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蒂尔德新论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_l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对玛蒂尔德的接受史上,有一种解读占据主导地位: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青春丧失的悲剧形象。这种解读看似有理,实则不能服人。实际上,玛蒂尔德是一个由于对人生定位不准遭受重大挫折,但是通过调整状态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最终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喜剧女性形象。
  【关键词】玛蒂尔德 悲剧形象 喜剧形象
  
  《项链》的女主人公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接近她,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玛蒂尔德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在对玛蒂尔德的接受史上,有一种解读占据主导地位: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青春丧失的悲剧形象。
  这种解读看似有理,实则不能服人。
  先来说说虚荣心的问题。小说一开始交代玛蒂尔德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又嫁给一个小职员当太太。她不同于别的跟她地位一样的妇人,总是梦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所以经常痛苦、伤心。一般人认为,这些借项链之前的静态叙述,集中提示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而这也正是她日后“借、失、赔”项链以及遭遇不幸的原因。但我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妥当。
  人活在世上,必然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其中以生理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等)为基础。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解决后,人就拥有了非常强烈的社交需要,以及希望得到尊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作为小职员太太的玛蒂尔德,家里有微薄但较稳定的经济收入,有女仆,她可以与跟她地位相同的其他妇女一样,满足于生理需要的基本解决。但是,由于需求的向上性,“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俱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显然,她感到生活中缺少什么。所以,她的梦想产生了。玛蒂尔德的一连串梦想,也只是满足较高层次的物质需要,如幽静宽敞的客厅、精美的食物等,也只是一种精神的社会性需要。“她一向向往着得人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追求”。她追求的是社交的成功、尊重的满足。应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追求,不能简单地给玛蒂尔德贴上虚荣心的标签,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鲁迅不是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吗?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可贵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如果说有要求就是虚荣的话,那么我们人人都是虚荣的,不能单独给玛蒂尔德戴上这个帽子。
  再来谈谈资产阶级的问题。陈惇在《〈项链〉的思想和艺术》一文中认为,玛蒂尔德的不幸遭遇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必然性。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成风,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恶劣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影响了玛蒂尔德。
  这个观点很明显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一起来看本文第三段:“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为什么同样在这个资本主义社会里,同样的社会地位,为什么别的妇女没有被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呢?难道别的妇女对不良风气天生具有免疫力?再者,难道在封建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就没有这种现象?答案是否定的。在任何社会都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因此,笔者认为,把玛蒂尔德悲惨遭遇的账记在资本主义身上,把鞭子打在资产阶级的身上,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所以是错误的。这也是很多论者把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当作假想敌的必然结果。
  还有很多种对玛蒂尔德人物形象的解读方法,但是基本上都围绕着虚荣心和受到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来展开,所以都不能自圆其说,这里就不一一展开批驳了。
  笔者认为,要想正确解读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还得另辟蹊径,寻找新的思想武器。本文拟从人类学角度来重新解读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
  我们知道,人生有三个问题最重要,任何人都必须解决: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
  我是谁,就是说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性格,优势和劣势,进行自我定位。如果一个人长得像武大郎,偏要去跳芭蕾舞,那么这个人就很难取得成功。
  我在哪里,就是说要搞清楚身边的环境,要搞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搞清自己的起点是什么。建立封建王朝成功的人很多,有秦始皇,有成吉思汗,有朱元璋。可是,有一个人尽管很强势,手握重兵,能力不在秦始皇等人之下,也想建立封建王朝,但是他却失败了。这个人就是袁世凯。袁世凯为什么失败呢?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当他想搞专制独裁的时候,大家群起而攻之,他也只好在绝望中死去。再假如一个同学处在年级九百三十名左右,这个起点决定了这个同学的前进目标在九百名左右。
  我要到哪里去,就是说在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搞清自己的起点之后,给自己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目标。如果一个人三十五岁了,连个科级干部都没有当上,却非要立下当国务院总理的志向,不是不可能,但是几率相当低。如果不调整,恐怕会得神经病。
  所以,如果这三个问题搞清楚了,就容易取得成功,否则,就会遭遇挫折。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玛蒂尔德对着三个问题考虑清楚没有。
  通过阅读原文,我们知道,她的实际情况是寒酸而贫穷的,因为她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的真正起点是平凡而低微的,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的合理目标应该是满足温饱和达到小康水平,因为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都没有。她的住宅是寒伧的,墙壁是黯淡的,家俱是破旧的,衣料是粗陋的。
  但是,她把美丽、风韵、娇媚当成出身,把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当成资本,在她的感觉里,她认为自己优雅而富有,她认为她的起点跟其他出身好的女人一样特殊而高贵,她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在过高雅而豪华的生活。
  显而易见,她的感觉跟她的现实发生了巨大的落差,她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更没有合适的目标。她的人生定位很不准确,理想和现实产生了严重的错位。
  人一旦定位不准确,就会遭受重大挫折,这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一定会通过一些偶然性、关键性事件表现出来。丢项链就是这样一个偶然性、关键性、符号性事件。
  说到这里,人有会说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掉了以后立即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就不会背上沉重的债务了,就不会有悲剧性的命运了。我要说,即使这样,玛蒂尔德也会遭遇严重挫折。我们来细细研读本文舞会这一节:夜会的日子到了,路瓦栽妇人得到成功。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她满脸笑容、兴高采烈。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推断,因为丈夫的地位很低,而她又非常漂亮,这次舞会表现又如此出色,外界的引诱又如此之多,她的婚姻不是解体就是名存实亡。由此可见,玛蒂尔德不管项链丢失与否,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丢项链这个关键事件,给了幻想中的玛蒂尔德极大的教训。这正如课文中的一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
