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及校园文化的传承、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却制约着这些功能的实现。本文从内部建设的角度,提出高校学生社团要“完善制度建设、进行文化建设、培养社团精英、重视情感管理”,从而促进社团发展,使高校学生社团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内部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情感管理;精英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等因素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众团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P.162)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开始实行学分制,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使学生从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双重需要推动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社团类型趋于多样化,涉及文艺、体育、学术、就业、公益、科研等方方面面。社团的数目和参与社团的人数迅速增长,“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全国高校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就拿北京高校来说,据最新统计,截至2008年1月,首都高校共有正式注册的学生社团3 506个,注册学生27.9万人次。”[2]可见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势头之强劲。
高校学生社团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满足大学生需要、扩展人际网络、培养社会精英、活跃和传承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社团成员流失率高、社团管理制度不规范、经费不足、社团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团功能的实现。不少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如学校应给与硬件条件的支持、加强校团委指导、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规范社团人员管理工作、健全社团管理机制等。[3]( P.81-82) [4](P.136-138) [5](P.35-36) 但这些思路和方法多是从改善外部环境的角度指导社团运作或为社团的发展提供支持,外部环境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在社团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学校的资源有限,往往不能兼顾。虽然研究也关注到社团自身应该努力的方向,建议却往往流于“原则化”、“概念化”。因此,本文将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情感管理、精英培养四个方面对如何做好社团内部建设进行思考。
一、完善制度建设,促进社团发展
完善的制度是社团良性运转的保证,招募、例会、退会、选举、帮带等制度则是社团良性发展的关键,以下将进行分别进行阐述:
(一)确定纳新标准和程序,提高进入社团的门槛
在招募新成员之前,应确定招募的规模和标准,并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变动。从规模上看,应该坚持适度原则,不能过大或太小,其大小应根据历年传统、社团性质、运转能力等来确定。至于标准问题,除了满足一些基本条件(空闲时间、兴趣点),也应考虑社团的性质,如文艺类社团选拔成员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具有文艺才能。
大多社团都采用面试的方式(一般分为初试和复试)选拔新成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规范相应的选拔程序。比如,可以采用打分制,以10分制为例,可设定8分以上为优秀,6分为及格,6分以下为不及格,最后由面试者统一进行决定。总之,要做到量化、严格、公正。在面试者较少的情况下,可采用小组面试的方式。负责人应尽可能通过面试了解面试者特点,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报名者和最后招募的成员之间要保证一定的比例,这会使新成员内心充满成就感并重视获得的机会。
(二)严格执行例会制度和退会制度
例会不仅是安排活动的过程,还能够为社团成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平台。定期举行例会和开好例会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提前安排好例会的流程,力求高效简洁;第二,充实例会的内容,如安排培训、补充一些时事知识,结合大学生活进行相互交流;第三,在规模较大的社团中,成员之间往往缺少相互了解的机会,可以采取让社团成员在例会上进行自我介绍或发表参加活动感受的方式,为其相互了解和展示自我构建平台。
例会的出勤情况往往与退会情况息息相关。每个社团的退会制度和标准不尽相同,但是,严格执行退会制度是社团管理规范化的表现之一。当出现某成员出勤率不高且无正当原因的现象时,负责人可以通过和该成员沟通了解情况,若他没有正当理由则可劝其退会,并在合适的时间向社团全体成员公布该情况,这既彰显了社团的人文关怀,又不失其严谨的作风。
(三)制定完善的社团负责人选举制度
社团负责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如何选举优秀的社团负责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选拔的第一步是了解和观察。平时要多与社团成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尽量了解每个社员的性格特点、对社团的感情程度、平时的课业是否繁重、是否担任其他要职等情况。在进行选举时,可采用以下方法:对平时出勤率、社团成员投票和社团负责人投票三部分分别赋予不同比例。对于规模较大、社团成员之间并不完全了解的社团,可采取社团成员拥有一票投票权,社团的各负责人拥有两票投票权的选举方法,发挥两者的优势,避免拉票等现象的出现。
(四)采用“帮带”制度
应该重视在换届之后各部门之间的传承与“帮带”工作。在选举新社团负责人之后,新老社团负责人应进行工作交接(如资料的交接、理念的沟通和交流、经验教训的总结和交流)。在换届后的一两个月内,原社团负责人对新社团负责人召开的会议、组织的活动进行跟进,以协调各部分负责人之间的关系,指出活动中的问题,从而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二、进行文化建设,增强社团凝聚力
