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像“字如其人”一样,通过作文,我们往往能看出文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但是,在现存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却常常被忽视。这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之下,缺乏了对作文与做人关系的正确而理性的认识与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作文与做人的联系再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探讨。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但是这绝不是作文所要达到的唯一目标。作文教学虽然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它也必须服务和服从于语文教学的总目标,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陶冶,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科学健康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态度。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下,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从而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作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做人而开展的一种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应该把对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做人的意义、生命的展现与和发展等一系列有关生命活动的理解之中,融入到“知行统一”之中,融入到对真善美的认识与实践之中。那么针对“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我认为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理解。
一、我们可以从解读“小学作文的教学目标”入手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程的设置“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 ,最终实现“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目标。由此可见,其核心仍然是做人的问题。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目标与语文课程要完成的教育目标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作文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努力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具有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②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③重视并努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人;④充分发挥写作活动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之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⑤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⑥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⑦在作文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⑧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可归结为“做人”二字,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育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及做人的优良品德。
二、从学生作文的内涵中来解读“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生活中,我们有做人的衡量标准,有道德约束的准绳,我们在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中,坚持着正义,鞭笞丑恶,做人如此,作文亦如此。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片面强调小学生作文要有中心思想,要有被称作“正确的”思想倾向,结果呢?学生为了靠近这“正确率”,空,假,口号式的语言比比皆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一个调子,一个模式;学生习作中显示出来的全是自己的好思想、好品德,而把自己真实的一面都隐藏了起来。彰显的却是他们虚假的一面。究竟怎样看待学生在习作中反映出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我们可以这样看待作文教学中的真:作文活动中,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人格修养、审美倾向和意志力等都会体现在习作内容之中。在我们传统的思想意识里,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在习作中表达出他们的勤奋、勇敢、无私,讲团结、讲诚信、积极进取等“崇高”的真,因为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是我们要力求达到的目标。可是,当学生一旦表现出自己为求私利不讲团结,或面对困难失去信心、勇气,做事缺乏意志力等等这些需要引导,需要对其进行教化的真实的“自我”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让我们很武断地很鲁莽地去训斥学生,甚至会上升到进行自我检讨,必须承认自己的过错的严重程度。这时候,我们过度认为自己看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却忽略了学生在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的真诚”。而把事情推向了反面。其实,这是多么可贵的“真心表白”啊,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学生真实的心灵,把清了学生跳动的脉搏,从而才能让我们的育人工作“对症下药”,不至于无的放矢。
至于“善”,我們的教育总是希望教育者“有慈爱、仁爱之心,有同情之心,有忠信真诚之言,有关爱之举”,有了这些善良之美,也就有了求善、行善的行为基础,有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个原则是“惩恶扬善”。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现并褒扬学生的“善”,发现和矫正学生的“恶”。“美”,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有习作反映出来的学生心灵之美和行为之美,也有学生笔下表达出来的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文面之美、书写之美。可以说,美是渗透和贯穿于作文教学全过程的教育因素。
我们教育并力求使学生追求真美,真善。教师要尽可能地让他们敞开心扉,展示个性,抒写真情,通过说真话,通过“我手写我心”,努力使每一次作文活动成为学生的一次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长此以往,写作自然就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自觉行为,成为了学生生活和生命的需要。只有这样,学生习作才能真正体现人如其文,文如其人,才能在作文的过程中和文本中体现人性,体现人文合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三、从作文教学的过程看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1.作文的过程
作文是一种需要兴趣支配的活动,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作文活动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作文又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因此可以实现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的教育目标;作文还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文更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可以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2.作文的内容
作文的内容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反映出学生的精神世界,因而也具有育人的功能。比如在构思课间打扫卫生的故事时,即使是再淘气的学生,他也不会去编写逃避劳动光荣的情节,一般都会在自己的作文中批评错误的做法,表现出鲜明的是非观念,甚至有可能批评的力度比那些“好学生”、“乖孩子”更为强烈。实际上,批评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自我反省的过程。在进行批评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对照自己,产生类似“我过去的想法是错的”、“我也要做高尚的人”等思想。这不正达到了我们在作文内容中塑造人的灵魂的目标吗?
