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贫困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并且具有传递性,从而形成贫困的恶性循环。资本投入不是打破西部地区贫困恶性循环的现实选择。实现西部教育优先发展、超常规发展,则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重要突破点。
[关键词] 贫困恶性循环; 西部教育; 超常规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24-0014-0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概念。没有西部人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西部地区却始终处在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研究如何打破西部地区贫困的恶性循环意义重大。
一、必须正视西部日益加剧的贫困恶性循环
进入21世纪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显得更为突出,不仅量的差距拉大,而且已经形成了差距拉大的增长机制,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加剧了西部地区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必须正视西部日益加剧的贫困恶性循环,增强打破西部贫困恶性循环的紧迫感。
1.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地区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地区发展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我国政府为缩小东西部差距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实施了西部大开发。5年来,西部地区陆续新开工6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人民币,对带动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巨大的投入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但仍未改变差距拉大的趋势。根据目前东西部总的发展态势,东西部发展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
2.东西部差距拉大增长机制的形成进一步加剧了西部地区贫困的恶性循环。东部地区在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提前升级,增长级形成,出现经济发展的收敛效应。资源和生产要素出现了两大集中的趋势,一是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中,二是西部地区的生产要素向东部流动。也就是说,尽管有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有力支持,但其政策力度还不足以改变中西部地区的资金继续向东部发达省市流动的趋势,更不用说吸引东部资本到西部投资。据估算,对东部地区每投资1元,可增加国民收入0.33元,而对西部地区,投资1元钱仅能获得0.l33元国民收入。
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明确地指出: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当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不断为自己累积有利因素的同时,也形成了对欠发达地区的遏制,使得欠发达地区不利于发展的因素越累积越多,差距的增长机制由此形成,并进一步加剧欠发达地区的恶性循环环境。
目前,西部地区仍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经济升级滞后、全社会竞争档次升级——淘汰企业增加——财政收入减少——环境改善乏力——地区竞争力减弱——形成要素扩散——经济景气下降——税源不足。在西部同时还存在着另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了外部不经济:生态环境脆弱——农民收入减少——城市工业化缓慢——无法解决就业——大量农民滞留农村——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导致外部不经济(全社会负担)。
3.东西部差距增长机制形成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成长优势与积累优势的差别上。
首先,从成长优势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实施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政策优势——启动力),同时东部沿海地区处在亚太经济的边缘(地缘优势——外在动力),和在开放的环境下承接亚太经济转移的有利地位。再加上,东部沿海地区有百年的商业文化积累(文化优势——潜在动力),以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处在改革前沿,计划经济控制力度大大减弱,从而为市场经济新制度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制度优势——内在动力)。制度的不断创新是20多年来我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源泉。相比而言,这5大优势正是西部所缺少的。
其次,从发展优势看,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东部率先进行,其市场化程度较高,资源配置效率高,发展也就较快。现在东部已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拉动经济更快增长的时期,产业结构迅猛升级,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增长的附加价值高;而西部的经济增长还处在依靠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远远没有发展起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很弱,一旦国家投资减少,速度还有可能下降。
二、西部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重要突破点
如何打破西部地区贫困的恶性循环?突破点在哪里?笔者认为:打破西部贫困恶性循环的重要突破点在优先发展、超常规发展教育。
1.超常规发展教育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思路的必然选择。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重视资本投入,将贫困的恶性循环归结为资本不足,从我国来看,资本形成不足的确是西部地区落后的直接原因。但对于庞大的恶性循环怪圈来说,国家有限的物力支持是很难改变恶性循环的整体趋势的。更何况,西部要大开发,东北要振兴,中部要崛起,东部要现代化,中央能有多大的财力长期支持西部?因此,资本投入不是打破西部地区贫困恶性循环的现实选择。第二类是将贫困归结为:人口增长、能力低下与贫困文化。而这些都是与文化教育紧密相连的。打破“低水平均衡陷阱”、“贫困与环境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的关键点是解决贫困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人口增长怪圈问题,而人口增长的问题在贫困落后地区很大程度上是个观念的问题,是需要通过教育进行更新的。打破“能力低下”、“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教育与科技。优先发展,超常规发展教育是打破“越穷越愚,越愚越穷”恶性循环的另一重要选择,但却是现实的突破点。
