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体育类学生是竞技体育的后备力量,这部分学生今后的去向和就业的好坏,直接影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出口”决定“进口”。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技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实现就业,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可以将其专项优势转化为职业优势,既符合其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同时也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职生体育专业 职业技能 培养模式
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就业的根本,也是顺利就业的途径之一。近年来,中职体育类学生的就业率成逐年下降的趋势,就业形势很不容乐观。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不少困难,相当多的学生所学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对接,无法以其专业特长来谋取职位,所学而无所用。据江苏省几所中职体育类学校近几年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显示,75%左右的学生从事着与本专业无关的职业,比如保安、美容美发、销售、服装导购、自主创业等,真正以本专业就业的人数大概只有25%左右。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许多中职类体育运动学校在办学模式、学校定位及职业技能的培养机制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办学模式单一化、学校定位模糊、职业培训课程设置不科学、培训机制缺乏统筹规划。
中职体育类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进一步拓展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校长远发展和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学生今后的去向、就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出口”决定“进口”,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技能,获得资格证书,实现促进就业。因此,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实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不仅仅是个人成长就业的需要,也是我们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那么,如何才能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实践?(1)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举办的教师培训班,学校拿出专项资金,积极参与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组织的培训师和考评员培训,每年安排专业课教师参加省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现有师资力量,根据实际课程设置的需要,有计划地实施培训,也可以利用社会培训机构的优质资源,对学生作短期培训,将专业技能与市场需要紧密衔接。(2)将课程内容与体育职业技能标准对接。专业实践教学中有效结合体育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来加以培训和指导,把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强化培训。(3)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进行企业实训,实行校企合作的模式。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进一步熟悉相关行业前沿的技术要求和理念,学校可以长期与私人健身会所、台球会所、游泳馆、跆拳道会馆以及网球、羽毛球馆合作办学,建立生源互补,师资共享的机制,由此扩大职业技能培训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考证机会。(4)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中职体育类学校,情况比较特殊,可以积极开发校本教材,针对市场就业需求大、比较热门的专业开设,比如游泳、跆拳道、健美操和健身教练。校本教材要紧贴实践、紧跟市场,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修订和研发。(5)将职业技能培训与竞技体育训练有效对接。竞技体育训练培养的最终对象是社会人,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更是社会体育的带头人,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参加竞技体育训练的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做到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传授给更多热爱体育,投身和发展体育事业的有志之士,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社会职能。(6)积极组织和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可以有效地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逐步由“校园人”向“职业人”适应,加快学校教育与市场经济化体制需求的进一步融合。
提高和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还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问题。现在很多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还停留在原有传统课程的基础上,这些课程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加强特色课程设置,不断开拓课程资源,加强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健身活动内容和喜闻乐见的拓展训练如太极拳(剑)、柔力球、保龄球、群众健身操等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并积极实施,在具体教学计划的执行中,可以考虑以模块式教学进行人才培养。二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问题。教学要与时俱进,突出理论与实践的完备结合,通过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以一个积极的心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特长,学校应不断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三是缺乏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学校要深入宣传国家对于“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的有关政策精神,认真细致地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工作,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在此基础上强势推行双证制度。
最后,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体系工程。作为职业能力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并与教学内容做到有机的结合;其次职业能力的范畴比较广,体育中职教育应针对自身特色专业有所侧重,特别是对学生创业有利的技能和知识,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学习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陶利,王珺君.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之探究.
[2]段淑欣.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武兴宝.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责编 张宇)
关键词:中职生体育专业 职业技能 培养模式
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就业的根本,也是顺利就业的途径之一。近年来,中职体育类学生的就业率成逐年下降的趋势,就业形势很不容乐观。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不少困难,相当多的学生所学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对接,无法以其专业特长来谋取职位,所学而无所用。据江苏省几所中职体育类学校近几年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显示,75%左右的学生从事着与本专业无关的职业,比如保安、美容美发、销售、服装导购、自主创业等,真正以本专业就业的人数大概只有25%左右。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许多中职类体育运动学校在办学模式、学校定位及职业技能的培养机制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办学模式单一化、学校定位模糊、职业培训课程设置不科学、培训机制缺乏统筹规划。
中职体育类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进一步拓展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校长远发展和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学生今后的去向、就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出口”决定“进口”,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技能,获得资格证书,实现促进就业。因此,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实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不仅仅是个人成长就业的需要,也是我们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那么,如何才能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实践?(1)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举办的教师培训班,学校拿出专项资金,积极参与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组织的培训师和考评员培训,每年安排专业课教师参加省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现有师资力量,根据实际课程设置的需要,有计划地实施培训,也可以利用社会培训机构的优质资源,对学生作短期培训,将专业技能与市场需要紧密衔接。(2)将课程内容与体育职业技能标准对接。专业实践教学中有效结合体育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来加以培训和指导,把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强化培训。(3)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进行企业实训,实行校企合作的模式。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进一步熟悉相关行业前沿的技术要求和理念,学校可以长期与私人健身会所、台球会所、游泳馆、跆拳道会馆以及网球、羽毛球馆合作办学,建立生源互补,师资共享的机制,由此扩大职业技能培训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考证机会。(4)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中职体育类学校,情况比较特殊,可以积极开发校本教材,针对市场就业需求大、比较热门的专业开设,比如游泳、跆拳道、健美操和健身教练。校本教材要紧贴实践、紧跟市场,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修订和研发。(5)将职业技能培训与竞技体育训练有效对接。竞技体育训练培养的最终对象是社会人,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更是社会体育的带头人,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参加竞技体育训练的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做到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传授给更多热爱体育,投身和发展体育事业的有志之士,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社会职能。(6)积极组织和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可以有效地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逐步由“校园人”向“职业人”适应,加快学校教育与市场经济化体制需求的进一步融合。
提高和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还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问题。现在很多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还停留在原有传统课程的基础上,这些课程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加强特色课程设置,不断开拓课程资源,加强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健身活动内容和喜闻乐见的拓展训练如太极拳(剑)、柔力球、保龄球、群众健身操等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并积极实施,在具体教学计划的执行中,可以考虑以模块式教学进行人才培养。二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问题。教学要与时俱进,突出理论与实践的完备结合,通过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以一个积极的心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特长,学校应不断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三是缺乏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学校要深入宣传国家对于“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的有关政策精神,认真细致地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工作,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在此基础上强势推行双证制度。
最后,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体系工程。作为职业能力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并与教学内容做到有机的结合;其次职业能力的范畴比较广,体育中职教育应针对自身特色专业有所侧重,特别是对学生创业有利的技能和知识,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学习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陶利,王珺君.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之探究.
[2]段淑欣.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武兴宝.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