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机锋”的历史真探:从《图像证史》看彼得·伯克

来源 :湖南包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u2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图像证史》及相关著作的局部信息为“证据”,窥探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的一些品质,如庞杂的知识结构和宏阔的知识广度,锱铢必较的细节钻营深度,在评判事物时保持机锋和弹性,对小人物和“微素材”的平等对待,以及对权威人物和方法的祛魅,展现出人文关怀、公平多义的价值底色。在《图像证史》的最后,彼得主张结合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艺术社会学去激活作为工具的图像学,展现了他的知识迁移能力、思辨开放精神和求真向善的野望。
其他文献
自从全面开放二胎政策颁布后,幼儿园建设项目日益增多,然而我国的幼儿园在设计和规划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幼儿园设计的典型案例以及儿童的心理生理
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旅游业成为热潮,发展越来越迅速,那些具有文化价值的古镇旅游也日趋兴旺,对于传统古镇的旅游开发和保护也成为时下一个热点话题.在“活态保护”视角下,对
针对柳泉油田主力区块因结垢导致油井不能正常生产的问题,通过水质分析数据、腐蚀程度结垢趋势模拟以及垢样分析,评价现场腐蚀结垢情况,利用监测现场总铁离子、成垢离子总量,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切盼望.以农村公共空间环境提升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公共空间环境的范畴与现状,探讨关于农村
图像艺术本身既为历史研究对象,同时又是重要的历史证据,是文献史料的重要补充与佐证,这两者具有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文章从艺术史研究与传统历史学研究的异同,历史学研究的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首先论证了图像作为历史证据的合理与必要性。其次也反思了图像学研究方法的局限以及归纳了图像作为历史研究证据的陷阱,继而对“图像证史”观点进行了辩证思考。对于艺术史研究,不仅要立足历史本体研究其图像含义本身,更需要理解艺术本质,超越历史并从哲学意义去认识和理解图像艺术,从而反过来促进艺术史的研究。
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机交互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和自然化,这也为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活化设计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和表现形式。文章以中国茶文化的数字活化设计为例分析了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终端APP交互设计方法的特点,总结了基于移动终端APP文化遗产数字活化设计的流程。使用可用性测试的方法验证了该文化遗产的数字活化设计案例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通过中国茶文化数字活化案例分析验证了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方法在文化遗产数字活化过程中的可行性,为文化遗产的数字活化设计提供了设计策略和参考。
文章介绍了UV喷墨印刷技术的基本原理、功能与适用基材,分析了UV喷墨印刷在包装上的应用可行性和工艺流程,从制版、应用范围、生产效率、成本和环保等方面与传统工艺进行对比
以1926—1945年出版的《良友》画报为研究对象,从《良友》画报所刊展览入手,管窥民国时期(1926—1945)各类展览,并对展览中涉及的世界图像在民众心中的建构展开讨论.对《良友
引导居民参与、配合改善公共空间的不合理细节来形成长效的维护机制,营造出更合理的小区公共环境,是“景观微改造”着力的方向.文章从尊重使用人群的自发活动特征,以及挖掘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