“社团文化是一个社团的灵魂,是一个社团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动社团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6](P.59)社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文化建设:
(一)宣讲社团历史 在新生进入社团后的第一次例会上,社团负责人可以通过讲述、PPT和视频等形式向社团新成员展示社团成立的背景、创始人、社团的发展历程及主办的活动,使其对所参加社团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和深入的了解,增强社团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
(二)建立独具特色的标志或组织文化识别系统
1.在视觉识别系统方面,设计独具特色的会旗、会标、会徽。会旗、会标、会徽都是进行组织识别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会徽,社团成员在离开社团或毕业后,可以通过它找到归属感。
2.深入宣传社团的核心理念和宗旨,这种宣传既包括外部的宣传也包括组织内部的宣传。
3.加强社团的网络建设。选择专人对社团的QQ群、论坛、博客、网站进行管理,定期对网站或博客进行维护和更新,公布主要活动内容和社团大事件。有条件的社团可以建立自己的杂志和报纸。
4.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置办具有社团特色的统一的社服、文化帽、工作证、会员证,增加社团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举办周年庆典活动
在社团周年时举行庆祝活动,活动规模大小可根据社团的实际情况(包括财务状况、人员多寡)来确定。大规模庆祝可以选择在全校内进行,如大型的晚会、社团的成果展或社团的历史展,可以邀请其他的兄弟社团和历届社团成员参加。小规模庆祝可以在社团内部举行小型联谊会,邀请在校的社团成员参加。
三、开展相关培训,培养社团精英
社团精英是社团得以运行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换届选举中,却常常出现“无人可选、无才可选”的局面。因此,除了招募合适的成员,社团也应做好培养社团成员的工作。通过开展培训,使社团成员获得相关技能,同时,也为日后确定新社团负责人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一)开展相关培训,增加社团成员的技能
利用例会时间适当安排培训活动,其中应包括基本管理知识培训、礼仪培训、活动策划技能培训、应用文写作培训等内容。这类培训可作为常规培训固定下来,因为这些基本技能既是活动所需要的,又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为了适应活动需要,还可以开展不定期培训,如舞蹈、武术、手语、手工等。
(二)根据社团成员特点制定相应计划
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成员,多安排他们参加社团活动,鼓励他们在公共场合发言,及时给予鼓励和赞美;对于未来可能会在其他社团有所发展或在班级里担任要职的社团成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以便日后成为该社团的重要社会网络;对于那些有潜力和热情的成员则要多给他们锻炼表现的机会,平时安排他们充当活动组织者,培养其组织策划能力。
四、重视情感管理,增强社团吸引力
“所谓情感管理,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被管理者的心理需求。”[7](P.31-32)在社团管理中,情感管理可以增强社团的吸引力,保持社团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社团成员、尤其是社团精英的流失所导致得社团难以为继的状况。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实行:
(一)注重与社团成员的沟通、交流
社团负责人应该了解社团成员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家庭成员、家乡、学院专业、在大学的基本情况、性格特点等,这样不仅彼此之间多了一些交流的话题,而且有助于社团工作的开展。在社团成员生日的时候给他们一个问候,更能彰显社团的人文情怀,使其感到社团的温暖。
(二)举行社团内部联谊
在社团成员刚进入社团时,彼此还不熟悉,可以在此时举行社团熔炼活动。即把社团成员分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十个人左右,通过两三天的时间,进行一些团体游戏(包括自我介绍、破冰游戏、竞技游戏等),使社团成员们尽快熟悉起来。在课余时间,通过举办内部联谊活动,如体育类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郊游踏青类活动、文艺活动(歌唱比赛,诗朗诵等)等提供展示平台、促进社团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
(三)举行毕业生欢送联谊会
每年六月,毕业生答辩之后,他们时间较为充裕,适合举行欢送会。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邀请即将毕业的老社员和在校的其他社团成员参加活动。可以采用融讲述、老社员活动展播、新老成员交流、欢送会于一体的形式。
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需要学校和社团自身的共同参与和推动。在外部环境、学校专业指导、资源分配等得到重视的同时,社团自身也应该从内部着手,进行制度建设、完善文化建设、做好精英培养、重视情感管理。这能够一定程度上克服社团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使社团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肖庆华.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J].科技创新 导报,2009,(7).
[2]赵秀红.透视大学校园里的“百团大战” [EB/OE].中 国教育新闻网.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09-10/
22/content_19561.htm.
[3]杜大鹏.高校社团建设中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J].黑 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
[4]李彦鑫.高校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吉林华侨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
[5]张谢铭,柯喜相.地方高校社团人员管理问题与对 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8).
[6]郝南,马彩霞.浅谈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J].邯 郸职业技术学报,2010,(6).
