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虚实艺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充溢课堂,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对话转化。
  中国艺术传统中,书画常常体现出虚幻奥妙的情境,国画大师齐白石画虾而无水,却让人感受到水波盈盈,清辙见底,这就是艺术处理上的虚境。这不但让欣赏者眼光停留在事物上,而且让欣赏者思维灵动地活跃,从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中的“实”是传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虚”是留给学生自由想像、自主体验的创造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做到“实”为“虚”的基础,“虚”为“实”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充实性。那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虚实相生呢?
  基础知识为实,语文能力为虚
  语文的知识与语文的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师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传授,比如你讲一篇课文,就先要把这篇课文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难懂的字词句、文体知识和课文主旨等等教给学生。这些是迁移知识形成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的根基,也是语文课堂中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就是教学内容中的实。然而一节课仅仅教授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让知识衍生出的能力在实际情境中得到锻炼和巩固,这些就是教学内容中的虚。教学内容的“实”是基础,是最低层次,而教学内容中的“虚”才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高层次,我们教师应努力将教学内容中的“实”转化为“虚”。
  教师讲为实,学生学为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知识包罗万象,仅靠课堂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许多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取。因此,老师不但应给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更要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老师应当是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把知识讲精,讲到位,传授给学生基本语文知识,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讲不能等同于包办,什么东西都自己总结好,简单说给学生听,这就达不到目的。我们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如果“包办”,只会扼杀他们的思想、思维,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运用掌握的基础知识去独立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歌德曾经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同理,教师的讲只是让学生看到纸面上的“实”,而最终目的则是为了使学生关注到“纸背后”的虚。
  课内为实,课外为虚
  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外的知识是无穷的,课本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名师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要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单靠课内是不行的,须课内课外两手抓。学生往往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内时间有限,课外则有广阔的学习天地,学生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聪明才智。”要让知识真正为学习者所有,不能只关注课本的“实”,更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拓展和创新。
  课外的语文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既可增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组织学生搞演讲比赛、辩论会等都是语文教学的虚实相结合的好方法。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也要让学生在课外中去畅游,获取知识,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相结合,才能获取、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务“实”,而且要务“虚”,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的神妙所在,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同样可以引进。“实”为“虚”服务,“虚”因“实”而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达到了目的。
  
  苏细文,教师,现居湖北黄梅。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开学季,新校区里迎来新同学。  学长:同学,进门扫码了吗?  新生:恩恩,二维码大门已扫!  新生:请问入学报道从哪里开始?  学长:报道在国脉路。顺着鸿雁路向东,经过甲子钟,不远处就是国脉路。  2019年8月22日,北京邮电大学沙河校区迎来了2019级近3000名新生,他们的大学生活将从这里开始。  1.甲子钟与通知书同框  2.鸿雁路与国脉路交汇处——2019沙邮校区迎新现场  北京
过年时节,亲戚朋友们总是对我学的专业“很有钱景”表示祝贺,好像与人工智能相关就是高薪的保障。对此我不置可否。我的专业确实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但高薪也不是必然的。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过高期待使得前两年从业者的薪资有些虚高了,所以会给大家“做人工智能肯定高薪”的错觉。我以为,今后人工智能的高薪现象或许依旧会存在,却将不再如此传奇,换句话来说,其价值必定匹配其薪资。什么样的“智能”才算“人工智能”  人工智
又回来了吗  大清早还算清凉  晨露未晞  就隐藏在稠密的枝叶间  还是穿着去年的海军衫  青春年少,一年不见  就故作老成,老腔老调  多年以后  想起了那片土地  阳光粲然  金色麦浪滚滚  起伏着布谷声声  就着急忙慌地寻找  封存在抽屉里的旧时光  褪色的草帽、生锈的镰刀  和陶制的水罐  依然残留着王母牛、猪秧秧  及野苕子的气息  经过冬的韬光养晦  告别春的韶光淑气  没有了浮躁,不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的这段话不知被同行们引用过多少次,而每次引用注定有每次引用的目的与收获。  特殊班队会  杨艳琴,现任职盐城市腾飞路小学党总支第一支部书记。勇是她在潘黄小学任教时的一个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她发现勇的眼神有点呆滞,头发乱乱的,从勇的表情她看出,勇的心早已不在课堂上。课后,通
择一处向阳的山坡  立地成树  开出一身的花朵,终年不谢  结出一身的果实,接纳鸟鸣  要長得足够地强大  能折断袭来的雷电  要多储藏些太阳的温暖  以融化欺凌的风霜  然后,在一万年转世  看见万物皆获新生  人皆已成佛  空白  西岸是一座城  脚手架高出夕阳,高出忙碌与喧嚣  东岸是巨大的空白,天空下  湖水安静,芦苇返青,豆荚和麦粒饱满  举起手机可轻易俘获跃起的水鸟  无人之舟并不孤单
美国和平队派了一个24岁的美国女孩到我们学校来做义务外教,学校安排我做她的中国合作教师。在与她第一次碰面的聊天中,她最触动我的一句话是她所谈到的对学生的态度:I don’t judge。她说,我不评判任何学生。她说得轻松自然。虽然她从没有任何从教经验,在那一刻我却笃定她本性中对偏见的摈除会使她成为一名好老师。我在那一瞬间,想到了我读了无数遍的《小王子》。  《小王子》和《杀死一只知更鸟》  入选豆
我们终其一生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生命如侍者托来了白天和黑夜  美与丑善与恶就如一自助餐  我们自由地攫取自己想要的  吃下去消化它长成自己的血肉  花开不是为了凋谢而是为了结果  结果不是为了终结而是为了重生  我们终其一生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墓碑上的墓志铭送葬队伍的叹息  还有流传或湮灭尘世的故事与诗行  宽的门窄的门光明与黑暗的路  天使和魔鬼娼妓与恶棍的引诱唆教  左右着你的方向和道路 
野菊来函  诗人你好,我已在村路和山崖开放  一朵朵,一簇簇  毫無疑问,我姓陶  我的清香已渗进秋天的动脉和静脉  石头和石头受香气牵连  结为了兄弟  我已有了一件风的罩衫  还缺一件薄雪的外套  在秋天和冬天的门槛上,我才开得最好  倘若你肯为我写首诗,我就什么都不缺了  你何时到南山来  我想请你指挥一个漫山遍野的乐队  在这里写诗,写坏了也值  是的,我已得到天空的允许  成为一丛野菊,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也是写好议论文最关键的环节,论证深刻的要求是: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钱钟书先生在《论快乐》一文中是这样论述的:先引述《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借天上比人间活得舒服快乐,来说明快乐是人的一种心理。然后宕开一笔,“永远快乐”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继而论述“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法律效力的研究对其法律普适性和效力性的理论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138篇文书为分析对象,首先以不同的标准对其分类进行了计量分析,然后从内容分析的角度对《档案法》在司法案件中实然效力的外在表征和内部表征展开了研究,最后得出了相关结论,以期为《档案法》的相关探讨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司法案件;实然效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