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基因的复合体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2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觉得陈华胜是个“与佛有缘”的文人。2006年他从新疆回来,和我这个“有点慧根”的道友讲述了在茫茫沙漠里思绪突然飞跃千年时空想到玄奘的离奇经历。当时听他说,下一本书一定要写写玄奘,可是真没想到,2008年我获得的第一份礼物就是他的这本《玄奘取经西游记》。虽然华胜一再自诩为“临时抱佛脚”,但我宁愿相信,在“三国”上颇有建树的他,这趟“佛脚”抱得也确实勤快。
  
  从一只猴子说起 将主角还给玄奘
  
  很多人对玄奘的最初认识,都来自小说《西游记》和上世纪80年代同名电视剧,在小说和荧屏中,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玄奘取经西游记》就从这个世人最耳熟能详、却让真实玄奘几乎被遗忘的角色说起,通过“一只猴子开始的传奇”、“圣僧是谁”、“僧人的生活”、“踏上西游的道路”、“佛陀的西天”、“皓首穷经的事业”等六个章节,生动形象地还原了一段比《西游记》更真实、更精彩、更稀奇的历史。
  陈华胜延续了写三国志随笔“论述有趣、下笔有神”的文风特点,试图通过对玄奘西行的真实记录来揭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解析孙悟空的真实血统是由印度神猴哈奴曼演变而来;又如出身官宦之家的玄奘为什么要剃度出家?他与唐太宗真的是结拜兄弟?他到印度到底取的是哪一部经?再如玄奘带回来的657部梵文经卷最终如何让中国僧人看懂……陈华胜在叙述中借助了《西游记》普及的力量,所以读起来一点不累,让人轻松愉悦地重新掌握这段本已几近失真的历史。
  
  玄奘取的是经卷 读者长的是见识
  
  陈华胜的作品一般不属于说书、一条线讲到底讲到透的性质,如易中天的《品三国》、钱文忠的《玄奘西游记》。我想这是因为他的脑子转得太快,思绪带着好动的跳跃性,因为他也是属猴的。他常说做学问就是“旁征博引,心骛八极”,所以《玄奘取经西游记》写着写着就成了一个不单单记录玄奘取经的“多基因复合体”。这并不出乎我的意料,或许也正是这个“多基因复合体”,成就了《玄奘取经西游记》最有别于同类题材书籍的优势所在。
  解析孙悟空身世时提及印度神猴哈奴曼并不让人觉得奇怪,但是从60年代中国第一部合拍的儿童电影《风筝》开始,又引出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西侧的“猴行者”浮雕,以及《山海经》里的无支祁,就真有点旁征博引了。在随后的章节中,由点及面的“多基因”更是层出不穷,如讲到陈祎(玄奘出家前的名字)身世时,甚至分析起隋朝与秦朝这两个朝代的各自异同,讲到隋朝的崇佛与唐初的重道则让人大长知识;从玄奘立誓“我愿意为佛奉献我自己”开始,又引出中国佛教的导入以及一些佛教知识,如百丈清规、佛教宗派等;在记录玄奘西行前,又“比玄奘先行一步”地先介绍了印度这个佛教起源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佛教发展的大概历程;当“玄奘踏上西游道路”时,又记载了玄奘之前的取经僧以及玄奘之后的文化交流等等……此外,以“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看花灯”为代表的习俗知识、以克孜儿石窟、历史上最早的唐人街、女儿国为代表的地理知识、以神行太保的原形、拜火教等为代表的宗教知识穿插其间,让读者更为受用。加上150余幅印刷精美的珍贵历史图片,说这本书集历史、地理、人文、宗教、收藏等多学科于一身毫不为过。读者读的是历史知识,长的是历史见识。
  陈华胜在后记中写道:“至于说到要写好一本玄奘的书,实在没有多少信心。只是想到这件事恐怕也是一件功德,不宜推诿,便硬了头皮应承下来,从此抱回一大堆高深莫测的唯识宗经典,临时抱佛脚地啃了起来。”我相信,对于作者的他,这绝对是一件功德,而对于读者的你和我,我觉得同样也是一件功德。玄奘已经点燃了一炷心香,通过对这名圣僧西行取经的真实解读,你和我的心香也开始袅袅生烟……
  
