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物犯罪的打防现状与体系完善

来源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fasof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也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载体.打击与防范文物犯罪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对于文物抢救、利用和管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文物工作全过程、全领域都应予以重视的工作内容.当前我国文物安全形势复杂,重特大文物案件时有发生,并日益呈现作案主体职业化、作案手段智能化、犯罪链条产业化等犯罪趋势.基于对我国文物犯罪打防工作现状的分析,构建相对完善的制度机制,创新打防工作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文物犯罪的治理水平.
其他文献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网信事业作为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应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在新发展理念框架之中,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与网络强国战略之间的内在逻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掌握协调发展要诀,明确绿色发展目标,围绕开放发展要求,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有助于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关于村委会履职过程中的信息公开主体资格,实践中的普遍做法是只肯定村委会具备村务信息公开主体资格而否定其政府信息公开主体资格,但也有少数案例对后者予以支持.通过解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发现,依据法律法规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村委会符合要求,由此制作或获取的信息具备政府信息要素,且村委会实际成为行政机关获取政府信息的潜在提供者.村委会担负组织村民自我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职能性质决定行为性质,后者是判定信息属性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有必要承认村委会在特定情况下属于政府信息公开主体,继而为不同性
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是最需要关怀和保护的特殊群体之一,为他们营造安全无虞、生活无忧、健康发展的成长环境已成为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要始终把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摆在乡村振兴和民生保障的突出位置,从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入手,补齐关爱保护的短板,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家庭尽责、学校配合、社会参与的格局,以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域外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主流模式主要有分散立法与综合保护两种.在我国,尽管《民法典》中预留了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的立法接口,但实践中仍存在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程序缺失、行政机关监管力度较为薄弱、被侵权人主张民事诉讼难获救济和主张行政救济途径受阻等问题.未来,个人信息的行政保护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循序渐进.在立法层面,完善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体系,建立个人信息收集者与处理者的行政许可制度;在司法层面,确立个人信息保护组织在诉讼中的原告资格;在执法层面,健全个人信息行政监管机制.
治理模式是在既定社会背景下的选择,是特定社会样态的呈现,而社会样态是在个体间的社会交往中实现的,人类的社会交往通过“主体—中介—主体”构建共同语境.因此,有必要通过交往介质语境这一崭视角,分析研究治理模式的变革.农业社会通过默认性中介搭建控制汲取性治理模式,工业社会通过规制性中介形成规制性治理模式,而风险社会的来临需要具有“他在性”的促进性中介,以协同形成网络治理模式.
在我国刑事活动中,刑事政策一直发挥着重要功用.回顾其发展历程,科学地定位、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必然选择.德国几代刑法学家在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理论探索中颇有建树,罪刑对称、李斯特鸿沟、罗克辛贯通等对我们认识、建构二者关系具有借鉴意义.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的构建应着眼于整体性功能的实现,以辩证统一为前提,建立协调、融通的关系.
性别选择堕胎人为干预胎儿的自然出生会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为此,应将胎儿性别鉴定行为与性别选择堕胎行为分离,解除胎儿性别鉴定的禁制,建立胎儿性别信息备案制度;将性别选择堕胎犯罪化处理,《刑法》罪名中增设“非法性别选择人工终止妊娠罪”,处罚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违背法律法规为他人实施性别选择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
三明医改经过十年实践,老百姓的健康获得感明显增强,看病负担明显减轻;医院的收入增速明显放缓,结构更加合理,医疗服务收入不断提升;在岗职工收入大幅增加,职业风险下降;医保基金扭亏为盈,医院财务状况保持平稳,成为全国医改的示范.目前,三明医改进入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需要进一步总结三明医改经验,研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推动三明医改,做好全国医改样板,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预防调处化解矛盾卓有成效的治理方式,不仅与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在治理目标、主体、基础、资源等方面存在内在联系,也对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法治化有着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加强制度供给能力建设,提升智能化法治平台建设水平,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细化治理,可以有效实现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借鉴的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的法治化转型,进而促进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治久安.
《刑法修正案(十一)》将外来入侵物种的引进、释放和丢弃行为类型化、抽象化为具体的犯罪类型.然而,外来入侵物种的行政法规制面向与刑事立法规制面向却存在潜在的冲突,这一冲突制约着罪刑适用的科学性,不利于贯彻法制统一原则.基于此,《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条所涉及的法益、罪状、罪量、罪过以及抗辩应予以科学的解释和分析.作为新增罪名,应以生态法益为其保护核心;对于引进、释放或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的解释应与《生物安全法》的相关条款保持融洽;罪量要素方面应考虑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害程度,罪过宜限缩解释为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