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宫六院的冷酷与惨烈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zeng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时楚庄王好细腰,宫娥多饿死。齐桓公喜欢紫色的衣服,宫内纷纷效仿。晋武帝宫人众多,无所适从,遂乘羊车信游宫中,嫔妃们便在窗户插上竹叶,将盐水撒到地上来吸引羊车。南朝宋文帝潘淑妃也用此方法博得君主宠爱。在等级森严的后官,因皇后之位的無比尊贵,遭到众多宫嫔的觊觎。几千年来,宫廷里发生过无数次的血腥杀戮。后妃们在黑暗中锻造着阴谋的利剑,寻找时机刺向情敌。胜利者平步青云,趾高气扬,留给失败者的只有冷宫和死亡。

有尊卑之分的一夫多妻制


  上古,帝尧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一起嫁给了舜,这是记载中最早的一夫多妻。显然,那一时期一夫多妻制家庭中的妻子地位平等,娥皇和女英不会有妻妾之分。到了周代,伴随着以嫡庶分立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确立,多妻平等的习俗开始发生变化。诸子身份地位最开始需要由生母的地位确定,这样原本平等的诸妻便有了嫡庶之分,嫡妻之子为嫡子,庶妻之子为庶子。一夫多妻制到这个时候演变成了一夫一妻多妾制,并在古代中国社会维持了几千年。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是民间对皇家一夫一妻多妾形象的概括,“七十二妃”虽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三宫六院”在明清两朝却是真实的存在。随着中国古代等级社会在明清两代发展到了最高峰,后妃等级制度不仅在俸禄、冠冕、车辇上体现出来,后宫的居所也开始有严格规定。明清两代的紫禁城中,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官,两宫之间为交泰殿,这就是民间所传的“三宫”。坤宁宫东西各有六宫,东六宫分别是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景阳宫、永和宫,西六宫分别是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和启祥宫,象征着十二星辰,而坤宁宫象征着天上的明月。这样一来,三宫六院就塑造了众星拱月的格局,皇后的地位自然就高高地凌驾于众嫔妃之上。
  后妃们所居住的宫殿是身份的象征,有些后妃在皇帝生前颇得恩宠,可以伴随皇帝住进乾清宫,皇帝死后她们不得不搬出去。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移宫案”就是其中的代表。明光宗身边有一位李选侍,得到皇帝的恩宠。她野心勃勃,一心要谋求皇后宝座。但由于朝臣反对未能得逞。光宗死后,李选侍仍然住在乾清宫。按照明代后宫制度规定,只有皇帝和皇后才配住在乾清宫。李选侍地位较低,皇帝死后她必须搬出。大臣们上疏,她仍然没有移宫的意思。这引起了众多大臣的不满,在诸大臣的弹劾下,她无计可施,只得屈服搬出乾清宫。
  皇后在后宫中是最尊贵的,然而她依旧只是皇帝的附庸。在清官某次宴席上,皇后的膳食与雍正皇帝相同,雍正帝便下诏斥责:“中宫所用,如何与朕相同?不但体统不合,亦非撙节爱惜之道。”在古代严格的宗法制度下,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皇帝而言,皇后和嫔妃只不过是众多选秀后得到宠幸的人。

