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辛说楚襄王》是《战国策·楚策》中的名篇,为多家古汉语和古文学教材所收录。然而,仔细研读,笔者发现对于文中“不知弋者选其弓弩……引纤缴,扬微波,折清风而抎”一句,各家教材的处理不一,但却都难以差强人意。其中,对于“折”字,多数教材都释为“断”,如王力《古代汉语》、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有释为“负伤而死”者,如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此外又有释为“背逆”者;如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而对于“抎”字,诸家教材都认为通“陨”,表“坠落”。反复斟酌,笔者以为“折”与“折断”无关,而是另有所指,结合其所处句法位置,应解作“以……为折”,“抎”亦非“坠落”,而是通“殒”,表“死亡、丧命”。
首先,结合动词“折”和名词“清风”的意义特征来看,“折清风”不能理解为一般的动宾结构,而动词的使动用法、为动用法或意动用法也难以解释句中“折”的含义。诚然,上古汉语中,“折”常用为动词,表“使……断裂,弯曲”,但这一意义特征要求与其组合并作其受事的名词应具有[+可弯曲或断裂][+固体]的语义特征,如:
(1)《易》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2)《诗经·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3)《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
(4)《吕氏春秋·离俗》:“子阳极也好严,有过而折弓者,恐必死,遂应猘狗而弑子阳,极也。”
(5)《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
然而,“清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且是飘渺无形、不可触摸的,它既不能被弯曲也无法被断裂,更不能纳入“固体”的意义范畴,因此,该词的意义特征决定它不能作为动词“折”的受事。原因在于:语义特征影响句法结构的可行性,动词与名词构成动宾结构在句法上似无不可,但就具体的两词而言,如果二者在语义上无法搭配,那么这一句法结构终究不能成立。例如,“喝苹果”、“吃思想”、“吸面包”等三个结构均不可行,究其原因,即在于前后关联的两个词语——“喝”与“苹果”、“吃”与“思想”、“吸”与“面包”意义上存在矛盾,无法组合。因而,“折”与 “清风”语义上不能理解为动作——受事关系,句法上也不能作为动宾结构对待。于是,我们便退而求其次,从动词的特殊用法方面另作考虑。但是,两词的意义特征依然决定“折清风”无法理解为“使清风折”或“为清风折”,这即是说,动词的使动用法或为动用法也不足以说明句中“折”的含义。至于意动用法,那是心理活动动词的特殊功能,“折”与之相距甚远,“折清风”更无法理解为“以清风折”。由此可见,“折清风”既非一般的动宾结构,也不属于动词“折”的特殊用法,“折”与“折断”并无关联。因此,所谓“因为是由上向下坠落,有如折断,所以用个‘折’字”[1]或“从高抎下也,如折然”[2]的说法只能是含糊其辞、难以服人,而“负伤而飞行中断”[3]、“断命”[4]等变通说法同样有失公允,难以中其肯綮,至于其他“负伤而死”[5]或“背逆”[6]之说更是晦涩迂曲、扞格难通。
其次,“折”的名词性用法——“葬具”为我们准确理解“折清风”提供了宝贵线索。《礼记·杂记上》中云:“醴者,稻醴也。瓮、甒、筲,衡。实见间,而后折入。”对于句中“折”的含义,古今学者虽所言不一,但都无一例外将其纳入“丧葬器具”的范畴,如东汉郑玄注:“折,承席也。”唐孔颖达疏:“折谓椁上承席。实物椁内既毕,然后以此承席加于椁上。”唐陆德明释文:“折……形如床,无足也。”清卢文弨云:“‘折,承席也’者,按《既夕礼》注云:‘折,犹庋也,方凿连木为之。盖如床,而缩者三,横者五,无箦。窆事毕,加之圹上以承抗席’是也。”[7]今天,吕友仁、吕咏梅《礼记全译》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折”的含义,即“折,棺椁上的盖板,长方形,大小如床。折上加抗席以后,就可以填土了”[8]。而且,由前修时贤的注释可知,折恰恰是具有“承上覆下”功用的丧葬用具,它一方面承接上方的泥土,一方面覆盖下方的尸体。结合文中“黄鹄折清风而抎”的情形而言,在被箭镞击中后,黄鹄当场毙命并随风飘然坠落,清风似乎成为其毙命落地时唯一的凭附,它既以微薄的力量推动黄鹄下落,又像是一张无形的席子遮覆了黄鹄的尸体。因此,结合上文所言,笔者以为“折清风而抎”实际上是以人喻物,用人死下丧时的情形来比喻黄鹄毙命落地时的境况,而其中又以折——承席来比喻清风。当然,清风是无形的,只能 说是无席之席,而以此为喻也恰恰显示出黄鹄因丧失警惕而“朝游乎江河,暮调乎鼎俎”的悲惨境遇,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同时也更为鲜明地突出了庄辛劝楚襄王不能贪图享乐、迷恋现状而应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的主题。就句法本身而言,“折清风”其实应理解为“以清风为折”,属名词“折”的意动用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不禁推想:“抎”或许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下落”,而是象征着生命完结的“下落”,即“死亡”。
