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透镜-反射镜组合的石英音叉增强型光声光谱系统

来源 :中国激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EYO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石英音叉增强型光声光谱(QEPAS)系统的探测灵敏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透镜-反射镜组合的离轴石英音叉增强光声光谱(LR-QEPAS)系统。该系统采用使激光束在共振管内往返四次的透镜-反射镜组合结构和谐波探测技术,在室温和一个大气压下对1392.58 nm处的水汽吸收线进行测量,优化了系统的调制深度,验证了离轴LR-QEPAS系统的性能随着激光在共振管内往返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并且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引入离轴QEPAS和双通QEPAS系统进行比较。最后利用Allan方差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探测灵敏度进行分析,得到了离轴LR-QEPAS系统在64 s积分时间内的最小检测极限为7.54×10 -8,归一化噪声等效吸收 (NNEA)系数为3.46×10 -9 cm -1·W·Hz -1/2。实验结果表明,透镜-反射镜组合结构可以显著提高QEPAS系统的性能。
其他文献
一种新型的由电压充电传输线(VCTL)及本征硅光电导开关组成的极快电脉冲发生器巳研制成功。采用波长为1.06 μm、脉宽为80ps的激光脉冲激励环形电路中的开关,可以获得具有极快上升下降沿(小于200 ps)、宽度决定于环形线长、开关效率决定于负载的纳秒方波脉冲。
频谱编码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光栅在横向位置编码的新型生物组织成像技术。该技术采用一个光栅和一个聚焦透镜在样品上产生光谱编码线,无需额外扫描便可得到一条线的图像,跟频域干涉技术相结合,再加上慢速的线扫描便可获得三维图像,在内窥成像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在分析频谱编码成像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推导了主要的性能参数。通过对分辨率测试靶进行成像,验证分析影响横向分辨率的因素。结果表明,编码线方向的分辨率与入射光斑直径成反比,与焦距成正比;垂直于编码线方向分辨率要弱于编码线方向的分辨率。最后对洋葱样品进行成像,验证了
We present the first steps of a design of the optimal parameters for a full Bragg X-Ray free electron laser (BX-FEL). Aiming towards a future source of coherent X-ray radiation, operating in the strong Compton regime, we envisage the system to be the seed
期刊
期刊
激光熔覆修复的破损区域为曲率变化大的自由曲面时,加工轨迹不易规划,熔覆精度受影响。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快速生成的轨迹点集按特征类型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机械臂在相同区域工作时关节角度变化较小,配合变位机将相邻区域内的轨迹点调至满足熔覆质量要求的位姿。建立了机器人与变位机的运行模型,达到了协调配合的目的,满足了激光加工精度要求,提高了机器人修复曲面零件的效率。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超白玻璃衬底上制备出了近红外波段高透光性的AZO透明导电薄膜,用XRD、SEM和发光光度计研究了不同Ar气流量对AZO薄膜的结晶、电学性能和红外透光性能的影响。发现在室温、不同Ar气流量条件下制备出的AZO薄膜在300~1100nm内的透过率相差不大,均大于86%,而在1100~2500nm内透过率变化明显。在Ar气流量为10cm3/min时,制备出的AZO薄膜在1100~2500nm内透过率仅为62.7%,而在Ar气流量增大至40cm3/min时,在1100~2500nm内透过率则增
慢光和慢光孤子由于在全光通信技术等领域内的重要应用已成为量子光学和非线性光学研究的热点。利用四阶紧致分裂步有限差分法离散精确描述三能级冷原子介质中高阶型双稳态慢光孤子行为的广义非线性薛定谔方程, 得到相应的离散格式。采用Rb原子D1线精细结构参数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适当改变精细结构饱和参数和初始入射探测场, 分析单个和多个双稳态慢光孤子的演化行为。数值结果表明饱和参数对高阶双稳态慢光孤子的演化有显著的影响, 多个慢光孤子的相互作用不但与慢光孤子的振幅和相互距离有关, 还和慢光孤子的排列方式有关。
散热器是大型激光器的关键组成部件。本文研究表明,在目前众多换热器型式中,以翅片椭圆管型式最为适合;并且针对激光器工作的特点,阐明了散热器的设计方法。
We present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an intense circularly polarized pulse with a solid target with one-dimensional (1D) particle-in-cell (PIC) simulation. The evolvement of ion motion with time is explained by a purely kinetic description and by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