  (《玄奘取经西游记》,陈华胜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版,32.00元)
其他文献
自从马可·波罗(Marco Polo)这个超级跨国流浪汉逆着蒙古铁骑的洪流东来、戏剧性地在蒙元时代的官府里谋得一官半职,自从他口述的“东方奥德赛”以游记形式传布开来,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度开始以文学化的意象进入了欧洲地中海国家的视野。于是,“中国”作为一个完全异质的文化世界,便开始在西方人的精神生活中时隐时现、载浮载沉:它有时可能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梦,有时可能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美好的乌托邦式的梦,有时
孟实(原名吴方)在《“我是梦中传彩笔”——废名略识》中称废名是“李商隐以后,现代能找到的第一个朦胧派”。这个“朦胧派”的意思不只是说废名的小说晦涩朦胧,恐怕也是说作为诗人的废名是现代朦胧派诗歌的鼻祖。甚至在台湾,废名的诗歌及其诗论经由纪弦、痖弦等诗人的介绍,亦是引发台湾现代派诗歌的源泉之一(陈振国:《废名研究在台湾》);而废名小说在台湾产生影响则远迟于废名的诗歌及其诗论。  1932年,废名在完成
莫怀戚先生的名篇《散步》,是一篇能经得起反复品读和深究的好文章。正由于该文具备佳作的特点,因而自1985年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后,便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格外重视,随即被选入多套中学或中职语文教材,并且语文教学界围绕其所作的解读、赏析以及探究便一直没有间断过,至今仍然令人感到其意蕴深刻,回味无穷,应该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散步》无疑是一篇小文章,说它“小”,首先是因为它全文不到700字,篇幅实在是极
袁红玉,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教师。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所作的经典抒情散文。文章叙述了他在地坛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母亲的怀念,抒发了自己对生命、苦难的思考。文章细腻绵密的语言、深沉而富哲理的思想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本文采用情境任务驱动式教学,尝试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文本的主题意蕴,在完成任务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学分析  《我与地坛》是统编教材
吕新平,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教材文本,通过读写结合来进行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读什么写什么、读写孰轻孰重、读写该怎么结合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教师。因为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学生无法将读的能力迁移到写作上,所谓读写结合就成了读写拼盘,作文教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近日,笔者在苏州市初二年级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上开设了《学会抒发感慨》一课,其改进过程让人深
写完《侯宝林评传》心头顿觉畅然,我怕辜负先生嘱托的心结也似乎平复了许多。但样书拿到却又立即沉重起来:此书所论究竟于世何补?半年辛苦又是因何所为?这只是艺术兴衰的历史使然,非人力所能及也。  照我看来,相声这一形式在今天并未失其生命力,而只是缺乏上一世纪群星灿烂如侯宝林们那样的一批大师级人物。他们当时或许与今天名家遇到过同样问题,只是进取方式并不尽同。诸如,他们对“身被枷锁与心灵自由”这一艺术创作根
一、文言断句概说  文言文阅读,识字是基础,断句则是读懂的关键。古人读书非常重视断句学习,小孩启蒙练习句读是必修课,正如韩愈《师说》云:“彼童子之師,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而对那些无视句读学习,瞧不起服虔、郑玄的人,其弟子皇甫湜在《与李生书》中直言痛斥:“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郑,此时之大病所当嫉者也。”  句读一词最早见于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读。”意思是说有人在引用经
立德树人是教育发展的基石,是教育的根本方向和使命。所以新课标也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作为一门富含立德树人教育元素的人文基础学科,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中小学学科德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德育主体的缺位,德育体验的缺失,学科特质的缺席导致学科德育弱化。究其根源,是学科学习与道德生成被分割开来,导致知行分离,德育教育脱离实际、牵强附
“醉”和“懒”    《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载,南宋淳熙年间,上皇游西湖,见断桥边某酒肆甚雅洁,店内素屏风上有人书《风入松》词一阕:“一春常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湖边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上皇称赏良久,问何人所作,答日:太学生俞国宝。上皇笑道:此词甚好,但末句不免穷
《文学史学原理研究》,董乃斌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版,40.00元    中国文学史的种类繁多,据说至少已有1600多种,但从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中国文学史算起,恰好一个世纪。写文学史有没有规律?什么是文学史的范式?如何认识和表述文学史发展轨迹表现出来的规律性现象?构成文学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等等等等,真是应该“清算”一下,以便对众多的文学史成果作一些理性的思考,从理论上对文学史学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