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p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现代化的英语人才,切实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以及对外交往的需求。文章着眼于实际,以中国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思路,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课堂的融合,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国文化;必要性;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钟慧,江西中医药大学。
  前言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与信息载体,既是文化表达的重要途径,又是文化体系的核心组成。与其他阶段的英语教学不同,大学英语将语言教学上升到文化層面,不仅关注于单词发音、语法时态的使用,更加关注于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在大学英语中融入中国文化,逐步扭转了过往英语教学的片面性,为学生跨文化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提供了平台,是提升现阶段我国英语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文章着眼于实际,系统梳理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以中国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环节,融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积极转变英语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确保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融合。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全面探讨,有助于引导教师从总体上明确自身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短板弱项,为后续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性引导。
  1.文化认知存在局限性。文化涵盖了艺术、道德、法律以及风俗等多个方面,语言作为文化展现的一种重要媒介,通过语言的学习以及使用,能够体会到不同的社会文化,开阔视野,丰富自身阅历。著名语言学家Litterwood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在一种新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语言就是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以新的文化视角去认识、解读世界。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衔接起来,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的介绍与说明,使得学生在学习环节,只能接触与感知到旧的文化现象,无法形成一个完备的文化分析与适应能力,对于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素质的培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中西方文化对比不充分。从过往英语教学的经验来看,需要必要的对比分析,通过对比来梳理语言体系,化解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应当主动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方语言的不同,并从文化层面出发,进行深刻剖析,引导学生形成从思维层面形成正确的认知,以不断提升英语学习的针对性,增强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仅仅满足于语言教学以及西方文化的说明,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但由于缺少对东西方文化以及语言差异的对比分析,使得学生难以对汉语以及英语进行科学把握,无法形成正确高效的语言学习习惯。
  3.教材设置不合理。作为英语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教材在英语知识呈现以及针对性训练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从学习层面来看,英语教材决定着课堂学习的方向与内容,现阶段,大多数大学英语教材将外语语言文学作为学习的重点,教材中多为一些英文散文、小说节选等,缺少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教材中共有80篇阅读材料,绝大多数阅读材料体现西方价值观或者文化现象,很少涉及我国文化。这种情况如果得到不妥善解决,势必造成学生对我国文化的忽视,难以自发进行文化对比,造成英语学习质量的下降,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相关目标。
  二、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在很大程度弥补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不足,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融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了英语教学质量,较好地满足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需求。
  1.提升学生的批判意识。在大学英语中融入中国文化,使得学生能够在中外文化对比中,形成批评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理性对待西方文化观念以及文化产品。同时借助于文化批评,学生能够从更为独特的视角,认识英语这一外力语言,在掌握语法、发音、时态的同时,灵活掌握英语使用方法,从根本上提升大学英语学习质量。中国文化的融入,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实现文化积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避免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等极端思想的出现,使得学生以一个正确、开放的心态来对待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
  2.坚定中国文化自信。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由于西方文化的特殊性,使得部分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后,忽视了中国文化的优势与长处,形成一种文化自卑心理,对传统优秀文化以及价值观念持有怀疑态度。而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融入,则在很大程度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以中国文化为载体,用英语的形式,将中国文化的特点、沿革进行呈现,使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感知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从而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能够以客观公正地心态来看待母语与目的语,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相通性的同时,又正确对待二者之间的差异性,逐步形成一种文化自信,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传播波中国文化,真正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
  3.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作为国际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的融合,为中国文化的展现与传播提供了平台,大学英语教师以及学生,能够在相关教材中,不断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并在对外交流以及交往过程中,逐步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例如我国近些年来,投入大量资源,在世界各地创办“孔子学院”,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语言学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学习者提供接触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机会。   三、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现路径
  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定位,深刻认识到过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从多个层面出发,合理调配教学资源,促进中国文化快速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
  1.科学设立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实现语言教学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适应能力。基于这一目的,在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于实际,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实际学情,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具体来看,将教学目标划分为语言能力、交流能力以及文化能力三个层面。语言能力目标主要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言,通过系统化教学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认知。交流能力目标主要针对学生文化创造力的培养,通过系统学习对比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以中国文化作为前提,做好中西方文化交流,并不断创新文化形式。文化能力目标主要从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价值取向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争取的价值观念,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科学认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2.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互相尊重原则、求同存异原则为引导,梳理教学行为,配置教学资源,确保各项教学活动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的融合。相互尊重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客观公正的心态,来对待中西方文化,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与认知中西方文化。考虑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必要的教学设计,将文化差异性进行呈现,使得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既体会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又能够促进自身的语言学习。
  3.合理设置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大学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应当从多个维度出发,依托于教材,合理配置各类教学资源。例如对于大一、大二可以将英语课程与中国文化课程结合起来,通过学科考试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视度。在大三、大四则可以进行跨学科的文化对比学习,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
  四、结语
  中国文化的融入,充分满足了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实现了高素质英语人才的培养,对于对外交往以及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确保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的有效衔接,文章从多个层面出发,在分析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的融入,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以此为契机,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融入大學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马真.跨文化视角下“内容依托式”的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研究[J].理论观察,2017(10):173-175.