最后,“抎”的古书异文为我们理清“抎”的含义提供了有力证据。西汉刘向《新序》也曾完整记录了庄辛劝谏楚襄王的这番言语,其《杂事二》中载“不知弋者选其弓弩,修其防翳,加缯缴其颈,投乎百仞之上,引纤缴,扬微波,折清风而殒,故朝游乎江河,而暮调乎鼎俎”[9],其中,“抎”字正作“殒”。从声音的角度而言,“抎”、“殒”古音并为匣母文部,二者声同相通。此外,典籍中也不排除“抎”、“殒”相通的情况,如上博四《曹刿之阵》篇“臣闻之曰:‘君子以贤称而失之,天命;以亡道称而抎身就死,亦天命’”,其中“抎”字,李锐先生就认为通“殒”,表“殁”[10]。由此可见,以“抎”通“陨”似无不可,但结合此前“折”的意义来看,以“抎”通“殒”似乎更为妥帖,“折清风而抎”即是说黄鹄因安于现状、丧失警惕而遭无妄之灾并落得身死堕地的结局。
综上所述,词语的注释必须虑及文中词与词的句法组合关系,《庄辛说楚襄王》“不知弋者选其弓弩……引纤缴,扬微波,折清风而抎”中,“折清风”并非一般的动宾关系而属一种特殊的句法现象——名词的意动用法,因此“折”不能理解为“折断”,而应解作“以……为折”。以此为线,又可看出,“抎”亦非“陨”,而是通“殒”,表“死亡、丧命”。对此,各类古汉语和古文选教材应重新作注,以避免误解。
参考文献
[1]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115页,中华书局,1981
[2] 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559页,巴蜀书社,1987
[3]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9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 罗宗强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0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 王兆鹏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51页,武汉出版社,2004
[7] 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1556页,中华书局,1980
[8] 吕友仁、吕咏梅《礼记孝经全译》746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9] 汉·刘向撰、宋·曾巩校订《新序》9页,北京图书馆,2003
[10] 李锐《〈曹刿之阵〉释文新编》,Confucius2000,
2005/2/22
首先,结合动词“折”和名词“清风”的意义特征来看,“折清风”不能理解为一般的动宾结构,而动词的使动用法、为动用法或意动用法也难以解释句中“折”的含义。诚然,上古汉语中,“折”常用为动词,表“使……断裂,弯曲”,但这一意义特征要求与其组合并作其受事的名词应具有[+可弯曲或断裂][+固体]的语义特征,如:
(1)《易》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2)《诗经·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3)《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
(4)《吕氏春秋·离俗》:“子阳极也好严,有过而折弓者,恐必死,遂应猘狗而弑子阳,极也。”
(5)《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
然而,“清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且是飘渺无形、不可触摸的,它既不能被弯曲也无法被断裂,更不能纳入“固体”的意义范畴,因此,该词的意义特征决定它不能作为动词“折”的受事。原因在于:语义特征影响句法结构的可行性,动词与名词构成动宾结构在句法上似无不可,但就具体的两词而言,如果二者在语义上无法搭配,那么这一句法结构终究不能成立。例如,“喝苹果”、“吃思想”、“吸面包”等三个结构均不可行,究其原因,即在于前后关联的两个词语——“喝”与“苹果”、“吃”与“思想”、“吸”与“面包”意义上存在矛盾,无法组合。因而,“折”与 “清风”语义上不能理解为动作——受事关系,句法上也不能作为动宾结构对待。于是,我们便退而求其次,从动词的特殊用法方面另作考虑。但是,两词的意义特征依然决定“折清风”无法理解为“使清风折”或“为清风折”,这即是说,动词的使动用法或为动用法也不足以说明句中“折”的含义。至于意动用法,那是心理活动动词的特殊功能,“折”与之相距甚远,“折清风”更无法理解为“以清风折”。由此可见,“折清风”既非一般的动宾结构,也不属于动词“折”的特殊用法,“折”与“折断”并无关联。因此,所谓“因为是由上向下坠落,有如折断,所以用个‘折’字”[1]或“从高抎下也,如折然”[2]的说法只能是含糊其辞、难以服人,而“负伤而飞行中断”[3]、“断命”[4]等变通说法同样有失公允,难以中其肯綮,至于其他“负伤而死”[5]或“背逆”[6]之说更是晦涩迂曲、扞格难通。
