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父亲山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t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秦岭行走的那些日子,我不得不承认,在过去和现在,秦岭负载了我们这个民族从童年到青年、壮年所有文化精神的重量与经历。

  如果说黄河、长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那么秦岭则是一个民族历史情感、现实遭际堆积起来的山岭。这是我深入秦岭,经过漫长的行走后最深的感悟。
  站立秦岭,南望苍莽,山峦绵延,草绿林翠,江河泉源奔涌而去,为长江助阵,向淮水增源,盆地相间,成为大半个中国的绿色泉源;面北而望,秦岭直垂而下,河峪密布,冲积出了一片肥沃的关中平原,渭河中流,田垄相望,光照充沛。这高高的山岭,挡住了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流与沙尘风暴,让南国一片葱茏,江湖密布,温润宜人。向东则把江淮河洛、华东、华北变成了中国最大的粮仓。更重要的是,从古到今,中华文明孕育成长于此:在秦岭怀抱里生存、壮大起来的秦人首次让西方人知道了中国;在秦岭护卫下诞生的汉朝,让中国人拥有了一个名字——汉;以秦岭为屏障的长安诞生了7 世纪世界文明的中心——盛唐文明……
  所以,秦岭可以当之无愧地堪称华夏文明的精神高地,是一座伟大的父亲山,也是一座被淡忘了很久,亟须我们重新认识并膜拜的山脉。

一个民族的背影最早的华夏部族形成于此


  大约一万多年前,一支扶老携幼,赶着羊群的队伍从甘青高原出发,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一路奔波迁徙。他们在荒原和密林里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当来到渭河上游一带的西秦岭山地时,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丰美的草场,让疲惫不堪的迁徙者欣喜若狂。身披兽皮的老者突然跪倒在地,老泪纵横地仰天长啸:“家园!这就是神指示给我们的家园!”

  那苦味,是漂泊无定的游牧、迁徙、艰苦生活熬出来的味道;那腥味,是牛羊身上的气息,也是征战杀戮的血腥味道。对于成长中的古羌族人来说,一个男人如果习惯了大碗大碗喝这种既苦且腥的罐罐茶,他也就长大了,成人了。从此以后,在无休止的迁徙和征战中,他就得像一个真正的男人去吃苦、去拼杀。
  所以,后来当我读到《后汉书》里“羌人死,燔而扬其灰”的文字时,我才明白秦汉以前的中国历史,为什么总是荡漾着敢作敢为、敢生敢死的男子汉血性——那是因为在那个年代,羌氐民族的血液还在我们身体里奔腾狂涌。血浓似火,鲜血燃烧到了极致,一个民族的气质也就在生与死的交锋中凸现出来了。

从马夫到帝王见证秦始皇一统中国


  “秦岭”一词,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一句话:“盖秦岭天下之大阻也。”司马迁之前,《诗经》《禹书》《山海经》一直把秦岭称为“南山”。这就是说,中国地理学上真正出现“秦岭”这个名词,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那么,“秦岭”一名的来由,是否与秦人、秦国、秦始皇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
  莽莽秦岭西接昆仑,东临江汉,至今都是中国版图的中心。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东零西碎的中国版图归拢到一张图纸上的颛顼后裔——嬴秦的故园,就在秦岭西部余脉的陇南山地。
  嬴秦是母系氏族时期一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最早生活在山东一带。从大海之滨的山东半岛经过长途跋涉,他们来到西秦岭北坡定居。最初在秦岭山地立足未稳,秦人被周天子派到秦地为王室牧马。所以论起秦人的出身,不过是周王室一介马夫。那时的秦岭西部山区和渭河谷地天阔地广,牧草丰美,秦人在那里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膘肥体健、能征善战的良驹。秦地出产的良马,在周王室称霸春秋的战场上屡建战功,秦人也因此获得了受邑封地。此后,秦人一边继续以牧马为业,一边开始脚踏实地畅想成就霸业的未来,并且慢慢强大起来,先是西周附庸,随后成长为大夫,最后跻身诸侯。一只孱弱的小鸟,渐渐成长为一头横行四海的雄狮。   这一段秦人卧薪尝胆的历史,前后大概持续了300多年。直到公元前761年,秦文公率700兵东猎,在汧水和渭水交汇处选定新都邑,秦人才开始走向创造千秋霸业的新天地。当时,秦人从甘肃礼县的西垂宫出发,经天水、麦积山、吴砦至甘、陕交壤的陕西凤阁岭、晁峪、甘峪、硖石,最后到达宝鸡。可见,秦人最初扎根的地方是在秦岭山区,在自西向东挺进时,也是紧依着北秦岭渐渐东进的。
在宋代以前,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设在秦岭与黄河之间的中原地区,好像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就像一本深藏玄奥的大书,其中的人间气象,世事春秋,实在是太丰富了。