后宫佳丽多数产生于选秀


  佳丽三千、粉黛如云是人们对皇帝后宫的印象,这些美丽的宫人大多由民间选秀而来。皇宫选秀,在古代被称为采选。采选制度在东汉被确立,东汉法令规定每年挑选民间良家女子入宫。每年农历八月,朝廷派遣中大夫、掖廷丞偕同精通相术的人员,一起到洛阳乡间,阅视良家童女。挑选的标准是,年龄在13岁以上20岁以下,姿色秀丽、容貌端庄、面相“吉利”的女子。选中者当即坐上车,载入后宫,然后再从中择优,以备皇帝“登御”。凡有幸受到皇帝恩宠,就有可能被封为嫔妃。由于八月初是朝廷向农民征收算赋之日,故称其制为“算人”。可见所谓采选是百姓向帝王奉献的一种有生命的特殊赋税。
  东汉以降,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民间采选与征税一样成为荒淫的苛政。除了少数谋求政治权利的人家,大多数家庭不愿将女儿送到深宫之中。晋武帝司马炎曾经大肆采选将相公卿之女入官,许多名门望族之女“败衣瘁貌”,蓬头垢面,故作丑陋,以躲避采选。封建帝王选秀女,给民间带来极大的痛苦。民间百姓常把女儿入宫看作是跳进火坑,千方百计逃避采选,皇帝采选秀女的谣传便可导致人心惶惶。《吴县志》记载,明崇祯年问苏州城传言朝廷选吴中女子入宫,民间争相婚配,多至失伦。在松江等地还出现“有垂髫即笄者,有乳臭为夫者”,甚至连寡妇也因害怕进宫而草草结婚。有“马上郎君尚乳臭,鱼轩新妇犹呱呱”,或“堪笑一班贞洁妇,也随飞诏去风流”的说法。明末大儒黄宗羲斥责这种选秀制度,说它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皇帝采选一般要经过两个程序,首先要初选,就是朝廷委派专职官吏到民间,凡符合标准的貌美色丽的女子便可入选,载入后宫。第二步是对被选上的女子,再进行严格的验身,看其是否为处女,身体是否存在缺陷,这是为了满足皇帝对女性尽善尽美的欲望。
  清代的采选制度最为严密和完善。清初,顺治帝曾鼓励满汉通婚。但为时不久,统治者感觉如果这样下去,满人很可能会被汉人同化,于是取消了满汉通婚制度。顺治帝定制,除汉军八旗外,宫中不得蓄汉女,帝王和皇族不得和汉人通婚。皇族婚聘只限于满蒙上层女子,并每隔三年,由户部行文满洲、蒙古、汉军二十四旗都统、直隶、各省驻防及外任旗员,将14岁到17岁“应阅女子”逐级呈报,待户部奏准日期后,送至京师交内监采选。以后诸帝基本恪守祖制,但是采选范围扩大到一些少数民族部族。

皇后才有大婚资格


  中国最早的婚礼仪式程序记载于周代礼制汇编《仪礼》中,古人婚礼按“六礼”进行,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步骤。中国古代皇室的婚礼结合了古代礼制和民间习俗的特点,是封建王朝重要的庆典活动。
  先秦及西汉王朝并没有册立皇后的仪式,到了东汉末年,灵帝立宋贵人为皇后,立后仪式才成为朝廷礼制。皇帝、皇后的婚礼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到了明代婚礼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册后仪式也变得极为繁琐。清代皇帝、皇后举行婚礼称为“大婚”,其隆重程度达到空前规模。
  在清代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中,除了末代皇帝溥仪由于退位时不满6岁,不能成婚册立皇后,婚后即位的皇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5个皇帝,都是在即位时通过行册立礼,将原嫡福晋册立为皇后,不需要再行大婚礼。幼年即位的顺治、康熙、同治、光绪等4位皇帝,均在紫禁城内举行了大婚礼。   清代大婚礼前,先由太后和近支王公大臣通过议婚选定皇后。此后行纳彩礼,以示定婚。举行纳彩礼的当天早晨,皇宫太和殿内要设节案,内阁大学士取节放到案上,聘礼中的马匹在太和殿丹陛下分左右排列,其他礼物放入龙亭,由鸾仪卫校尉把龍亭抬到太和殿丹陛上分左右停放,正副使臣和执事官员、文武大臣等都穿朝服在指定地点排好。吉时一到,正副使跪听宣制官宣制。读毕,大学士取节授正使,正使持节与副使下丹陛,在御仗前导之下先行,校尉抬龙亭,卫士牵马匹随行,出太和中门,直到皇后府邸。
坤宁宫里皇帝大婚时的婚房

