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色学校”一些误区的辨析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特色学校,人们存在种种误区,或只看到其独特的个性,或将其等同于重点学校,或当作培养学生特长的专门学校,或将其与学校特色等同,或与学校文化模式混淆,这既给人们的认识带来混乱,也给学校的特色建设带来误导。
  对特色学校人们存在种种误区,本文试图对有关误区作一定剖析。以澄清认识,消除误区。
  1.特色学校就是有独特个性的学校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特色被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等”。“独特性”也就成为特色学校的一个本质特征。特色学校之所以“特”,就在于它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风格与风貌。于是有人认为:“所谓特色学校就是有个性的学校。”苏北某民校还将其“实行全封闭、准军事化管理。师生同吃同住,实行末位淘汰制。”“全天授课十二节,实行六天学习制,每周休息一天,月底休息两天”的作法视自己的特色。有的学校则规定:“一学期中青年教师至少泡一次吧。”还有的校长认为:创办特色就是要敢为人先,它“与专利申请一样,哪个学校先提出,就算哪个学校的特色”。这些观点或作法都将特色等同于个性,认为要有特色,要个性鲜明,就要标新立异,非同一般。
  特色学校是反对一般化、模式化、反对整齐划一,但它并不是一味求异,片面追求个性化,也反对把“特色”与“个性”等同。首先,任何学校或多或少总会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若有个性的学校就是特色学校,岂不所有学校都成了特色学校,那何必还要来建设?也许有人会说。特色学校不是具有普遍性吗?不是要求所有的学校都要成为特色学校吗?这个说法没错,但让所有学校成为特色学校是一种追求目标,是指每所学校都有成为特色学校的可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而不意味现在的学校都是特色学校。其次,特色学校要有“个性”,但其个性不是体现在某个方面,而体现在各个方面,要求形成个性化的整体风貌,且被学校所认识,能利用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使其个性既有“整体性”,还具有“优质性”。再次,特色学校体现的个性要以共性为基础,在个性发展中,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办学的基本原则。而不能片面追求个性,乱闯乱试,刻意与众不同。否则,既易让人们忽视特色学校的优质性,又容易诱导人们盲目追求个性,挖空心思“标新立异”,搅尽脑汁“与众不同”,违背教育规律,偏离特色发展的轨道。这样,其个性再鲜明也无价值,学校再独特也不会成为特色学校。陶西平先生说得好:“特色学校就是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核心价值就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国家的培养目标;附加价值就是自身改革的切入点、自身的个性追求、自身的独特传统。根据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学科建设、学校文化的不同,就形成了多彩的学校办学特色。”因而特色学校应是独特性(个性)和普遍性(共性)相统一的学校。“如果有人瞎讲一通,提出了不平常的东西,从逻辑上看应该是特色学校,但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特色学校”。傅国亮也认为,“特色学校是个性化学校”,但“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因而我们讲的特色学校既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显现,又是个性基础上的共性存在,既不能将共性个性割裂,又不能让独特性与优质性分离,否则就会偏离特色建设的要求,劳而无功。
  2.特色学校就是重点学校或示范学校
  “优质性”是特色学校又一内在规定性和本质特征,办学效果不佳不能称为特色学校。由于重点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科学的管理方法,办学质量较高,是名优学校。因而有人认为,特色学校就是重点学校或名优学校。一些学校也把其办学业绩当成特色来宣扬。如某校将其特色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制度创新,激发了师生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招生规模连年增长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初步实现了‘质量双赢’。”其概括就不是指特色,而是指业绩。不可否认,有不少重点或名优学校确实是以其辉煌业绩而彰显特色的。如美国哈佛大学造就了六位总统和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天津南开中学产生过两位总理、一位副总理、九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或政协副主席,四十余位省部级干部和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正是这种出色成就使其特色彰显,享誉世界。但我们又不能由此得出重点或名优学校就是特色学校的结论。首先,从特色学校“优质性”的内涵看,它既可以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升学率较高,培养出大批精英,也可以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方法较好,能提供有“特色”的、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所谓适合的就是好的,是优质的。对大多数特色学校而言,其优质性更多的是从后者体现出来。而重点学校升学率一般较高,但教师的教学却未必就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因而“特色学校”不等于就是重点或名优学校。