  [2]倪旭冉.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茶文化的渗透[J].福建茶叶, 2017(7):213-214.
  [3]丁景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校园英语,2017 (4):99-102.
  [4]丁洁,王晶晶,张凯.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7(8):71-72.
  [5]张丹.以培养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推介能力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英语广场,2017(5):76-78.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晚期创作的”美国三部曲”的第一部,该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塞莫尔的家庭悲剧。纵览全书,读者不难发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性格缺陷。比如瑞典佬塞莫尔的过于理想主义:“这可爱的具有绅士风度的男人用他温和的方式处理冲突和矛盾,这信心十足的前运动员所具有的敏感和取之不竭的力量,在任何战斗中以公平的方式去对抗不公平的方式……”(Roth 81)。事实上,作为娄·利沃夫家
【摘要】课堂是学生们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场所。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其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是一直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虽然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使课堂教学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但是不可否认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变数。课堂的这种动态生成的特性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表现的更加明显。本文首先对于动态生成进行了简单的界定,概述了动态生成的意义,重点结合
【摘要】《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具体指出:“小学英语的教学活动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而是应该将英语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课外语音作业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完成作业的过程可以将知识用于实践之中,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的同时,也能检查教师自身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此浅谈小学英语课外语音作业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小学英
【摘要】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及的文化是指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具有继承性、阶级性、民族性、地域性及多样性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多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同时通过中外文化对比,来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赏力,为发展他们的跨
【摘要】尼古拉斯·斯帕克思被誉为“现代爱情小说教父”和“美国纯爱小说天王”,是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最多的小说家之一。《最后的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被改编成电影,风靡全美。该书通过讲述罗妮和弟弟乔纳来父亲的家乡北卡罗来纳州度过暑假时光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展现了浓浓的父爱以及甜美的爱情。在这部小说中,尼古拉斯·斯帕克思运用了大量丰富的象征手法,充分表现和深化了主题。  【关键词】象征手法;父爱;钢琴  【
【摘要】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也是现在教育的关注点,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英语的基础掌握并不是特别的扎实,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在不知不觉当中也失去了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现在学生讨厌学习的问题在中职学校当中也非常的普遍。对此,中职英语教育问题突显得尤为重要。为提升中职学生对英语课堂的积极性以及对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对于教学方式应该制定有效的对策。文章将针对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
【摘要】本文关注高等职业院校英语翻转课堂中的微课制作步骤,介绍了微课在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三种分类,并总结归纳出制作微课时的注意事项。通過对高职英语微课的探究,为促进高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翻转课堂;高职英语;微课  【作者简介】段圆园,马扬眉,红河卫生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是红河州教育局“十三五”规划第二批课题一般课题(课题编号1352130)阶段性成果。  
【摘要】本文试图在Fauconnier和Turner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通过解读《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的第三单元A Dill Pickle课文的单词、短语、语篇等,旨在说明概念整合理论在基础英语教学中重要作用。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心理空间;基础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卢俊(1985- ),女,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加大,随之高等职业学校数量不断增长,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各界的重视,国家也为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出台多项政策,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一定发展,但仍然存在系统性问题。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教学定位模糊、教学模式结构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
【摘要】翻译是学生语言学习和应用能力的集中表现,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自由切换两种语言的能力。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语态以及语言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把这一分析方法运用到大学英语课文翻译教学中,以提高课文翻译教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汉语言;差异;大学英语;课文翻译教学  【作者简介】苟巧丽,遵义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6年省级翻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4018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