  皇后府邸正厅南面设节案,左右各设一案。正负使持节到来时,皇后父亲穿朝服在大门外跪迎。正副使入内,将节陈设于中案,左右案陈放甲胄、布帛,龙亭、马匹停在仪门之外中阶之下。正副使授礼时,后父在大厅中门之外跪受,再率子弟朝皇宫方向行三跪九叩礼,以示谢恩。在皇后迎娶入宫之前,还要行大征礼,就是再向皇后家送一次大婚礼物。这些礼物除了马匹外,还有“黄金两百量、白银一万两、缎一千匹、布二十七匹”,以及大量的金银茶具、银盆、西洋钟、翡翠瓷瓶、紫檀木家具等。
  册立、奉迎礼是清代皇帝大婚中最为隆重的仪式。当皇帝册立皇后制文一下,礼部尚书即赴内阁承制,并选择吉日,遍告诸司做各项准备。接着礼部和工部会同制册宝,送内阁镌制册文、宝文。大婚之日,京师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人人都要披红挂绿,家家张灯结彩,以示万民同乐,举国同庆。宫内更是一片喜气洋洋,各处路上都是红毡铺地,门神、对联早已焕然一新。午门以内的各宫门、殿门都是红灯高照,太和门、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都悬挂了双喜字样的彩绸。
  行册立礼的前一天,皇帝要派遣官员告祭天、地和太庙,还要亲自到奉先殿,告以册立之事。行礼的当天早晨,太和殿内设节案、册案和宝案,殿外陈设皇帝的法驾卤簿,在太和殿和太和门分别设下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慈宁宫外陈设皇太后仪驾,太和门至午门陈设皇后仪驾,执事官员和文武大臣都在指定地点排好,不得随意走动。
  吉时一到,礼部尚书、侍郎到乾清门,引导皇帝具礼服乘舆出宫,先到慈宁宫向皇太后行礼,再到太和殿阅示金册、金宝,然后升座。此时,午门击钟敲鼓、奏乐、鸣鞭,正副使跪听宣制完毕,前去迎亲。皇帝赐王公大臣吃茶,之后奏乐,皇帝起驾回宫。
  迎亲的队伍进大清门、天安门,至午门时銮驾要停在午门之外。皇后凤舆在九凤曲柄盖的引导下进入午门,经太和门、中左门、后左门至乾清门,使臣复命,内大臣、侍卫皆退。皇后在乾清宫阶下降舆,乐队奏乐,由太监引导皇后自乾清宫步行至后隔扇,再乘8人孔雀顶轿到钟粹宫,准备行合卺礼。福晋4人侍候皇后净面梳妆,穿戴毕,皇后乘礼轿由钟粹宫至交泰殿,与皇帝行拜天地大礼。礼毕,皇后由女官导入坤宁宫东暖阁洞房。皇后入洞房不久,皇帝也身穿龙袍吉服,由近支亲王从乾清宫伴送至坤宁宫,揭去皇后头上盖巾后,皇帝与皇后同坐龙凤喜床上,内务府女官在床上放置铜盆,以圆盒盛子孙饽饽贡献,皇帝、皇后对坐,饮交杯酒。合卺礼成,然后坐帐。晚上,内务府女官、福晋等侍候帝、后吃长寿面。当晚,帝后在坤宁宫东暖阁内度过花烛之夜。第四日,皇帝率领群臣向皇太后行礼,并颁发诏书,布告天下。大婚后,帝后在坤宁宫东暖阁住一个月。满月后,皇帝皇后开始分宫居住,皇后可以在东西六宫选择任何一宫居住,皇帝则回到乾清宫。
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囚禁在冷宫的妃子——清光绪皇帝的珍妃

  嫔妃作为皇帝的妾,其地位不能与嫡妻皇后相提并论,所以嫔妃与皇帝的婚配不能是“明媒正娶”,婚前不能享受“六礼”,不能举行大婚仪式。有清一代,除了顺治十三年册封董鄂氏为皇贵妃颁诏天下外,其余册立嫔妃均未颁诏天下。