  其次,特色学校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它无需特殊的办学条件,只要教师把准了学生的需求,采取恰当的方法,就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教育体现优质性,也体现教育公平,使其能成为所有学校追求的目标。而重点学校建立在政策倾斜,资源优先配置的基础上,生源众里挑一,教师层层筛选,只有少数学校能享受这种殊荣,这不仅背离教育公平,其作法也不具有推广价值,否则就无所谓重点。若将二者等同,既会曲解“优质”的涵义,又会让薄弱学校对特色学校的创建感到畏难,望而止步。再次,特色学校的特色具有整体性。重点学校若成为特色学校不是因为其有名、是重点,而是因为它能将学校的特色加以发展,辐射至各个方面,产生整体效应。反之就只能是重点学校而非特色学校。若将二者等同,就容易误认为特色学校就是办学条件好,升学率高的学校,既片面追求校园设施建设,又急功近利,用补课来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升学率。最后,特色学校要求学生发展要具有全面性,即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像“精英教育”,只关注少数学生,它不要“一枝独秀”,而要“满园春色”,不是只关注升学率,更注重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适合其需要的教育,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应试教育的顽症,避免同类学校恶性竞争,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一些重点学校其扬名的主要是较高的升学率。若把特色学校与重点学校等同,既容易强化应试教育和学校的恶性竞争,又容易使人们只重硬件的改善,而忽视学校精神风貌的塑造和文化内涵的提升,使其教育偏离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其作法就会失去推广价值,其特色就缺乏生命力,难以让人信服。
  另外,特色学校的作法既具个性,是独特的,又隐含共性要求,有一定的示范性,否则就不能称为经验,就没有推广价值。但我们又不能据此就将其与现实中的“示范学校”等同。创办“示范学校”是要为一般学校提供规范的办学经验与操作模式,因而示范学校更偏重、更突出同类学校的共性,更注重办学的规范性与模式化。况且,当下的“示范学校”似乎也变了味,几乎成了“重点学校”的代名词,不仅继承了许多过去建设“重点学校”的作法,还将其进一步合法化,致使有限的教育经费被少数示范学校所占用,这不仅是对教育公平的背离,也使某些示范学校只重设施更新,而轻文化建设,忽视传统的传承和内涵的提升,就不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尽管有的“示范学校”也成了“特色学校”,但也不能由此就得出特色学校就是示范学校的结论。
  3.特色学校就是培养学生某种特长的专门学校
  创办特色学校是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特长。于是有人认为,特色学校是培养学生某一特长的专门学校。如梁明义认为:“特色学校,是指一所学校在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素质和技能较普通学校具有独到之处的专门学校,如体育特色学校、科技特色学校、艺术特色学校、外语特色学校等”。他认为这种专门学校有三个特点:一是所培养的学生其某一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发展明显较其他学校为好;二是学校在某方面有一个或几个水平较高的教师就基本能实现这样的特色,三是形成这种特色所需的时间较短,一般在三五年内就可形成。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特色学校固然要培养学生的特长,要有有特长的教师,要形成优势强项,但这并等于它就是培养特长的专门学校。首先,二者性质不同。专门学校的性质特殊,它注重的不是全面,而是某一技能的训练,且学校所有或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进行同一技能训练,学校也具备专门的训练设施与条件。特色学校是一般的普通学校,其“特色”是相对于同类学校而言,即在遵循教育规律,办学原则与一般要求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办学策略等体现出个性特点。其次,二者目标不同,专门的特长学校培养的是艺术、体育和科技等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注重的是学生某一专业技能的特殊发展。而特色是一个更为广泛、具有文化价值的概念,特色学校既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培养同一专长,也不要求每个学生的特长要异常突出,只要有某种兴趣爱好就行,它更注重每个学生的素养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两者在功能、目标上有着明显差异,不能混为一谈。
  还有人认为,既然素质教育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就不宜创办特色学校,否则就会偏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观点看似正确,实则谬误。因为它是把特色学校视为只重某种技能发展的偏科学校,认为创办特色学校就会让学生出现偏科现象,让学生片面发展,这对特色学校也是一种误解。我们所主张的特色学校是要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是要提供有特色的多样化的教育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是要更好地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特色并不等于偏科,只突出某个方面,让学生都发展某一技能,因而把特色学校视为只重某种技能发展的偏科学校同样是错误的。
  4.特色学校就是有办学特色的学校
  也有人认为,开展了特色教育,形成了某种优势或强项就是特色学校。一些学者也把“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或“办学特色”等同。如“学校特色,是办学主体刻意追求逐步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也称为办学特色。”“所谓特色学校,简而言之就是指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学校。”观念的偏差必然带来行动的失误,一些学校正是把“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或“办学特色”等同,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大办奥赛班、外语班、钢琴班、舞蹈班等。希望通过特色教育使学校形成某种优势,变成特色学校。这种认识具有片面性,因为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或办学特色是有区别的。“特色学校是实现整体化、具有整体风貌、育人效益显著的学校”它既要以形成办学特色为基础,是学校特色化的结果。又不能只强调特长教育,而要求从自身条件出发,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有特色的多样化的教育,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它不仅要求学校形成特色,还要将其特色渗透到学校各个方面,而学校特色或办学特色其特色仅仅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些方面,没有渗透到其它方面,形成整体的个性风貌。
