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明事 以事识人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ghbird51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代散文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大,通过对古代散文的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古代散文介于现代散文和文言文两者之间,教师教学此类文章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文本,设计适合文本内容要求,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散文的效率。
  关键词:古代散文;多向并进;前后贯通;内外相联
  谈及文言文教学,无论教的主体,还是学的主体都怀有或多或少的忌惮之心。究其原因,在教学层面,教师与学生需要通过多向度的交流与反馈,将文言内容转译为现代文字信息。这个过程本身就比较复杂,如果再遇上文言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教学自然会有很多阻碍。为此,不少学生在学习古代文言散文时,将重心放在文言词汇的梳理上。至于散文所蕴含的人、事、情、理等,则少有涉及;即使有,也是灌输式的一带而过。
  但是,就古代散文教学而言,以上所述的做法则有舍本取末之意味,是文言教学之流弊和大忌。为此,本文拟以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例,谈一谈古代散文教学的方法。
  一、多向并进,疏通文本含义
  文本内容梳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也不必將它的地位肆意抬高。为此,在处理这个环节时,需要费一点心力。
  本着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原则,教师首先需引导学生自行梳理文本内容。为此,学生自由阅读是古代散文教学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文言词汇、语句等产生自己的认识,遇到各自的困惑。这些困惑恰恰是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最为真实的信息,为人师者最需要敏锐地捕捉住它们并尽可能想办法给予解决。第二步是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即如同桌之间、同组之内、全班范围之内,都是可以有效交流的区域。例如,有学生对《始得西山宴游记》第1段“披草而坐”中的“披”的理解有困难,就可以将这个问题在全班范围内抛出。之后,学生会有不同的释义。有人将“披草”作为“坐”的修饰语进行分析,但紧接着就有学生将紧承其后的“倾壶而醉”搬出来,指出它们结构相似,“而”只能是引领两个动作的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因此,“披”就不能理解为惯常意义上的“穿戴、覆盖”等含义。此时,有学生提出成语“披荆斩棘”,指出文中的“披”与这个成语中的意义相似,都为“分开”。这个回答比较准确,更为有意义的是,其他同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掌握一个重要方法——借助成语来推断文言中词语的含义。此外,教师这个时候需要适时跟进,指明词语之义古今贯通的道理,鼓励学生加强词汇、语法知识的积累,并积极加以运用。
  经由学生的自行理解、多向交流和教师的适时、适度的点拨,学生自然会对文本的基本含义有比较清晰的认知。
  二、前后贯通,理顺事件内容
  客观地说,对文本字词句的理解还仅仅属于粗浅层面的阅读。只有经由此而深入地把握文本在情、意等方面的内容,才算进入真正的文本解读阶段。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散文这种文体的特质。谈及散文,广大师生都会说出一句相当经典的语录“形散而神不散”。但能说出来,并不代表他们真正能理解其含义。比如对散文开头方式的把握,不少学生习惯于接受开门见山式的直接引入。但许多优秀的作品往往会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展现,其中受到《诗经》“比”“兴”手法影响的作家不在少数。依然以柳宗元的这篇游记散文为例,第1段结尾部分的“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透露出作者的写作重心,原来文章开头只是起个引子作用,到了这句话之后才是本文写作的重点所在。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理顺事件之间的关系。散文创作的机理告诉我们,作者总是由于某个事件的触发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在本文开头部分,作者倒是直接讲出自己的创作动因——“自余为僇人”。因为获罪,遭受贬谪,随之寄情永州之山水。但是到了第2段,作者有了一段独特的经历,他坐在法华寺西亭,远望西山,顿时产生从未有过的奇特之感。在此情驱动之下,他登上了山顶,“饱尝”自己与自然万物和融为一的“美味”。在这几件事情中,最后的实乃重中之重,而之前的事情实为铺陈,乃至是作者可以创设跌宕效果之必需。这样,学生就能体味出作者写作手法之精妙,继而拍案叫绝。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三、内外相联,明晰作者意蕴
  对于写作而言,作者往往有“所指”,但一般不会直接言及,总是有“所借”。因此,只有通过解构作者的“所借”,才能真正读懂文本,继而读懂作者本人。对于散文鉴赏而言,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分析“所借”的内容。
  先谈文本内外的关联。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在文本之初只是简单交代了自己有罪之身这个事实,对于其来龙去脉并没有详细述及,这是创作之需要。但是,从文本解读层面讲,教师须引导学生将其背后的故事搬到前台来。原来,柳宗元是因为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而被贬的。这个阶段,作者的人生经历可谓一波三折,母亲谢世,自己敬仰和追随的王叔文被朝廷处死,自己也不断遭到蜚语流言的攻击。这些经历在其内心发酵,共同构成了他深沉、纷繁的心境。所以,仅仅将阅读的眼光聚焦于文本层面一带而过的背景交代,拘泥于作者的游山玩水和寻“奇”猎“艳”,那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浅表层面。
  再谈以作者为视角的内外关联。柳宗元对永州山水的广泛游览,自然是为了消遣,他在山林中、溪流旁赏景、喝酒、做梦,全然忘却自己是罪人的身份与处境——这是一种典型的“出世”姿态与情怀。官宦生活于他为祸患,事实上他已经遭受罪责。于是,他找到了不与自己争执的山水,山水于他而言只有给予,会给他赏心悦目、忘却烦忧的感受,而且没有危险可言。在这种情形下,山水成为他的所爱,他离不开它;他也从这种于他有利的不对称交流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更妙不可言的是,对西山独特景象的“邂逅”更增添了作者内心的奇妙之感。在他心中,已经否定了之前的任何一次游历,自然流露出“游于是乎始”的感慨。可见,此时的柳宗元已经醉心、痴迷于西山。解构到这个层级,学生就可以发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可谓内心与外在的奇特山水融为一体,这就是散文品鉴的精妙之处。
  古代散文内蕴丰富,手法精妙,教师不可只将眼光滞留于文言文语言解读的层面,而应引导学生由浅及深地解构文本,发掘作者的真正“所指”,将散文鉴赏提升到巅峰体验层级。
  参考文献:
  [1]程永超.将文言文教学进行到底——浅谈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J].基础教育研究,2011,(1).