2.人力资本的培养是西部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西部教育发展的目标是人,打破恶性循环突破点也在人,那么人怎样才能成为冲破怪圈的有效力量呢?这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先进的思想意识,具有积极进取、竞争与合作的精神以及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观念;二是实际的工作技能,包括懂得现代生产工具、工艺的使用和管理。这两者合二为一,即为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创造与培养则是教育发展的结果。人力资本的培养一是可以突破恶性循环怪圈的内生性,改变怪圈的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从内部动摇怪圈存在的基础。它可以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增强科学意识、人口意识、环保意识;可以提高生产劳动能力和收入水平,为孩子接受教育提供基本物质条件;可以提高农民的参政能力和改善社会环境的能力,减少对环境索取的压力。二是可以突破恶性循环怪圈的封闭性。首先,农民思想与生产能力的进步促进社会分工、专业化生产与市场的形成,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经济。其次,伴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更多的农民成为剩余劳动力,教育及技能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基本条件,使更多的农民放下锄头,离开农村,走向城市,从而减少了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反过来,走出来的农民又会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出圈子,同时也会从城市带回新思想、新观念、资金和技术,从而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这样对恶性循环怪圈的封闭性给予有力的冲击。
3.采取切实措施,加快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一是中央要继续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尤其是支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二是继续把“两基”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普九”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力度,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三是各民族地区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面向市场、面向农村牧区开设旅游专业、原材料加工专业等地方特色专业,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科技骨干、致富能手和高素质的新型农(牧)民,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四是要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以满足本地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五是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实行免费教育。既可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又可大大降低农村儿童失学率和辍学率。六是要超常规发展西部农村远程教育,用信息化推动西部农村教育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
责任编辑于朝霞
[关键词] 贫困恶性循环; 西部教育; 超常规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24-0014-0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概念。没有西部人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西部地区却始终处在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研究如何打破西部地区贫困的恶性循环意义重大。
一、必须正视西部日益加剧的贫困恶性循环
进入21世纪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显得更为突出,不仅量的差距拉大,而且已经形成了差距拉大的增长机制,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加剧了西部地区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必须正视西部日益加剧的贫困恶性循环,增强打破西部贫困恶性循环的紧迫感。
1.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地区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地区发展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我国政府为缩小东西部差距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实施了西部大开发。5年来,西部地区陆续新开工6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人民币,对带动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巨大的投入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但仍未改变差距拉大的趋势。根据目前东西部总的发展态势,东西部发展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
2.东西部差距拉大增长机制的形成进一步加剧了西部地区贫困的恶性循环。东部地区在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提前升级,增长级形成,出现经济发展的收敛效应。资源和生产要素出现了两大集中的趋势,一是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中,二是西部地区的生产要素向东部流动。也就是说,尽管有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有力支持,但其政策力度还不足以改变中西部地区的资金继续向东部发达省市流动的趋势,更不用说吸引东部资本到西部投资。据估算,对东部地区每投资1元,可增加国民收入0.33元,而对西部地区,投资1元钱仅能获得0.l33元国民收入。
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明确地指出: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当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不断为自己累积有利因素的同时,也形成了对欠发达地区的遏制,使得欠发达地区不利于发展的因素越累积越多,差距的增长机制由此形成,并进一步加剧欠发达地区的恶性循环环境。