  其次,特色学校不仅要有特色,更要求每个学生从中受益,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学校特色或办学特色其特色只表现在某一点或某几个方面,针对的只是少数学生,培养的是少量尖子或特殊人才,无法让全体学生受益,这实际是一种“精英教育”或“特殊教育”,与特色学校要促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要求就背道而驰。
  再次,由于学校特色只体现在某一或某几个方面,学生的特长培养就缺少选择,只能按照学校的某一特色来培养优势特长,学生的特长既不具有个性化,而体现为模式化与单一化,也可能不适合自己的口味,对不喜爱这种特长的学生来说就是强人所难或个性摧残。当这种特色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时,学校提供的就不是优质教育,它也就难以成为特色学校。第四,由于学校特色或办学特色只体现在某一两个方面,受相关条件的影响也较大,如某个老师具有某种专长就开展某项特长教育,若教师调动或校长的决策改变,其特色就易夭折,没有稳定性。而特色学校的特色体现在各个方面,具有稳定性。形成形成学校特色只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基础,特色学校不仅先要形成某种特色,还要将其内涵丰富拓展、使其扩散、辐射到其它方面,成为学校建设成熟的标志。因而它与学校特色或办学特色不是同一序列的概念,彼此不能相互替代。第五,从语词角度看,“特色学校”指称的是某种“学校”,“学校”是“属”,“特色”是“种差”,是指与一般学校相区别的有特色的学校。而学校特色所指称的是某种特色,“特色”是“属”,“学校”是“种差”,是指与产品特色、地区特色相区别的学校特色。两者不是同一概念,分属于不同序列。若将其等同,就容易让我们过分倚重特长培养来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甚至把特长培养当作学校的终极目标和最大企求,让学校偏离正确轨道,只注重开“小灶”培养少数学生成为尖子或特殊人才,既造成校内的不公,也让那些形成特长的学生偏科发展,影响其素质全面提升。
  5.特色学校就是形成独特文化模式的学校
  特色学校之所以各具特色,从深层看,是因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因而有人认为,特色学校就是形成了独特文化模式的学校。如《校长素质培养手册》一书中就提出,“特色学校就是一种集创造性与个性化于一体的学校,不单指某方面,而是学校群体共同追求而形成的一种全面的、全方位的、综合的学校文化模式”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因为学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场所,更是重要的精神生活组织。而文化是特色学校形成的核心要素,独特的校园文化是特色学校形成的重要标识,是最能表现学校个性的方面。一种文化模式反映了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校文化的活动程序及实施方法,它会形成带有规范性与导向性的理念、精神与隐性要求,其中最核心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特色学校的形成是学校文化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是学校精神自内而外地自然呈现和动态生成的过程。作为学校文化模式之内核的理念与精神,可以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各种文化载体和行为主体身上,使其时刻感受到它的存在,它产生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和号召力能给学生以积极引导,能通过特定氛围感染、薰陶学生,使学生体现出带有本校特色的个性风格与精神面貌,给学生的发展打上深深烙印,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效果。但是,我们又不能把形成了独特文化模式的学校就称之为特色学校。因为“模式是一种对事物发展形态的抽象概括,是为解决特定问题,通过特定的抽象、简化或假设,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学校文化模式虽能反映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与要求,能营造特定的教育氛围。但作为一种抽象模式还难以表征特色学校本身,若将两者等同,容易让人们忽视、淡化各种鲜活、生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只坐在办公室里构筑抽象的文化模式,而忽视具体活动的开展与措施的落实。其次,作为模式,它虽能体现与其它学校的差异,但在学校内部,它又易诱导师生的发展趋同化、共性化,与特色学校建设的目的和要求相悖,这又会阻碍特色建设的顺利推进。
  (作者单位:湖南耒阳二中)
  (责任编校:扬子)
其他文献
跟一个00后画手聊天,差点没惊掉下巴。她说自己的童年很自卑,跟家人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一群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上同一所学校。每天清晨,大家洗漱完,就陆续出门等车。  大人和小孩站成一排,站在大院门口,热热闹闹地讲昨晚的趣闻,你一言,我一语,亲昵劲十足。  没过一会儿,学校的校车来了,小朋友们背着书包,排成排上了车。大人也一窝蜂散去,买菜的买菜,上班的上班。  而這个时候,她,一个孤独的小女孩,小心翼翼
期刊
<正>中国乃至全球零售业的变革正在发生。相较三年前一边倒的O2O论调,当下,人们开始更多地思考实体店的价值。有人甚至断言,2017年将是实体业态回归的一年。与传统零售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