[7]许俊杰.当代高校学生社团特征与情感管理[J]..安 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08,(6).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内部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情感管理;精英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等因素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众团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P.162)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开始实行学分制,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使学生从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双重需要推动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社团类型趋于多样化,涉及文艺、体育、学术、就业、公益、科研等方方面面。社团的数目和参与社团的人数迅速增长,“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全国高校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就拿北京高校来说,据最新统计,截至2008年1月,首都高校共有正式注册的学生社团3 506个,注册学生27.9万人次。”[2]可见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势头之强劲。
高校学生社团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满足大学生需要、扩展人际网络、培养社会精英、活跃和传承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社团成员流失率高、社团管理制度不规范、经费不足、社团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团功能的实现。不少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如学校应给与硬件条件的支持、加强校团委指导、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规范社团人员管理工作、健全社团管理机制等。[3]( P.81-82) [4](P.136-138) [5](P.35-36) 但这些思路和方法多是从改善外部环境的角度指导社团运作或为社团的发展提供支持,外部环境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在社团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学校的资源有限,往往不能兼顾。虽然研究也关注到社团自身应该努力的方向,建议却往往流于“原则化”、“概念化”。因此,本文将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情感管理、精英培养四个方面对如何做好社团内部建设进行思考。
一、完善制度建设,促进社团发展
完善的制度是社团良性运转的保证,招募、例会、退会、选举、帮带等制度则是社团良性发展的关键,以下将进行分别进行阐述:
(一)确定纳新标准和程序,提高进入社团的门槛
在招募新成员之前,应确定招募的规模和标准,并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变动。从规模上看,应该坚持适度原则,不能过大或太小,其大小应根据历年传统、社团性质、运转能力等来确定。至于标准问题,除了满足一些基本条件(空闲时间、兴趣点),也应考虑社团的性质,如文艺类社团选拔成员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具有文艺才能。
大多社团都采用面试的方式(一般分为初试和复试)选拔新成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规范相应的选拔程序。比如,可以采用打分制,以10分制为例,可设定8分以上为优秀,6分为及格,6分以下为不及格,最后由面试者统一进行决定。总之,要做到量化、严格、公正。在面试者较少的情况下,可采用小组面试的方式。负责人应尽可能通过面试了解面试者特点,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报名者和最后招募的成员之间要保证一定的比例,这会使新成员内心充满成就感并重视获得的机会。
(二)严格执行例会制度和退会制度
例会不仅是安排活动的过程,还能够为社团成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平台。定期举行例会和开好例会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提前安排好例会的流程,力求高效简洁;第二,充实例会的内容,如安排培训、补充一些时事知识,结合大学生活进行相互交流;第三,在规模较大的社团中,成员之间往往缺少相互了解的机会,可以采取让社团成员在例会上进行自我介绍或发表参加活动感受的方式,为其相互了解和展示自我构建平台。
例会的出勤情况往往与退会情况息息相关。每个社团的退会制度和标准不尽相同,但是,严格执行退会制度是社团管理规范化的表现之一。当出现某成员出勤率不高且无正当原因的现象时,负责人可以通过和该成员沟通了解情况,若他没有正当理由则可劝其退会,并在合适的时间向社团全体成员公布该情况,这既彰显了社团的人文关怀,又不失其严谨的作风。
(三)制定完善的社团负责人选举制度
社团负责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如何选举优秀的社团负责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选拔的第一步是了解和观察。平时要多与社团成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尽量了解每个社员的性格特点、对社团的感情程度、平时的课业是否繁重、是否担任其他要职等情况。在进行选举时,可采用以下方法:对平时出勤率、社团成员投票和社团负责人投票三部分分别赋予不同比例。对于规模较大、社团成员之间并不完全了解的社团,可采取社团成员拥有一票投票权,社团的各负责人拥有两票投票权的选举方法,发挥两者的优势,避免拉票等现象的出现。
(四)采用“帮带”制度
应该重视在换届之后各部门之间的传承与“帮带”工作。在选举新社团负责人之后,新老社团负责人应进行工作交接(如资料的交接、理念的沟通和交流、经验教训的总结和交流)。在换届后的一两个月内,原社团负责人对新社团负责人召开的会议、组织的活动进行跟进,以协调各部分负责人之间的关系,指出活动中的问题,从而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二、进行文化建设,增强社团凝聚力
“社团文化是一个社团的灵魂,是一个社团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动社团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6](P.59)社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文化建设:
