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博览群书》三十寿诞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ya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人云:“三十而立”,是说三十就要立事业。俗语说:“人过三十天过午。”是指人生过了一半。看来无论圣训还是俗语,无论积极还是消极,三十都是道坎儿,是道分水岭。那么,已届三十的《博览群书》是要瞻前顾后一番,以利新的出征了。
  我觉得中国社会在这三十年间,称得上风云变幻波诡云谲。一本有很大影响的社科读物,能在其中历经坎坷,搏风击浪走到今天,非常不易。这里不仅体现了编辑们集体的聪明才智,也彰示了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回想以前,我和《博览群书》的编辑们,还真是多有交往。
  我初识主编常大林先生,是王学泰先生引荐。十多年前,大林先生召开某专题讨论会,学泰先生引我参加。会上讨论,会后吃饭,编辑部人全体奉陪。席上感觉大林先生是一位待人和蔼可亲为人友善且神情语态有时还略带天真的长者。聊起来,原来我们当年还都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校友。虽然年级不同,但有许多共同知道的人和事。饭后,他邀我去编辑部续聊,但我有事未成。此后虽再几次见面,但失去了深聊的机会。
  大林先生退休后,陈品高先生继任。因为我们都对藏书有兴趣,我又爱弄些文章,因此很快熟悉起来。自以为对他的了解,比较透彻。
  印象大致有三:第一,锐意进取,力求创新。品高接手后,总想在文章题材方面有所突破,有次他说,我们杂志虽然叫《博览群书》,但范围要扩大一些,不能被“读”局限住。比如我可以多开设栏目,像书人忆往,书人故事,书人札记。而且,读书和藏书也有关,你藏书多年,可以组织点藏书类文章。于是我们一起拜访了京城一些有名的藏书家,如周启晋、韦力、谢其章、方继孝、吴兴文等。由品高组织了一批这类文章,受到好评。第二,待人真诚,做事周全。有次和他聊天,他说,《博览群书》原来有一批老作者,后来失去了联系,这很不应该。要想办法联系上。我说,我可以帮你联系上。一说名字,他说,太好了,我知道他,他经常写东西,名气很大。我说,我回家就给他打电话。他却说,你把电话给我,我打。我得亲自打,让人家觉得咱们尊重。第三,工作仔细,力避疏漏。品高上任不久,我投了篇稿子。他终审后,觉得稿子中有一处文意不明,几处可商榷。但那时我还不大会用电脑,他干脆在电话里将全文念了一遍,一边让我听有无丢字拉字,一边和我商榷。直到他弄清问题,才最终敲定文字。从中可见他对文稿的认真和对作者的负责。
  现任主编蔡闯,与我既未谋面亦未曾交谈,所以茫然不知。不过其部下谢宁女士年虽三十,却精明干练。办事雷厉风行,说话言简意赅。以“强将手下无弱兵”推之,蔡主编也当属强将一流。我所熟悉的还有周燕秋女士,一人独揽编辑部各种办公事务,头绪繁多,却能应裕自如。
  放眼未来,十年后,《博览群书》将满“不惑”。我预祝那时的《博览群书》更加壮大。不但能以“不惑”的定力抵住八方风雨,越过激流险滩,同时,更以不断的“惑”来“惑住”和“惑来”越来越广大的读者。回首往昔,感慨良多。聊供片言,以庆以贺。
其他文献
《新文学史料》推出一期“姚雪垠专辑”,计七篇文稿。它们视角不同、内容丰富,对于了解、研究姚雪垠大有裨益。尤其是吴永平先生的《姚雪垠创作年谱》,更是研究者不可或缺的资料。由于吴先生所撰系“创作”的年谱,因此“生平年谱”通常所谱入的信函一般未予采纳。不过,与创作相关而又公开发表了的信函,此年谱还是多有收载。  循吴先生撰写年谱则例,有一封姚雪垠致陈纪滢的长信似乎不应略过的,它既关系姚雪垠的创作,又是公
前言    2009年底,我去日本京都走了一趟赏枫之旅。因为是自助旅行,出发前须作功课,买了几本旅游指南,研究交通路线,上网搜寻不可错过的美食、景点。在庞大的信息中,无意发现,京都永观堂竟然与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有密切关联:先生自号及其巨作《观堂集林》的“观堂”二字即是取自永观堂,有这样的说法。  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关联呢?继续研究,方知王国维先生曾经在日本京都住过,而且有“四暑五冬”之久。由于他和我
