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文教育应担起一流人才培养的重任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78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人文教育对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传承优秀文化。文化,以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本意,这个概念本身即具有教育的功能,也反映了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在本质上的一体性。而从实践层面来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大学人文教育正是时代赋予大学文化传承使命的主要内容。人文教育作为大学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重要载体,与一流大学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实现了高度的统一。
  (2)塑造精神气质。人文教育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人的政治理想、价值追求、宗教信仰、伦理规范、道德责任和个人修养等方面)进行影响和教化的过程,人文教育传递给受众的不仅仅是人文知识和人文历史,更重要的是思想价值的认同,是文化精神和文化气质的熏陶和浸染。如果说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创新思维,那么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塑造品行修养、构筑精神高地。
  (3)促进健全人格。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技术精英个体对人文教育的精神需求更加迫切。从个体而言,技术层面无止境的追逐恰恰需要建立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世界胸怀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基础上,才能飞得高、飞得远;从社会角度来看,快节奏生活时代,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这正是大学人文教育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担当。因此,从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上讲,人文教育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二、大学人文教育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现实困境


  (1)保障体系不完善。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软”指标,大学人文教育在实践层面缺乏有效保障。一方面,当前的世界一流大学评价大多以学科 、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学生(生师比)、国际化(留学生)、总经费等定量指标描述为主。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由于无法在评价指标中直接体现,因而,虽然大学在理念上十分重视人文教育,但实践层面却往往缺乏有效手段予以保障,人文教育更多地处于一种自由自发状态,实施效果难以评价。另一方面,作为人文教育主要依托的大学人文学科,因其对大学评价的核心指标贡献度较低,故而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总体处于相对弱势,整体师资力量规模有限,并在不同程度上呈現萎缩趋势,难以满足高品质人文教育的需求,客观上也影响了大学人文教育的深入推进。
  (2)受众自觉意识不强。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功利主义思想导致其自觉接受人文教育的意识缺失。尤其在当前就业和考研的巨大压力下,大学生普遍存在较重的专业至上思想。很多学生只注重对专业能力提升有帮助的课程学习,而对以通识教育为主体的人文类课程基本采取应付取得学分即可的态度。这种功利化的学习倾向一方面容易助长“精致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文化意识的缺失使部分大学生出现基本文明礼仪缺乏、历史文化认知不足、生活态度淡漠等问题。这些都对大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挑战。
  (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性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近年来,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一些高校通过邀请科学领域知名教授开设科学伦理类课程等方式,在科学精神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在科学探索中注重对人与社会的思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总体来看,一方面,这类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熏陶的课程普遍很少,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学基础教育阶段文理分科的教育制度导致兼具深厚人文底蕴和卓越科学素养的教师严重匮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仍然存在“两张皮”现象,严重制约了一流人才培养。

三、健全大学人文教育体系,担起一流人才培养重任


  2015年末,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双一流”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突出“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逻辑,健全大学人文教育体系,统筹抓好“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是落实“双一流”建设目标、加快“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其一,要大力倡导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文理课程内容叠加,而是通过科学理性教育与人文价值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追求真、 善、 美的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完美统一 。另外,要改革传统课程设置,加强人文学科教师和自然科学教师的通识课教学交流,推动开发更多能够融合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的交叉课程。
  其二,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力以及对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感知力和参与意识,尤其在专业学习任务重、压力大的学科,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防止出现重业务学习、轻人格养成的不良倾向,以多维度的人文关怀全面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
  其三,要注重发挥人文教育的现实指导意义。人是现实中的人,人文教育在以文“育”人和以文“化”人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现实,要突出时代精神,主动回应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只有契合时代要求的人文教育才具有真实的感染力。因此健全大学人文教育体系,既要注重思想引领,又要注重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对现实的观照让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核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四,要不断丰富人文教育形式。大学人文教育绝不能囿于一隅,只满足于设置若干通识教育课程,更不能只依靠单一的课堂教学去解决。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为主旨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经典原著品读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璀璨魅力,不断创新大学人文教育模式,提升人文教育品质,切实为一流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其五,要加大对人文教育的支持力度。人文教育关乎高校培养一流人才的全局,高校要加大通识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增加人文学科的建设投入,完善人文通识教育教师评价和激励制度,制订教师发展个性化培训计划,加强对新入职自然科学教师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为全方位人文教育的实施做好人员保障。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2017年10月24日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进入新时代开辟新征程的号召,“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全党共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人文教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一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高等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徐显明.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10-11.
  [2]王义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究竟靠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6.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各大高校中的贫困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而女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具有独特特征。本文针对高校女大学生资助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究,研究分析了针对高校女大学生开展资助教育工作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校;女大学生;资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3-07  一、女大学生的各项特征  1.生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9.3;G642.41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5-12-21  阅读能力是衡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志之一,英语阅读能力对于大学生将来的就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决定学习能力的高低。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
摘 要:本文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基于能力、能力测评的定义以及能力测评项目(CAPs),结合地方院校的考试要求,提出采用能力测评计划(CAPs)替代传统单一的考试方式,使考试从知识导向变为能力导向。通过对地方院校教师的问卷调查,对能力测评计划与传统单一的考试方式在测定学生能力获得方面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比较和类推这两种地方院校考试模式,验证了能力测评计划在能力测评方面的作用以及改
本文介绍了如何在线性代数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并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数学建模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剖析问题,让学生
摘 要:高校精细化管理是时代发展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方式所提出的要求,精细化的管理必须与科学的组织制度、规范的组织架构、高效的组织理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精细化、高效化、人性化管理。而在网络背景之下,大数据的产生和应用都为高校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高效的载体。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高校学生工作;大数据;理念;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