目前,西部地区仍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经济升级滞后、全社会竞争档次升级——淘汰企业增加——财政收入减少——环境改善乏力——地区竞争力减弱——形成要素扩散——经济景气下降——税源不足。在西部同时还存在着另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了外部不经济:生态环境脆弱——农民收入减少——城市工业化缓慢——无法解决就业——大量农民滞留农村——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导致外部不经济(全社会负担)。
3.东西部差距增长机制形成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成长优势与积累优势的差别上。
首先,从成长优势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实施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政策优势——启动力),同时东部沿海地区处在亚太经济的边缘(地缘优势——外在动力),和在开放的环境下承接亚太经济转移的有利地位。再加上,东部沿海地区有百年的商业文化积累(文化优势——潜在动力),以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处在改革前沿,计划经济控制力度大大减弱,从而为市场经济新制度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制度优势——内在动力)。制度的不断创新是20多年来我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源泉。相比而言,这5大优势正是西部所缺少的。
其次,从发展优势看,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东部率先进行,其市场化程度较高,资源配置效率高,发展也就较快。现在东部已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拉动经济更快增长的时期,产业结构迅猛升级,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增长的附加价值高;而西部的经济增长还处在依靠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远远没有发展起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很弱,一旦国家投资减少,速度还有可能下降。
二、西部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重要突破点
如何打破西部地区贫困的恶性循环?突破点在哪里?笔者认为:打破西部贫困恶性循环的重要突破点在优先发展、超常规发展教育。
1.超常规发展教育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思路的必然选择。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重视资本投入,将贫困的恶性循环归结为资本不足,从我国来看,资本形成不足的确是西部地区落后的直接原因。但对于庞大的恶性循环怪圈来说,国家有限的物力支持是很难改变恶性循环的整体趋势的。更何况,西部要大开发,东北要振兴,中部要崛起,东部要现代化,中央能有多大的财力长期支持西部?因此,资本投入不是打破西部地区贫困恶性循环的现实选择。第二类是将贫困归结为:人口增长、能力低下与贫困文化。而这些都是与文化教育紧密相连的。打破“低水平均衡陷阱”、“贫困与环境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的关键点是解决贫困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人口增长怪圈问题,而人口增长的问题在贫困落后地区很大程度上是个观念的问题,是需要通过教育进行更新的。打破“能力低下”、“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教育与科技。优先发展,超常规发展教育是打破“越穷越愚,越愚越穷”恶性循环的另一重要选择,但却是现实的突破点。
2.人力资本的培养是西部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西部教育发展的目标是人,打破恶性循环突破点也在人,那么人怎样才能成为冲破怪圈的有效力量呢?这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先进的思想意识,具有积极进取、竞争与合作的精神以及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观念;二是实际的工作技能,包括懂得现代生产工具、工艺的使用和管理。这两者合二为一,即为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创造与培养则是教育发展的结果。人力资本的培养一是可以突破恶性循环怪圈的内生性,改变怪圈的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从内部动摇怪圈存在的基础。它可以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增强科学意识、人口意识、环保意识;可以提高生产劳动能力和收入水平,为孩子接受教育提供基本物质条件;可以提高农民的参政能力和改善社会环境的能力,减少对环境索取的压力。二是可以突破恶性循环怪圈的封闭性。首先,农民思想与生产能力的进步促进社会分工、专业化生产与市场的形成,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经济。其次,伴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更多的农民成为剩余劳动力,教育及技能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基本条件,使更多的农民放下锄头,离开农村,走向城市,从而减少了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反过来,走出来的农民又会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出圈子,同时也会从城市带回新思想、新观念、资金和技术,从而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这样对恶性循环怪圈的封闭性给予有力的冲击。
3.采取切实措施,加快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一是中央要继续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尤其是支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二是继续把“两基”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普九”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力度,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三是各民族地区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面向市场、面向农村牧区开设旅游专业、原材料加工专业等地方特色专业,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科技骨干、致富能手和高素质的新型农(牧)民,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四是要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以满足本地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五是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实行免费教育。既可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又可大大降低农村儿童失学率和辍学率。六是要超常规发展西部农村远程教育,用信息化推动西部农村教育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
责任编辑于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