  到秦穆公时代,秦人已将征战的刀戈伸到了秦岭东部余脉河南崤山一带。至于秦岭南坡的嘉陵江和汉水上游一带,早在秦文公时代,就已并入出土于天水牧马滩那幅秦人绘制的木板作战地图了。
西周王朝禮治天下、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大唐王朝威震寰宇……中国历史上让世人景仰的强大帝国形象,都是在秦岭环侍下的关中大地上被塑造起来的。

  其实,秦岭不仅是大汉之根,也是孕育华夏帝国的温床。
  早些年读柏杨先生的《资治通鉴本末》,这位精通古今的饱学之士,在列举中国历史上可以和彼得大帝、拿破仑相提并论的“大帝级”皇帝时说:从古至今,中国总共有560个帝王,但能称为“大帝”的,不过5人而已,即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前秦世祖苻坚、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的确,中国历史上能够文治武略并兴,创造出让世人引项仰望的华夏帝国荣光的,不就是这几个人吗?神奇的是,这五个朝代中的秦、西汉、前秦和唐代的都城,都紧紧依靠着秦岭怀抱的关中一带。即便是后来,皇帝们在咸阳或长安实在呆不下去了,要另择都城,请风水学家勘察龙脉地气,再次被选中的地方,往往还是秦岭东首,“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的洛阳。
  由此可见,横贯中国东西的秦岭,对一个王朝的兴衰实在是太重要了。历朝历代,凡是选择在长安或洛阳作为首都,其国都主要面临的政治和军事威胁就比较单一——那就是北方。于是,汉武帝刘邦没有来自秦岭以南的威胁,可以从容地对付匈奴,唐太宗李世民也有闲暇经营他的贞观之治。
  而《中国帝王龙脉探索》一书在谈及秦人龙脉时说,紧依秦岭的关中,之所以被历代帝王选为都城,是因为关中一带东临函谷关,西连大散关,南有恰似苍龙的秦岭屏障,可攻可守,龙气地脉,丰盈冲天,自然是诞生大王朝,孕育大气象的天赐佳土。
  无论龙脉一说是否可信,但秦岭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无可厚非。
  如今,秦岭脚下的千军万马,长安古都的悲欢离合,都在漶漫的史书上沉默无言。然而在这片黄土上,历经千百年风雨积淀的一个民族的魂魄、气血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其他文献
▲南京金箔即金陵金箔,有“中华一绝”之称。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文字描写:“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约八斤重)。”  何谓“金箔”?金箔就是将黄金捶打,经过十多道工序制成的金薄片。在金箔发展史里,埃及人是公认最早发明金箔的,这可从图坦哈蒙死后戴的金面具上找到证据。考古发现,古巴比伦和古印度都有过久远的金箔使用史,遗憾的是,在这些古文明的地域里都没了金箔
左页图为京张高铁清河站内的壁画,描绘了京张铁路到高铁的百年变迁,突显了这条铁路线上传承至今的自强、创新精神。右上图一、三为清河站内一角,图二为京张铁路历史遗迹青龙桥,图四为1905年修筑的京张铁路涵洞。  当你乘坐京张高铁任意一班列车时,广播除了会播报常規的安全信息、到站信息之外,还会介绍关于京张高铁和京张铁路的故事。通过广播,乘客可以了解到京张铁路的历史和智能高铁系统带来的巨大改变,从而更加深刻
720万有效像素    四彩炫色:炫目银、个性黑、纯净白、梦幻粉。2.5英寸23万像素混合型液晶屏:具有NTSC标准制式65%的色域范围(普通数码相机仅为30%左右),极大提升取景和回放效果。双重防抖:“光学防抖”和高感光度设置相结合的“双重防抖”功能,修正微小手震所引起的画面模糊,带来清晰纯净画面。照片分辨率说明:直接提示打印尺寸,方便选择。