(一)宣讲社团历史 在新生进入社团后的第一次例会上,社团负责人可以通过讲述、PPT和视频等形式向社团新成员展示社团成立的背景、创始人、社团的发展历程及主办的活动,使其对所参加社团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和深入的了解,增强社团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
(二)建立独具特色的标志或组织文化识别系统
1.在视觉识别系统方面,设计独具特色的会旗、会标、会徽。会旗、会标、会徽都是进行组织识别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会徽,社团成员在离开社团或毕业后,可以通过它找到归属感。
2.深入宣传社团的核心理念和宗旨,这种宣传既包括外部的宣传也包括组织内部的宣传。
3.加强社团的网络建设。选择专人对社团的QQ群、论坛、博客、网站进行管理,定期对网站或博客进行维护和更新,公布主要活动内容和社团大事件。有条件的社团可以建立自己的杂志和报纸。
4.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置办具有社团特色的统一的社服、文化帽、工作证、会员证,增加社团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举办周年庆典活动
在社团周年时举行庆祝活动,活动规模大小可根据社团的实际情况(包括财务状况、人员多寡)来确定。大规模庆祝可以选择在全校内进行,如大型的晚会、社团的成果展或社团的历史展,可以邀请其他的兄弟社团和历届社团成员参加。小规模庆祝可以在社团内部举行小型联谊会,邀请在校的社团成员参加。
三、开展相关培训,培养社团精英
社团精英是社团得以运行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换届选举中,却常常出现“无人可选、无才可选”的局面。因此,除了招募合适的成员,社团也应做好培养社团成员的工作。通过开展培训,使社团成员获得相关技能,同时,也为日后确定新社团负责人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一)开展相关培训,增加社团成员的技能
利用例会时间适当安排培训活动,其中应包括基本管理知识培训、礼仪培训、活动策划技能培训、应用文写作培训等内容。这类培训可作为常规培训固定下来,因为这些基本技能既是活动所需要的,又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为了适应活动需要,还可以开展不定期培训,如舞蹈、武术、手语、手工等。
(二)根据社团成员特点制定相应计划
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成员,多安排他们参加社团活动,鼓励他们在公共场合发言,及时给予鼓励和赞美;对于未来可能会在其他社团有所发展或在班级里担任要职的社团成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以便日后成为该社团的重要社会网络;对于那些有潜力和热情的成员则要多给他们锻炼表现的机会,平时安排他们充当活动组织者,培养其组织策划能力。
四、重视情感管理,增强社团吸引力
“所谓情感管理,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被管理者的心理需求。”[7](P.31-32)在社团管理中,情感管理可以增强社团的吸引力,保持社团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社团成员、尤其是社团精英的流失所导致得社团难以为继的状况。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实行:
(一)注重与社团成员的沟通、交流
社团负责人应该了解社团成员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家庭成员、家乡、学院专业、在大学的基本情况、性格特点等,这样不仅彼此之间多了一些交流的话题,而且有助于社团工作的开展。在社团成员生日的时候给他们一个问候,更能彰显社团的人文情怀,使其感到社团的温暖。
(二)举行社团内部联谊
在社团成员刚进入社团时,彼此还不熟悉,可以在此时举行社团熔炼活动。即把社团成员分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十个人左右,通过两三天的时间,进行一些团体游戏(包括自我介绍、破冰游戏、竞技游戏等),使社团成员们尽快熟悉起来。在课余时间,通过举办内部联谊活动,如体育类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郊游踏青类活动、文艺活动(歌唱比赛,诗朗诵等)等提供展示平台、促进社团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
(三)举行毕业生欢送联谊会
每年六月,毕业生答辩之后,他们时间较为充裕,适合举行欢送会。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邀请即将毕业的老社员和在校的其他社团成员参加活动。可以采用融讲述、老社员活动展播、新老成员交流、欢送会于一体的形式。
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需要学校和社团自身的共同参与和推动。在外部环境、学校专业指导、资源分配等得到重视的同时,社团自身也应该从内部着手,进行制度建设、完善文化建设、做好精英培养、重视情感管理。这能够一定程度上克服社团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使社团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肖庆华.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J].科技创新 导报,2009,(7).
[2]赵秀红.透视大学校园里的“百团大战” [EB/OE].中 国教育新闻网.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09-10/
22/content_19561.htm.
[3]杜大鹏.高校社团建设中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J].黑 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
[4]李彦鑫.高校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吉林华侨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
[5]张谢铭,柯喜相.地方高校社团人员管理问题与对 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8).
[6]郝南,马彩霞.浅谈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J].邯 郸职业技术学报,2010,(6).
[7]许俊杰.当代高校学生社团特征与情感管理[J]..安 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08,(6).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