方博客中宣布正在开发自动驾驶汽车,驾驶这种车时,司机可以将手完全从方向盘上挪开,脚也可以彻底离开踏板,甚至还可以转过身跟后座的乘客交谈。2012年,美国内华达州、佛罗里达州和加州分别立法允许了这种车上路。同年5月,在高速公路、市内街道和著名的拉斯维加斯大道测试之后,内华达州机动车辆管理局认为这款汽车可以安全行驶,并颁发了美国首个自动驾驶的汽车牌照。如今,自动驾驶汽车已
人类既然不能拿自己真实的心脏随便做实验,而实验又不能不进行,那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于是,科学家想到了打造——  很多难以医治的疾病,都是人的心肝肺等内脏疾病引起的,因此,要做到有效的防病治病,前提是要全面了解人的内脏的每个细节的变化情况,以及它们对包括药物在内的各种刺激物的反应情况,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去拿真正的内脏去做实验,不但可供实验的内脏昂贵且稀缺,而且违反道德人伦。  所以要解决这个实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