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新时期中国电影艺术高峰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向来偏爱文学作品向电影作品的挪移与改编,数位"第五代"导演都与知名作家严歌苓合作。相近的年龄使作者和导演共享相
【机 构】
:
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基金项目】
:
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影剧本写作’的理论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与互动研究”(项目编号:2017JY033)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时期中国电影艺术高峰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向来偏爱文学作品向电影作品的挪移与改编,数位"第五代"导演都与知名作家严歌苓合作。相近的年龄使作者和导演共享相同的时代记忆,传奇性的情节构建正好契合受众的审美期待,文学作品对女性人物的观看塑造与电影作品对女性凝视的观看惯性不谋而合。文字细致描摹了人生际遇与时代记忆,影像传神体现了情绪触觉与温情回忆,严歌苓和"第五代"导演的改编与合作,提供了一个严肃规范的文学与电影的媒介融合范式。
其他文献
香港喜剧电影成就突出,在20世纪的"黄金十年"涌现出不少经典作品。社会讽刺喜剧作为反映当时香港社会状况和市民生活的独特类型,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其中被称为"南派喜剧宗
数字时代信息的海量扩展凸显了社会注意力的稀缺性。首先,结合以往研究,本文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出发重新定义社会注意力,并认为社会注意力可以成为社会学分析的一个基本概念
"白话现代主义"是美国学者米莲姆·汉森提出的电影理论。本文借鉴这一理论,选择1937年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的电影《如此繁华》作为范本进行分析。首先,从电影文本呈现的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