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绒线团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的针线筐里放着一只绒线团,这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是粉嘟嘟的鸭蛋绿,母亲给我织线衫剩下的。剩下的绒线团依旧光明洁净,傍依在针线筐里,含羞待放。还记得那一回,母亲坐在门边做针线活,我蹲在针线筐边无所事事只好掰脚指头,数来数去还是十个。那是初夏的午后,穿堂风荡然穿过小屋,一切寂静,静得好像从冷水里捞起的一块豆腐。
  仿佛万物都消隐了念想,那样的时光里。而我,卑微地想伸手,想玩玩那个鸭蛋绿的绒线团。我知道这是很狂妄的念头。果然,母亲抽出手里的篾针,敲敲我手背:别玩了,手这么脏,弄脏绒线了!
  我惭愧收回我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脏手,心情懊丧,觉得自己像是一件又脏又破的旧衣服,搭在树杈上,没有光彩与未来。但是,那只绒线团是有光彩和未来的。
  我多么想要做那只粉綠的绒线团啊,粉粉的,嫩嫩的,被珍视,被赋予希冀。
  冬天快到了,我想,那只绒线团也许会被母亲织成手套,并嵌进梅花图案,让我那双已经洗干净并搽了香香的小手戴上。可是没有,绒线团像个蚕宝宝,依旧窝睡针线筐里,不容冒犯。
  我还想,要是把那只绒线团钩成围巾,围在我的脖子上,我也一定美得娉婷,像嫩荷出水摇曳在四月的风日里。但是,绒线团还是绒线团,它缄口不言,仿佛故意不道破谜底。
  可是我着急啊,关于它的命运走向,我暗自设想了无数回。它没有成为手套,没有成为围巾,它一定会有一个耀目不凡的将来吧,它那么新,那么美。
  大约是过了两个冬天,转头到了夏。梅雨季节一过,江南江北的乡下人家纷纷晒霉,家家户户门前缤纷一片。翻箱倒柜,各色大小的衣物全被铺开在芦席上,让三伏天的太阳透透晒过。黄昏收拾衣物,母亲叫过我,她站在席子边,将那件鸭蛋绿的旧线衫在我胸前反复比画,是短了。衣短了,我长高了,越来越像个女孩子了。我想,我的旧线衫大约是要弃掉了。是该弃掉了,因为穿洗日久,它早已浑了颜色,领口袖口也松动破损像是老女人颓败的嘴脸。
  可是,母亲没有弃掉那件绿线衫,而是从针线筐里掏出那只绒线团,给我的旧线衫接袖子领子和下摆。接好的线衫长短适中,冬天又被我穿在棉袄里。如果不解开棉袄上的那排纽扣,外人只能看见线衫崭新粉绿的领子和袖口,以及我弯腰时露出来的小半截同样崭新粉绿的下摆,外人会以为我穿了一件新的绿的粉粉的线衫。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领子的深深处,在袖子的深深处,是一件浑浊暗淡嵌有顽固污渍的旧线衫。
  那只绒线团,曾经被我设想了无数种嫣然绮丽的将来,最后的命运是,被母亲强行安排着,千针万线,嫁接在一件旧线衫的身上,来延续一件旧线衫的生命。
  我穿上这样的线衫,每日扣紧棉袄的纽扣,惟恐外人的目光沿着袖口领口逆流辗转,洞察到在棉袄之下,是一件由大大小小碎毛球纠结覆盖的旧线衫。可是,每晚睡觉,脱下那件线衫,放在枕边,卧看那上下两截新的粉的绿,被死死缠在那件旧线衫身上,我便要惭愧。也替那只曾经的绒线团感到委屈和不甘。在母亲徐徐抽动线团,将它的身子一针一针往一件旧线衫身上织时,线团会作何想?会像我面对婚姻一样,起初懵懂无知,以为是一趟好玩的旅程,到后来恍然,可是已经千针万线地缠进生活里?跑不掉,也扯不断,终于让线团成了线衣的一部分。
  是那个母亲织线衫的三十年后,我在家里听京剧,一个人听。听《四郎探母》:“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不甚悲戚黯然。在饱尝了人到中年的诸番不自由不快意之后,才分外体会出鸟翅难展龙困沙滩的无奈和悲愤。
  《四郎探母》里,杨四郎在番邦,胡地衣冠懒穿戴,可是,遥望中原,关山难越。番邦有后娶的公主和亲生的孩子,大宋有老母亲和结发的妻子,我每听此戏,一颗心悬荡着,如飞蛾触上蛛网。
  到底是戏,戏里的人生,大动荡,大起落,大悲欢,省略了烟火日常的琐碎和磨人。可是,生活不会艺术地删减这些琐碎。生活庸常得像线衣一样,穿久,浑浊,灰暗,起上毛球,经和纬纠缠不清。
  我跟他说,我希望散步的时候,能遇上UFO。那时,我会张开双臂,以飞翔的姿势靠近,让UFO把我带走。从此,你伫立阳台仰观星空,不管你有没有看见我,我都会轻盈回望:我终于,和你,隔了一个浩瀚的宇宙。
  我逃跑了,终于逃跑,消失于大宇宙。这多好,但,多么不可能。其实,我无非是想要,重新做回一只绒线团,寂静自守,不被磨损,不被用旧,不受牵扯纠缠。
  但是,显然是跑不掉,也回不去了。
  在人世无止尽的大织造里,一个女人成为那件穿旧穿小的绿线衫,会有一个光明洁净的女孩像绒线团一样续接下去。我和母亲,曾经都是线团,后来都被织进线衣里。只是,我在童话一般的线团里憧憬时,母亲已经是紧密缠绕的线衣。她从线团的岁月里来,知道有一天我也会抵达一件苍老的线衣里,而我那时,浑然不知。
  常常会想起,在夏日,在老宅里,穿堂风悠悠经过,母亲在织衣。她将一只嫩生生的绿色绒线团,一寸一寸续接在一件旧毛衣身上。我看着线团在竹篮里活泼滚动,默然无言,心疼不已。
其他文献
有个富翁爱钱如命,但很少谈起自己口袋里有多少钱,即使对知心朋友也仅在信中提到过这么两次。第一次他写到:“现在我口袋里有34 23=48个金币。”难道他连简单的加法都不会吗?不,这是一种密码,按一定规律增加或减少了相同的数,他的朋友猜出了其中的秘密,原式应是25 14=39。  第二次他写到:“这次我绝无谎言,我口袋里有51 55=97个金币。”他的朋友根据密码编排方法很快破译了密码。  你知道他有
