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hizhong8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基于这个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就随时有可能出现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此时执教者如能高屋建瓴,处理得当,反而能造就一堂充满活力的好课。在讲授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时,我就有过这样深切的体悟。
其他文献
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品,是历史淘洗后的结晶,不仅是一个个汉字的排列,更是古人生活、感情的积淀,每个字都有丰富的意蕴。现行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课文,这些选文无疑都是“经典”,而“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实用,在于文化”,朱自清先生一语道破“经典”,传统文化是须臾不可丢弃的,它是中华民族之魂。因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那么,怎样搞好文言文教学,提高
在我们的语言使用中,离不开语句的表达,而词语则是语句的基本单位,是组织段落篇章的基础材料因此,词语运用得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魅力,往往在一字之中尽可体现,而一些以一字之妙传神的佳话至今仍为我们所乐道  贾岛的“推敲”故事一直被大家传为美谈当时贾岛正骑在驴上,想起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又觉得不好,想将“推”改成“敲”,便在驴背上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在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平台,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线。然而作为大学生必修科
语言的使用是交流的人类重要工具,在语言使用中语境语义的异同与语义文化有着重大的联系。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语言的学习对词语句子等的具体语义进行准确把握,是语言
宋代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上阕铺写深秋景象,下阕直抒乡愁。通过对羁旅行役之苦的形象描摹,真实再现了自己强烈的思归情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这曲词:“长调自以周柳苏辛为最工,若屯田之《八声甘州》格调千古,不能以常词论之。”①  《八声甘州》之所以写得“旖旎近情”②,这与其独特的抒情艺术——脱换、转折、悬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脱换:粉涂感情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