  [2]叶挺仓.古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刘涛.应重视古代散文的教学——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2).
  作者简介:黄磊(1984—),女,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与高建群《西地平线上》是安排在苏教版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两篇课文,为写景散文的典范。如果分别被当作纯粹的写景文本来解读,景物特征、写景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几乎被言尽。而如果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从“大与小”的角度切入,则别是一番天地。下面从三个方面试析:一是景物与人物的大与小,二是审美过程的大与小,三是艺术风格的大与小。  首先,景物与人物的大与小。《江南的冬景》中景物
摘 要: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加了任务指令,增强了写作的针对性。写作时应在明辨题意的基础上紧扣任务指令确立论点,展开论证,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  关键词:任务驱动;选定角度;一以贯之  在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Ⅰ卷和Ⅱ卷的引领之下,新材料驱动型作文开始崭露头角。本文主要以2016年1月福建省单科质检作文题为例说说我们目前作文训练上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拿出解决的措施,以就
摘要:近期,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和诗以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诗乐本一体,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借助歌来领悟诗,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其感悟古诗词美学教育的力量。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美学教育;古诗词教学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中小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当今古诗
近日闲暇,上网搜索《荆轲刺秦王》一课的教学设计。网上资源还真是丰富,仅“导入新课”环节,就各出机杼,争奇斗妍。  试举三例:  【导入一】出示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问:诗中的“壮士”指的是谁?教师分析诗的意思,引出课题——“荆轲刺秦王”。  【导入二】“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对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时耗时多却效率低,主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情”。以学情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是寻找突破的一个重要手段。尤立增老师提出“学情核心”的教学思想,即教师通过“预习所得”和“质疑问难”把握学情,并以此为前提设计教案,有效地突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学情分析;阅读教学;学情核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运
摘要:高语教材入选了多篇从长篇名著中节选出来的文章,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选择以学生自读的方式处理这些课文,忽略了这类选文的特殊价值。在当前提倡“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中,教师应重视节选课文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整本原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精心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发掘节选类课文引领深读名著的功能。  关键词:节选类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追求;激发兴趣;引领深读  2017年修订版《
先看三道中考题  1. —I don’t care what my teachers think.   —Well,you________.(2010年,江苏省苏州市)  A.couldB.wouldC.shouldD.might  2. The plan isn’t perfect, so we should _________ and make a new one.(2010年,湖北省黄石市)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之一。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诗的吟唱。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历史上出现过的众多诗词曲赋,均可视为广义的诗歌。从某种程度上说,诗歌是人自身对于美好生活进行永恒憧憬和追求的生存方式,是人类情动于中时的最好宣泄载体。只要人类有感情、有憧憬,就会有诗歌。可以说,情是诗的根,也是其要表现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核。早于汉初,《毛诗大序》便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西晋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内化教育教学要求,从而不断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更多地尊重学生个体,教师的教更多的表现为指导、帮助、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呈现出多边性、多向性、互动性等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为了探索“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途径,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摘要:《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一首豪放词,被选入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狂”字是这首词的“词眼”,诠释着苏轼的理想抱负与精神特质。通过设计感知苏轼的“英豪之气”,理解苏轼的“报国之志”,领悟苏轼的“进取之心”等多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狂”的多层含义,使学生理解苏轼的“狂”并非狂妄,而是源于其希望辅佐君主、造福天下百姓、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抱负,源于其才华横溢、敢于担当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