其次,“折”的名词性用法——“葬具”为我们准确理解“折清风”提供了宝贵线索。《礼记·杂记上》中云:“醴者,稻醴也。瓮、甒、筲,衡。实见间,而后折入。”对于句中“折”的含义,古今学者虽所言不一,但都无一例外将其纳入“丧葬器具”的范畴,如东汉郑玄注:“折,承席也。”唐孔颖达疏:“折谓椁上承席。实物椁内既毕,然后以此承席加于椁上。”唐陆德明释文:“折……形如床,无足也。”清卢文弨云:“‘折,承席也’者,按《既夕礼》注云:‘折,犹庋也,方凿连木为之。盖如床,而缩者三,横者五,无箦。窆事毕,加之圹上以承抗席’是也。”[7]今天,吕友仁、吕咏梅《礼记全译》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折”的含义,即“折,棺椁上的盖板,长方形,大小如床。折上加抗席以后,就可以填土了”[8]。而且,由前修时贤的注释可知,折恰恰是具有“承上覆下”功用的丧葬用具,它一方面承接上方的泥土,一方面覆盖下方的尸体。结合文中“黄鹄折清风而抎”的情形而言,在被箭镞击中后,黄鹄当场毙命并随风飘然坠落,清风似乎成为其毙命落地时唯一的凭附,它既以微薄的力量推动黄鹄下落,又像是一张无形的席子遮覆了黄鹄的尸体。因此,结合上文所言,笔者以为“折清风而抎”实际上是以人喻物,用人死下丧时的情形来比喻黄鹄毙命落地时的境况,而其中又以折——承席来比喻清风。当然,清风是无形的,只能 说是无席之席,而以此为喻也恰恰显示出黄鹄因丧失警惕而“朝游乎江河,暮调乎鼎俎”的悲惨境遇,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同时也更为鲜明地突出了庄辛劝楚襄王不能贪图享乐、迷恋现状而应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的主题。就句法本身而言,“折清风”其实应理解为“以清风为折”,属名词“折”的意动用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不禁推想:“抎”或许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下落”,而是象征着生命完结的“下落”,即“死亡”。
最后,“抎”的古书异文为我们理清“抎”的含义提供了有力证据。西汉刘向《新序》也曾完整记录了庄辛劝谏楚襄王的这番言语,其《杂事二》中载“不知弋者选其弓弩,修其防翳,加缯缴其颈,投乎百仞之上,引纤缴,扬微波,折清风而殒,故朝游乎江河,而暮调乎鼎俎”[9],其中,“抎”字正作“殒”。从声音的角度而言,“抎”、“殒”古音并为匣母文部,二者声同相通。此外,典籍中也不排除“抎”、“殒”相通的情况,如上博四《曹刿之阵》篇“臣闻之曰:‘君子以贤称而失之,天命;以亡道称而抎身就死,亦天命’”,其中“抎”字,李锐先生就认为通“殒”,表“殁”[10]。由此可见,以“抎”通“陨”似无不可,但结合此前“折”的意义来看,以“抎”通“殒”似乎更为妥帖,“折清风而抎”即是说黄鹄因安于现状、丧失警惕而遭无妄之灾并落得身死堕地的结局。
综上所述,词语的注释必须虑及文中词与词的句法组合关系,《庄辛说楚襄王》“不知弋者选其弓弩……引纤缴,扬微波,折清风而抎”中,“折清风”并非一般的动宾关系而属一种特殊的句法现象——名词的意动用法,因此“折”不能理解为“折断”,而应解作“以……为折”。以此为线,又可看出,“抎”亦非“陨”,而是通“殒”,表“死亡、丧命”。对此,各类古汉语和古文选教材应重新作注,以避免误解。
参考文献
[1]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115页,中华书局,1981
[2] 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559页,巴蜀书社,1987
[3]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9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 罗宗强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0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 王兆鹏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51页,武汉出版社,2004
[7] 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1556页,中华书局,1980
[8] 吕友仁、吕咏梅《礼记孝经全译》746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9] 汉·刘向撰、宋·曾巩校订《新序》9页,北京图书馆,2003
[10] 李锐《〈曹刿之阵〉释文新编》,Confucius2000,
200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