  在教训面前,玛蒂尔德对自己的定位进行了调整。
  她清醒地知道,舞会上的风采随着项链的丢失已经随风而逝了,舞会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自己的地位跟舞会以前一样,还是那样非常低微,而且由于项链的丢失,她的储蓄和消费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她的理财能力和受苦意志受到严峻考验。在这个基础上,她认清了她的合理起点:经济基础薄弱,一穷二白,而且外债累累。她懂得他要干什么了,那就是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还债成了她生活的最高目标。
  经过这么一调整,她从云里雾里回到现实中来,她的日子不再是虚幻的,她的内心不再是抱怨的,她的精神状态不再是伤心、悔恨、失望、困苦,而是充满了英雄气概。还债固然降低了她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却换来了她精神生活的充实。丢失项链的挫折成了改变她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也是她真正面对生活的清醒剂。丢失项链,使她回到了自己的本真状态: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妇女;在项链的债务偿还后,她还找回了自信:她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佛来思节夫人,因为她已经把债务还清了。
  丢项链这个关键事件,在给错位的玛蒂尔德教训的同时,又给玛蒂尔德提供了复位的契机,帮助玛蒂尔德走向成熟、走向务实、走向美好。这就如课文中的另一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也可以成全你。
  从正反两方面的结果比较可知,玛蒂尔德的挫折是由于人生定位不准造成的 。当人生定位准确之后,她就又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
  笔者上面讲到,玛蒂尔德的挫折在于人生定位不准,与人品无关。她的人品怎么样呢?笔者认为,她至少有以下几种美德:
  一是“诚实守信”。她借项链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背上沉重的债务,也没有申请破产。资本主义契约文明在她身上得到集中体现。
  二是“勤劳坚强”。玛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三是“纯洁高尚”。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没有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而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勤俭节约来偿还债务,保持灵魂的高贵和纯洁。
  四是“热爱生活”。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没有自甘堕落,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在恢复和改善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由于对人生定位不准遭受重大挫折,但是通过调整状态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最终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喜剧女性形象。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的理想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即培养有知识、重理性、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现代人。语文教学怎样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呢?重中之重是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以知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关系、教学模式与教育理想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以知为本 以人为本 教学模式 教育理想 主导 主体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
【摘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根本的途径是文本解读,只有带领学生真正走向文本,达成主体(师生)——客体(作品)——作者之间的对话和情绪交流,才能把语文教活、学活,才能建立起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念。  【關键词】课堂教学 文本解读 结构转型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载体,是中学生获得文学作品鉴赏体验的主渠道。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
2011年,府谷县人力资源和劳动局围绕服务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认真履行部门职能,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劳动监察和劳动执法工作,为顺利完成预定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期间各项
【摘要】屈原的悲剧,是一个忠贞不二的殉国者的悲剧,是一个上下求索、矢志坚守文化心灵者的悲剧,是中国文化的悲剧。屈原以后,中国文人的人格形态得以构建,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形态得以定型。  【关键词】屈原悲剧中国文化    屈原堪称“中华悲剧第一人”。屈原的悲剧,是一个忠贞不二的殉国者的悲剧,是一个上下求索、矢志坚守文化心灵者的悲剧,是中国文化的悲剧。  美好与崇高被毁灭的时候,悲剧便产生了。  时局是
事项凭证生成记账凭证,是事项法适应现行会计制度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使得事项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得以实现。本文在简述事项法理论的基础上,以事项凭证为载体分析了事项凭证如何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机制。  一、 事项法及其账务流程  事项法理论是由美国会计学教授乔治·索特在1966年提出的。他认为:“财务会计人员的主要任务只是提供有关事项的信息,不做定性的加工,加工处理由使用者自己选择适用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西部开发的永恒主题,在陕西更是这样。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更为重要。  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我省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点源污染防治转向全防全控,实现阶段性大跨越的十年,成效最为明显的十年。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了城市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环保能力建设五大环境工程,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
新课改提倡"理性实践"的工作方法,落实在每一节课后要在自己的教案上附加"课后反思",点评自己的课堂实录。把目光投向自己天天踏进的课堂,思考教学,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这样的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运用到了联想,联想作为一种思维、分析、综合、表情、达意的方法,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联想”。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写作 联想    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贯穿着联想。在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联想,就有助于阅读和写作。这里笔者试图结合几篇典型文章探究联想的这种作用,以便在教学中引起重视。  鲁迅的小说《祝福
【摘 要】随着校园网络的完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语文学科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语文课上的情感教学具有其特有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结合语文情感教学的特点来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情感互动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情感教学 整合 情感互动    许多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与学的目标时却有一种事与愿违的感觉,特别是高中新课标中的诸多情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