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才子张溥的哥哥是工部尚书,但庶出的身份使得年幼的张溥在张家很不受待见。更痛苦的是,老爸留下来的家产也被哥哥全数夺去。
别人越是瞧不起他,张溥就越要做出成绩给别人看。于是,少年张溥发奋读书,甚至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冬天手都被冻裂了,他就端来一盆热水,浸暖双手后继续抄书。自残式的刻苦让少年张溥成为当地著名的学霸。
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好友一起参加举人考试,牛刀小试,便初战告捷。第二年,张溥和好友再次参加殿试,好友为榜眼,张溥则被选为庶吉士。
按当时的规矩,新进士试卷要印发天下,作为《高考满分作文指南》之类的教科书供后来的举子们学习,序言一定要由导师来写,以示师生名分。可好友不请提携他的房师(明清两代,举人、贡士对荐举自己试卷的同考官的尊称)李明睿作序,而由张溥作序。这显然坏了官场规矩。李明睿很生气,要削掉好友的门生资格。按理说,张溥应该懂得其中的规矩,一开始就谢绝好友要他作序的请求,可他没有这样做,反而认为是李明睿妒忌自己。于是,刚进官场的张溥就和实权派李明睿闹起了矛盾。
这时,首辅看上了张溥。在首辅的关照下,张溥顺利进入了翰林院。此时,作为一个刚刚进入政坛的新人,不管张溥的人气有多高,他聪明的做法应当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好好在翰林院历练,等待机会实现人生梦想。
可狂妄的张溥差一点儿就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到翰林院上班,有个老规矩,新来的职员见到领导时要毕恭毕敬;开会时,也不能坐前排,只能老老实实地在角落里待着,聆听领导的训示。可在张溥看来,官场拼的就是人气、才气,而不是什么陳腐的资历。于是,张溥每次见到单位的前辈都不行礼,开会时也大大咧咧地坐前排。张溥的言行刺激了翰林院的前辈们,大伙就集结起来向内阁告张溥的状。内阁成员温体仁明确表态:“张溥有什么了不起的,既然他和同事搞不好关系,目无尊长,就让他卷铺盖走人呗!”温体仁的建议在会议上虽然没通过,但毕竟是给张溥敲响了警钟。
张溥若从中吸取教训,及时调整心态,低调做人,或许还有缓和关系的余地。可张溥誓要将狂妄进行到底,于是,他私底下搜集了不少温体仁腐败的勾当,然后让好友上书参劾温体仁。
温体仁很快得知是张溥在背后黑自己,非常生气。本来他就不喜欢张溥,准备将他踢出官场,要不是首辅护短,这个目标早就达成了。现在,张溥主动找茬,他岂能不还击?温体仁联手先前被张溥得罪过的朝廷大员李明睿,时不时地在皇帝面打张溥的小报告。崇祯五年,正好张溥要为父亲下葬,温体仁便堂而皇之地找了个丁忧的借口,将张溥踢出了京城。
就在张溥回老家的第二年,温体仁坐上了内阁的头把交椅。张溥回到官场的希望彻底化为泡影。1641年,张溥在郁郁寡欢中,病死于家中,年仅39岁。
像张溥这类眼高于顶、狂妄自大的才子,不懂得欣赏、尊重别人,更不愿意引为同道,于是也为同僚所不容,在一错再错中,难免会将自己推向官场深渊。张溥狂妄的性格实在不适合从政,被淘汰是早晚的事。
编辑/梓童
别人越是瞧不起他,张溥就越要做出成绩给别人看。于是,少年张溥发奋读书,甚至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冬天手都被冻裂了,他就端来一盆热水,浸暖双手后继续抄书。自残式的刻苦让少年张溥成为当地著名的学霸。
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好友一起参加举人考试,牛刀小试,便初战告捷。第二年,张溥和好友再次参加殿试,好友为榜眼,张溥则被选为庶吉士。
按当时的规矩,新进士试卷要印发天下,作为《高考满分作文指南》之类的教科书供后来的举子们学习,序言一定要由导师来写,以示师生名分。可好友不请提携他的房师(明清两代,举人、贡士对荐举自己试卷的同考官的尊称)李明睿作序,而由张溥作序。这显然坏了官场规矩。李明睿很生气,要削掉好友的门生资格。按理说,张溥应该懂得其中的规矩,一开始就谢绝好友要他作序的请求,可他没有这样做,反而认为是李明睿妒忌自己。于是,刚进官场的张溥就和实权派李明睿闹起了矛盾。
这时,首辅看上了张溥。在首辅的关照下,张溥顺利进入了翰林院。此时,作为一个刚刚进入政坛的新人,不管张溥的人气有多高,他聪明的做法应当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好好在翰林院历练,等待机会实现人生梦想。
可狂妄的张溥差一点儿就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到翰林院上班,有个老规矩,新来的职员见到领导时要毕恭毕敬;开会时,也不能坐前排,只能老老实实地在角落里待着,聆听领导的训示。可在张溥看来,官场拼的就是人气、才气,而不是什么陳腐的资历。于是,张溥每次见到单位的前辈都不行礼,开会时也大大咧咧地坐前排。张溥的言行刺激了翰林院的前辈们,大伙就集结起来向内阁告张溥的状。内阁成员温体仁明确表态:“张溥有什么了不起的,既然他和同事搞不好关系,目无尊长,就让他卷铺盖走人呗!”温体仁的建议在会议上虽然没通过,但毕竟是给张溥敲响了警钟。
张溥若从中吸取教训,及时调整心态,低调做人,或许还有缓和关系的余地。可张溥誓要将狂妄进行到底,于是,他私底下搜集了不少温体仁腐败的勾当,然后让好友上书参劾温体仁。
温体仁很快得知是张溥在背后黑自己,非常生气。本来他就不喜欢张溥,准备将他踢出官场,要不是首辅护短,这个目标早就达成了。现在,张溥主动找茬,他岂能不还击?温体仁联手先前被张溥得罪过的朝廷大员李明睿,时不时地在皇帝面打张溥的小报告。崇祯五年,正好张溥要为父亲下葬,温体仁便堂而皇之地找了个丁忧的借口,将张溥踢出了京城。
就在张溥回老家的第二年,温体仁坐上了内阁的头把交椅。张溥回到官场的希望彻底化为泡影。1641年,张溥在郁郁寡欢中,病死于家中,年仅39岁。
像张溥这类眼高于顶、狂妄自大的才子,不懂得欣赏、尊重别人,更不愿意引为同道,于是也为同僚所不容,在一错再错中,难免会将自己推向官场深渊。张溥狂妄的性格实在不适合从政,被淘汰是早晚的事。
编辑/梓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