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chong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文化大革命--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述,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运用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发散方法的训练是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并呈层进式的结构;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思维训练可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活动课是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爱好,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吸收知识、明晓哲理。使其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在活动中积累词汇,懂得道理,把生活与学习语文结合起来,从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 语文教学 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忽视了语文教学活动课的教学的现象在现
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些事情让自己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因为它能让人从中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真理。  这是一年前的事情了,有一天我在中百仓储超市门口看见一群小朋友穿着排轮在自由的滑行,他们有的倒着滑;有的绕障碍物滑;有的在不停的旋转……他们的动作让我目瞪口呆,心里羡慕极了。在我的央求下妈妈也给我买了一双,一穿上排轮想象着自己轻盈飞舞的样子心里别提多得意了。可是,我刚迈出一步就摔了一个大跟头,旁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诵读、想象、分析、实践的过程中广化、强化、敏化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一双警醒的耳朵。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它决定着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
摘要: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人们的口语交际水平相对匮乏,针对这一情形,本文将从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入手,分析当前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与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 口语 教学 现状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教学目标:学生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地进行沟通与交往。农村小学语文老师也清楚地意识到口语交际课的重
在长期以来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现象,学生学习兴趣低是一个主要原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那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学
期刊
新课标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应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中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是多元的,学生在课堂上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体察文本差异,把握学生个性特点,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真正做到“适合
期刊
摘要:有效提问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但目前课堂提问现状并不乐观,本文就当前课堂提问有效性缺失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当前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越来越突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需要构建相互交流的学习平台,让学生积极的接受知识。对于小学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就要转变以往教学的模式,变单向的输出为双向的交流和互动,本文就将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互动式 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 应用开展  在小学教育阶段,相关的规定和课程标准中就提出: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
摘要:语文能力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教师有必要引领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方法,不断进步。同时,在实践中,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有所感悟,有所创新,实现大语文教学观。  关键词:语文实践 提高能力 科学创新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句话强调了语文实践的重要性,其内涵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直接与文章对话,掌握运用语文
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传达信息,不仅表达要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还应力求形象、妥贴鲜明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在内容确定的情况下,修辞总是着力讨论下列三个问题:选用什么样的语言素材,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体,要探讨和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