当然,引导学生去思考远不止这样简单。我们进行上述分析,只是为了说明在作文的过程和内容中蕴涵着大量的育人资源,我们决不能忽视作文过程和内容的育人功能。
四、从作文评价活动看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评价是作文教学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其中包括给学生作文评等级,下评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以往的作文评语大多程式化,套模式,虽然也能在一定层面上评价出学生习作的优缺点,但缺乏对个体的重视,忽略了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不仅模糊了学生个体的差异,也抑制了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积极性,那么对于学生心态的引导也无从谈起。
其实,作文评语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评价学生习作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习作者实现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通过长期的评语感染,领悟写作技巧,磨练意志品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人的素质养成和和谐发展。
当然,如果学生的习作存在较多的毛病,不可能通过一次评语促成进步,教师用鼓励性的评语正面评价习作某一方面的进步,就容易诱发学生的上进心;对上进心不强、作文应付或成绩明显下降的学生,可以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刺激性的评语,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形成较强的震撼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心灵深处树立起为做人而作文的信念。
在讲评作文时,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如果教师下评语时能够换位思考,能够以平等交流的心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真诚去启迪对方,人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去感悟,去体味,便是在无形中实现了“引导人生,净化心灵”的育人目的。
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重大工程,而作文教学更是这项工程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做好人方能治好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积极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将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爱,去灌注希望之花的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
王文利(1977.6~),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聊城市北顺小学教师,主要研究美育教学。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但是这绝不是作文所要达到的唯一目标。作文教学虽然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它也必须服务和服从于语文教学的总目标,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陶冶,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科学健康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态度。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下,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从而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作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做人而开展的一种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应该把对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做人的意义、生命的展现与和发展等一系列有关生命活动的理解之中,融入到“知行统一”之中,融入到对真善美的认识与实践之中。那么针对“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我认为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理解。
一、我们可以从解读“小学作文的教学目标”入手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程的设置“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 ,最终实现“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目标。由此可见,其核心仍然是做人的问题。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目标与语文课程要完成的教育目标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作文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努力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具有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②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③重视并努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人;④充分发挥写作活动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之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⑤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⑥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⑦在作文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⑧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可归结为“做人”二字,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育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及做人的优良品德。
二、从学生作文的内涵中来解读“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生活中,我们有做人的衡量标准,有道德约束的准绳,我们在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中,坚持着正义,鞭笞丑恶,做人如此,作文亦如此。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片面强调小学生作文要有中心思想,要有被称作“正确的”思想倾向,结果呢?学生为了靠近这“正确率”,空,假,口号式的语言比比皆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一个调子,一个模式;学生习作中显示出来的全是自己的好思想、好品德,而把自己真实的一面都隐藏了起来。彰显的却是他们虚假的一面。究竟怎样看待学生在习作中反映出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我们可以这样看待作文教学中的真:作文活动中,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人格修养、审美倾向和意志力等都会体现在习作内容之中。在我们传统的思想意识里,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在习作中表达出他们的勤奋、勇敢、无私,讲团结、讲诚信、积极进取等“崇高”的真,因为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是我们要力求达到的目标。可是,当学生一旦表现出自己为求私利不讲团结,或面对困难失去信心、勇气,做事缺乏意志力等等这些需要引导,需要对其进行教化的真实的“自我”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让我们很武断地很鲁莽地去训斥学生,甚至会上升到进行自我检讨,必须承认自己的过错的严重程度。这时候,我们过度认为自己看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却忽略了学生在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的真诚”。而把事情推向了反面。其实,这是多么可贵的“真心表白”啊,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学生真实的心灵,把清了学生跳动的脉搏,从而才能让我们的育人工作“对症下药”,不至于无的放矢。
至于“善”,我們的教育总是希望教育者“有慈爱、仁爱之心,有同情之心,有忠信真诚之言,有关爱之举”,有了这些善良之美,也就有了求善、行善的行为基础,有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个原则是“惩恶扬善”。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现并褒扬学生的“善”,发现和矫正学生的“恶”。“美”,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有习作反映出来的学生心灵之美和行为之美,也有学生笔下表达出来的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文面之美、书写之美。可以说,美是渗透和贯穿于作文教学全过程的教育因素。
我们教育并力求使学生追求真美,真善。教师要尽可能地让他们敞开心扉,展示个性,抒写真情,通过说真话,通过“我手写我心”,努力使每一次作文活动成为学生的一次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长此以往,写作自然就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自觉行为,成为了学生生活和生命的需要。只有这样,学生习作才能真正体现人如其文,文如其人,才能在作文的过程中和文本中体现人性,体现人文合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三、从作文教学的过程看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1.作文的过程
作文是一种需要兴趣支配的活动,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作文活动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作文又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因此可以实现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的教育目标;作文还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文更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可以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2.作文的内容
作文的内容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反映出学生的精神世界,因而也具有育人的功能。比如在构思课间打扫卫生的故事时,即使是再淘气的学生,他也不会去编写逃避劳动光荣的情节,一般都会在自己的作文中批评错误的做法,表现出鲜明的是非观念,甚至有可能批评的力度比那些“好学生”、“乖孩子”更为强烈。实际上,批评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自我反省的过程。在进行批评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对照自己,产生类似“我过去的想法是错的”、“我也要做高尚的人”等思想。这不正达到了我们在作文内容中塑造人的灵魂的目标吗?
当然,引导学生去思考远不止这样简单。我们进行上述分析,只是为了说明在作文的过程和内容中蕴涵着大量的育人资源,我们决不能忽视作文过程和内容的育人功能。
四、从作文评价活动看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评价是作文教学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其中包括给学生作文评等级,下评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以往的作文评语大多程式化,套模式,虽然也能在一定层面上评价出学生习作的优缺点,但缺乏对个体的重视,忽略了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不仅模糊了学生个体的差异,也抑制了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积极性,那么对于学生心态的引导也无从谈起。
其实,作文评语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评价学生习作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习作者实现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通过长期的评语感染,领悟写作技巧,磨练意志品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人的素质养成和和谐发展。
当然,如果学生的习作存在较多的毛病,不可能通过一次评语促成进步,教师用鼓励性的评语正面评价习作某一方面的进步,就容易诱发学生的上进心;对上进心不强、作文应付或成绩明显下降的学生,可以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刺激性的评语,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形成较强的震撼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心灵深处树立起为做人而作文的信念。
在讲评作文时,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如果教师下评语时能够换位思考,能够以平等交流的心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真诚去启迪对方,人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去感悟,去体味,便是在无形中实现了“引导人生,净化心灵”的育人目的。
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重大工程,而作文教学更是这项工程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做好人方能治好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积极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将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爱,去灌注希望之花的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
王文利(1977.6~),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聊城市北顺小学教师,主要研究美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