▲这些如童话王国中精灵居住的草皮屋,数千年来为冰岛人抵御了冬季的严寒,解决了木材匮乏的问题。如今,它们成为了游客眼中独特的风景,向全世界彰显着冰岛传统建筑的非凡魅力。  在冰岛,有许多用草皮作屋顶的房子,它们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在了一起,是冰岛本土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  冰岛草皮屋的地基通常由一块巨大的扁平石头制成;在地基之上,是用木头搭建的房屋主体框架,用以支撑草皮的负载。草皮被填充在木制框
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个世界开始习惯强调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是属于年轻人的,不仅因为他们有朝气,有活力,还因为他们对方便快捷的电子类工具无师自通。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从初出象牙塔至今一直在职场摸爬滚打,历练后的成熟让我最终坐上了这个知名贸易公司高管的职位,手下的毛头小伙子不少,个个精通电脑和各类数码设备,但未见得有几个能挑起工作的大梁,相比公司实干派的中层干部们,他们显得急进而不务实;至于数码产品,更多
“我知道罂粟不会让我们生活得好,但我们没有选择,得靠它求生。”曾经,对于金三角毒品链最底层的人民来说,毒品的暴利与他们无关。  高山远路,切断了金三角普通民众与现代文明的联系。百余年来,当地人延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方式,罂粟成为了他们唯一能换钱的经济作物,但是,由于当地权势的操纵,他们从中获得的收入十分微薄,贫穷、罪恶、数不清的武装冲突……如梦魇般充斥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金三角的普通民众需
打开车门,把GPS放在支架上,窗外的万事万物在我看来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经纬度。我习惯这种太空科技指引方向的感觉。当你拿到这本还有油墨味的EF Magazine,疯狂的七日长假最多距你也只有30天,如果你有自驾车出行的计划,这30天需要做一些什么准备呢。去检修车辆还是购置旅行用品?没错,但你也应该考虑一下用一台GPS打通天眼,畅通无阻地行驶在天地之间。
去旅游,尤其是去景点,鲜有不带相机的人,傻瓜、专业、旁轴、单反、传统,数码,各式各样的相机把我们武装起来,为的就星记录下行在他乡的瞬间。然而尽管光学、电子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相机已经越来越先进,但对于摄影这个活计,人和人的悟性与技术还是会青云泥之别;同样一袭水草地,有人能拍出沃野千里,无边的肥美,有人的大作却让人想到了邻居家的杂草园。
左页图,夕阳斜照,韩江阔然如平镜,火红的扶桑花为城市带来蓬勃生气;右页图为俯瞰广济桥,江面梭船漂浮将接,个个亭台犹如音符点缀桥上。  在潮汕话里,“厝”就是“处所”,“起厝”就是“盖房”。“天高皇帝远”的特殊地理位置,给了老潮州人“僭越”礼制大兴土木的“勇气”,潮商奋斗得来的巨大成功,则给了他们起厝造房、追求华贵的资本。  潮汕乡村至今仍有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保留着堡寨、竹竿厝等颇具地方风格的
▲明代大帽帽檐平直宽大,帽筒较高,是当时男子的重要首服之一。大帽也是明代男子的正装,类似于西方的礼帽,与大帽相配的帽顶、帽珠等则是佩戴者身份的象征。  此前,關于汉服与韩服起源的争论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处于风暴中心的话题是一种帽子:其帽檐平直宽大,帽筒高而圆,形似斗笠。这样的帽子经常出现在韩国古装剧中,被称作“朝鲜笠”,但其实它并非起源于朝鲜,而是模仿我国明代大帽演变而来。  大帽是明代男子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