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罗·奥斯特《玻璃城》中经验的毁灭与追寻

来源 :外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33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罗·奥斯特的《玻璃城》运用了多种后现代创作手法,为人们熟知,而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关怀却常常被忽视。本文认为,《玻璃城》描绘了后现代社会中经验贫乏的现象,以及由此引发主体性危机。小说主人公奎恩在生活中无法积累经验,因而走上了不断模仿他者或曰欲望中介的道路。而模仿对象的幻变,也使构建身份的过程变成了延宕的欲望链条,让主体身陷不断模仿的危机。同时,小说中侦探和被侦查者以各自的方式展开了对经验的追寻,两者都传达了一种对真实经验的渴望。《玻璃城》蕴含两种追寻经验的路径,深刻揭示了美国后现代社会的主体性危机。
其他文献
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而不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注意力也不能完全集中,就更谈不上自主学习了。而自主学习,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自觉地学习,让他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强烈的求知欲,能主动地参与和积极思考。因此,要让学生愿意去学,愿意为了真正地获取知识而学习,教师就要为之付出努力,去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 营造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