早晨,被一阵阵鸡鸣声唤醒,恍惚以为是躺在乡下的土炕上,鸡笼里的几只大公鸡正在抻着脖子打鸣呢!  睡意全无,想起这鸡鸣声是刚买的闹钟的响铃声。透过玻璃窗,目光所及,栋栋高楼大厦林立着,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找不到一丝乡下的气息。  鸡鸣阵阵,勾起了淡淡的乡愁。前几天,在超市里看到一位老人在嘟囔,鸡吃饲料,蛋黄都是淡黄的,没啥香味,还是乡下放养的鸡下的蛋好,那蛋黄金黄色的,咬一口,喷香!  香的不仅仅是乡
文艺的爱情,不文艺的意外  29年前,年轻的陈静和龙斌相爱了。彼时的他们还是乐山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是同班,也是同桌。他们一起泡图书馆,一起下乡采风、逃课看画展,恣意享受着美好的大学时光。  上世纪九十年代,相机还不普及,但陈静爱美,更爱拍照。龙斌便省吃俭用买了一部胶卷相机,专门为她拍照。就这样,他用镜头记录下了陈静年轻时的面容和微笑,也为她保存下了最珍贵的青春回忆。  大学毕业后,陈静被分配
坚持学习型队伍建设  项目部在施工生产一线创建了图书阅览室,号召项目全体员工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不断提高现场青年工人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项目部在这里也创作出了许多属于他们的“作品”。新型全钢爬升式脚手架、雨水回收、太阳能技术、云资料软件、BIM软件等多项新技术应用都出自这间小屋。他们还为自己量身定制了《项目工作计划安排》《项目工作制度》等相关管理细则,这些前沿的管理方法吸引了广东、海南、广州、海
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小芳的电话就响了,还在睡梦中的她把电话扔到李琦旁边,“你妈的电话,你接一下。”“咱妈打给你的,你接。”  小芳无奈地接起了电话,“喂,妈,这么早打电话什么事呀。”  电话另一端传来刺耳的声音,“什么事,当然是问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家里可就差你俩了啊,眼看就要过年了,家里不用你们回来帮忙干活,就是想让你们回来聚一聚。”  “妈,不是我们不回去,是真的买不到票啊,这样,我们过完年抽空回
成为一名有驾照的读者之后,再看书时便格外留意书中人——尤其是写书人——都开什么车。许是因为福特公司曾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所以福特车常常奔驰于字里行间。   小说《长日留痕》中,管家史蒂文斯驾驶着主人“那辆舒适豪华的福特汽车”前往海岸,去探访曾在公馆服务的女管家肯顿。   《天使,望故乡》中,主人公的父亲甘特受人挑动而买下当时的奢侈品“一辆福特牌五座轿车”,尽管他也喜欢开着车领
宿迁境内有江苏省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下草湾文化遗址”,有中国历史上唯一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以及项羽夫人虞姬故里,沭阳县颜集镇。宿迁被世人称为“帝王将相地,英雄美人乡”恐不为过。历史上,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五次驻跸宿迁。阳春三月,笔者采风走进了这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地方……  项王故里游  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项王故里,又称为“梧桐巷”,是楚国贵族、秦末农民起义
苏州西南大约十多公里处的太湖之滨,有一座木渎镇, 它不仅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而且风光旖旎,人杰地灵,自然与人文胜迹交相辉映,处处彰显着吴越文化独有的韵致。关于它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历史故事,据传春秋末年时,吴王夫差为博得绝代佳丽西施的欢心,在当地灵岩山上大兴土木修建“馆娃宫”,大量名贵木材从各地源源不断运送而来,以至于堵塞了山下河流港渎,造成“木塞于渎”的局面,木渎镇因此得名。史书记载
1.  钓鱼,是一件清心静虑的事。一个人,掇一张小马扎,放在大柳如烟中,对着一泓洁净的清水坐下,然后,慢条斯理地挂了鱼饵,放下吊钩,看着一片清白的水,在丝丝微风中泛起一尾尾的波纹,一直荡漾向远方。那一刻,钓者的心片波不起,犹如琉璃。  在红尘中,在名利里,我们奔忙着,劳累着,这一刻,一切都已经远去,一切都好像和自己没有关系,自己的心,就沉静在这一片水里。  远处,迷蒙的绿雾里,有人家,有红的白的花
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院前的竹篱笆,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篱笆下几只勤劳的小鸡抖着黏湿的翅膀,走来走去觅食吃。黄黄的日头斜挂在烟囱口,被炊烟熏得迷迷蒙蒙 ,蘑菇房般的稻草棚下老黄牛簌簌地摇着栗色的长尾巴,咀嚼着美味的干稻草。扎着小辫子的红衣女孩,从黛瓦白墙的农屋走出,双手提着一只装满了刚从灶膛内掏出的草木灰的竹斗箕,经过稻草棚、柴草垛,穿过竹篱笆,哼着小调儿,将草木灰轻轻倒在菜园内的白菜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