《张大可文集》(全十卷),  张大可著,  商务印书馆2013年5月版,  1336.00元  在我的案头新添了一套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个人论著丛书《张大可文集》。该文集在今年5月刚一问世,我便将它搬上书案,一睹为快。张大可先生是《史记》与三国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这部文集的重点自然聚焦在《史记》研究与三国史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史记》论著六卷,书目为《史记研究》、《史记文献研究及选讲》、《史记论赞辑释
1965年7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我正和几位同事打扫大门外的马路,党支部马书记忽然走来对我说:你不用干活了,快去洗洗脸,找件干净衣服换上。一会儿彭真市长陪同缅甸奈温主席来咱农场参观,他要见见你。这跟你出那本书有关。  我有些意外,没想到彭真这么大的领导干部会到场里来看我,脱口而出:我出了一身汗,也没合适的衣服换,算了吧。  马书记说,怎么能算了呢?正巧这时一位姓李的小伙子骑着自行车从场里下班出来,他身
美国学者朱克曼曾对科学界精英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存在着师徒关系。这就是科学研究中的“近亲相传”(inbreeding)现象。通俗点讲,这就是“名师出高徒”。例如,世界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的J.汤普森和E.卢瑟福,他们不仅都是诺贝尔奖得主,而且还培养了多达17位诺奖获得者。  那么,为什么大科学家常常是大师的学徙呢?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对
前段时间,哈佛教授桑德尔的公开课“公正”及其实体书衍生品风光一时无两,就像是被苏格拉底“蛊惑”了的雅典男青年,人们恍然发现,哲学思辨可以如此性感,接受智识上的挑战也如此富于趣味。我最近正在看的彼得·辛格所著的《生命,如何作答》(How Are We to Live : Ethics in an Age of Self-Interest)一书,其处理的问题、行文风格和论证理路等方面,与桑德尔的作品都
2014年9月,86岁高龄的徽学专家赵华富教授的《徽州宗族调查研究》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十年来出版的第三部有关徽州宗族研究的专著。  十余年深入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  赵华富教授在此书的绪论中说:从1990年至2000年,他“每年都到徽州农村住一两个月。十年期间,足迹遍及原徽州一府六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重点调查研究的宗族有:歙县棠樾鲍氏宗族,绩溪龙川胡氏宗族,黟县南屏叶
我在想,如何为自己的观感写下第一句话。第一句,类似于涂抹在画布上的第一笔。面对画布那种浩瀚的无命运的空,甫一落笔,某种宿命就被唤醒了。犹疑,在于对画布上那种空的敬意,在于对自我霸权的取消,谦卑。我不知道德安在涂下他的第一笔时,是否也会心存犹疑。他不是个迅疾的画家,不确定,也不会胸有成竹,那么地有把握。他似乎对什么都不太有把握,无论是写诗、作画,还是面对人群和世界。他对一切目的性都无把握,但他相信过
我是《科学美国人》杂志总编辑兼高级副总裁,《科学美国人》是一本美国连续出版历史最久的杂志之一,创刊于1845年,适逢美国工业革命时期。为了推动创新,我刊在1850年建立了美国专利局第一个分支机构。  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都来过我们的办公室,其中包括电报发明者塞缪尔·摩尔斯以及缝纫机发明者伊莱亚斯·豪。托马斯·爱迪生曾向编辑们展示过他发明的留声机。留声机发出这样的声音:“你们认为这个会说话的盒子怎么样
一本关涉中共党史的出版物,主旋律色彩强烈,入选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与此同时出现的另一番景象却在很多人惯性思维之外:出版后,多次进入各大书店畅销书榜,目前境内外发行近6万册。这本书的名字是《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  对该书的关注与好评,来自多方专家学者和各行各业读者。该书的“现场说史·搜狐博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访问量高达43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