以色事君与母以子贵


  后妃作为帝王的妻妾,集荣华富贵于一身,但是这些富贵随时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为他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帝王手中,一旦容颜老去、恩宠不再,就会被贬入冷宫,甚至沦为人彘、醉妃。后妃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得不采用各种手段,以博得君主的欢心。通常后妃得宠与否,取决于其美貌程度和是否生育子嗣。
  美色是取脱君主的敲门砖。即使善于谋略的武则天,最初也是以美貌俘获了唐太宗、唐高宗宠幸才得以两次进宫,专政弄权。然而,红颜终有逝去的那天,后妃们也常因年老色衰而失宠。汉高祖刘邦之妻吕雉,曾辅助刘邦打天下,刘邦称帝后被册立为皇后。然而,久经风霜的吕后青春已逝,虽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和母仪天下的威严,却不能引起刘邦的兴趣,最受刘邦宠幸的是年轻的戚夫人。因为哀怨与嫉妒,刘邦死后,吕后将戚夫人施以酷刑,这就是史上最残忍的“人彘”之祸。
  容颜易老,以色事君,终不是长久之计。“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在皇帝家天下的古代社会,是否生育子嗣往往成为其能否得宠的重要原因。只要为皇帝生下龙子,特别是所生之子被立为太子,那么后妃的地位必然稳固,嫔妃可能被册立皇后,宫女可能晋升为妃子。明宣宗胡皇后体弱多病,没有儿子,遭到皇帝的厌恶。孙贵妃年轻貌美,工于心计,得到宣宗的宠幸。孙贵妃本来没有孩子,却暗中骗取宫中其他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于是,宣宗更加宠幸孙氏。宣宗最终逼迫胡皇后主动辞去皇后之位,并赐其“静慈仙师”的称号。随后,孙氏成为了皇后,随着她的儿子英宗即位,她被尊为皇太后。清代的慈禧太后原本是叶赫那拉氏被选入宫的秀女,费尽心机才升为嫔位。但是她为咸丰生下唯一的儿子载淳后,由嫔变为了妃,很快又升为贵妃,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她的儿子同治即位后,她被尊为皇太后。   在古代社会中,宫斗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妃们的生存斗争,尤其是那些生育皇子的后妃们,在母以子贵的社会现实下,她们用尽各种手段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太子,以继承皇位。帝王虽然后宫嫔妃如云,但在通常的情况下,皇帝嫡妻即皇后只能有一个,嫔妃地位再高,也只是皇帝的妾,从等级上说,是无法同皇后相比的。在古代历史中,子凭母贵是更早存在的一种政治现象。早在商王朝,后妃身份地位就存在着嫡庶尊卑的差别。殷商虽然没有规定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但一般皆以王子母亲地位的高低来确定其是否有王位继承权。《史记-殷本纪》记载,帝乙长子启,因“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少子辛因为其母是王后,而获得王位,是为纣王。
  在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早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仍有不少嫔妃所生的庶子被立为太子。这些庶出的太子即位后,就要抬高生母的地位。东晋哀帝即位后,想尊崇自己的生母章氏为皇太妃,但章氏仅是先皇的一个贵人,大臣们纷纷以“子尊不加父母”为由反对。有人给哀帝出了个主意,让哀帝以先帝亡灵名义给生母上尊号,这样才合乎情理,从而避开了“自尊不加父母”的礼制。这一变通措施实行后,各代皇帝给生母上尊号就顺理成章了。

残酷的争斗与阴暗的冷宫


  皇帝嫔妃众多,然而皇后之位只有一个,能得到皇帝宠幸的又是极少数。得宠虽难,触犯皇威却是极容易的。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到御花园赏牡丹,召集嫔妃摆酒设宴,然而一个嫔妃因病不能去,太祖怒道:“我辛勤得到天下,不能让一个妇人败了我的兴。”于是,抽出佩剑,将妃子的双手砍去,嫔妃因伤重不久死去。
  后宫嫔妃安分守己尚且不能保全,更不用说触犯森严的后宫制度了。宫中女子的言行多有禁忌,稍有不慎就会忤逆君主,惹出弥天大祸,受到严厉的惩罚。后妃的一生,随时面临着被打入冷宫的威胁。
  冷宫是后宫变相的监狱,一般设在冷僻破旧的皇宫角落,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不仅触怒皇帝可能被打入冷宫,宫闱斗争的失败、得罪当权的太后都有可能被幽闭冷宫。唐高宗的王皇后、萧淑妃被武则天阴谋陷害,囚禁冷宫,所住房间被密封起来,只有一个送进食物的小孔开着,非常凄惨。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囚禁在冷宫的是清光绪皇帝的珍妃。珍妃因支持光绪变法,获罪于慈禧太后,又因受宠得罪了慈禧的侄女隆裕皇后,终于被幽禁冷宫。珍妃的冷宫是位于御花园东北角一处已经关闭了三十多年的三问屋子,房子仅有两扇窗,并且窗外已经被一条条又粗又厚的木板钉死,房门上有三把大锁。打入冷宫的珍妃每天有三餐米饭,伴以粗劣的菜肴和汤水。有几套隆裕皇后挑选的粗劣的衣服,仅可御寒,每半月才有人将脏衣服拿去浆洗。从高贵的嫔妃到阶下囚,生活已然疾速坠落。然而,精神上还要备受折磨。每日三次有太监去数说她的罪恶,太监将手指戳到珍妃的脸上,毫不留情地痛骂着她。她不但不能回嘴,還要恭敬地跪下,任凭辱骂和讽刺。纵使你金枝玉叶的身体,也要受着污秽不堪的苦难。
  后宫的女人们,从高贵的皇后到低下的宫女,大多被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宫女怀有对爱的无限憧憬,受宠时总有千般幻想,一旦失宠就会坠入痛苦的境地,即使位居后宫之首的皇后,其实也只是母仪天下的象征和符号,同样面临着失宠的威胁。
其他文献
瑾妃是光绪二妃之一,另一位即是著名的珍妃。二人同父异母,瑾妃比珍妃大3岁。光绪十五年(1889年)同时入宫为嫔,后晋升为妃。瑾妃后来被宣统皇帝溥仪尊为“兼祧皇考瑾贵妃”。清亡后,仍居紫禁城内,溥仪又上其徽号“端康皇贵太妃”。瑾妃终身未出宫,直至1924年51岁病逝,葬崇陵,谥“温靖皇贵妃”。  近年宫斗戏充斥荧屏,清官历史成了随人喜好而涂鸦的一面墙。其实宫廷自有其森严、繁杂的后官等级制度和严格的经
期刊
航拍镜头下的港珠澳大桥秋日美景图/视觉中国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桥工程。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身,其中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有3座斜拉桥,桥体全部采用钢结构,相当于64座埃菲尔铁塔。海底隧道长约6.75公里,是全球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期刊
1917年11月,列宁在莫斯科红场的集会上演讲。图/视觉中国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一一苏维埃政权(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
期刊
十多年前,如果将汉服作为常服穿上街,多半会被人目之为“奇装异服”。  然而,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汉服作为常服已经“见惯不惊”,习以为常。  先来看一组数据:来自网上销售和线下实体店销售的统计表明,目前全国汉服市场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超过10亿元。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大概是1300家,到了2019年则增至2000多家,两年时间增加了46%。天猫发布的《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
期刊
近年来,一股汉服热在中国社会悄然兴起,进而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复兴运动。巧合的是,这股汉服热,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在时间点上几乎同步。如果再考虑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出,这次汉服热已经超出了服装本身的内涵,成为一种民族复兴价值诉求的表达。汉服兴起  当代汉服运动,兴起于民间。  2003年11月22日,郑州青年王乐天,穿着自己花钱订制的汉服走上街头,引起人们热议。
期刊
平原津,位于山东省平原县城西南约30华里处,系黄河下游一处毫不起眼的渡口。明万历《平原县志·桥梁》记载:“津期桥,即平原津。”原来,这里是平原县与夏津县交界处的马颊河津期桥故址,而津期桥所骑的津期河,乃禹疏九河之一。  战国时代,平原津属于齐国济北郡,不仅是齐国和赵国间的主要渡口,更是齐国西部边界的关口要塞。  就是这样一处看似平凡的渡口,却有着极其不平凡的身世。  风雨三千载,时光老人在这里用如
期刊
簪,中国古时的束发工具。汉人辫发盘髻或束发着冠,皆需以簪钗固定,以骨作笄,收束发丝,好让自己的面目更为整洁并方便劳作。两汉至唐,是发簪流行的盛世,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表现出对发簪的疯狂迷恋。宋元及明清时期,发簪的制作工艺空前发达,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清代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发式的改变,风光一时的发簪也逐渐被取代。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及东方生活方式的复苏,汉服兴起,古色古香的发簪又被一些喜爱
期刊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自古就荣膺“衣冠上国”的令名,而且民众一直都相信这么一个传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远古的帝王们垂衣拱手,无为而治,迎来了连续的太平盛世。丝麻布帛裁缝的衣裳,可以蔽身,又可美体,一改之前穿动物皮毛的冷硬与捉襟见肘。  细细讲来,所谓“衣裳”,衣是衣,裳是裳,上为衣,下为裳,是一种上下身不相连属的服制。大约在春秋之际,出现了另一类新式
期刊
人生在世,总有人情账。作为读书人的清代士大夫群体,即便满腹学问,浮沉宦海,也难免彼此之间要点缀人情,或多或少有着经济上的往来。  贫寒的士大夫往往需要借钱赶考、赴任。清代读书人参加考试以及官员赴任,交通不方便,甚至路上要花几个月时间的,花费不少,很多士大夫尤其是出身贫寒之人都是借钱启程的。  《曾国藩年谱》记载,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二月,公(曾国藩)谋入都会试,无以为资,称贷于族戚家,携钱
期刊
01《钱锺书与天府学人》  庞惊涛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定价:39.00元  作者庞惊涛用三年时间,搜集了11位四川学人与钱锺书先生的文字、学术往还的掌故,或以钱锺书著作为学术指引所形成的系列成果,以阐明钱锺书学问体系嘉惠学林、尤其是弘扬“蜀学”的价值。文中所引谈话、对话、信函等内容系首次公开,极有文献价值。02《1902:中国法的转型》  李连贵 著  广西师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