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析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9881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从生活化的角度开展教学,做好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与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简要阐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实际生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思想品德课肩负着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责任,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品德实践教育,真正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思想品德课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联系生活。其次,思想品德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要重视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运用思想品德的理念与知识,解决好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的例子,将抽象的思想品德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1.做好生活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偶像与自我》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上谈一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偶像,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恰当的时机进行课程导入,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还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思想品德知识。
  2.建立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内容回归现实生活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现实生活的能力。其次,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并不是要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思想品德知识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此来保证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例子,以此来實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与生活化,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明确思想品德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如在教学《规则与秩序》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述一些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后果,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实现生活化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哲学知识。
  3.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
  首先,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感悟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反思。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常识,从而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其次,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为以后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承担的责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并做好反思工作。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实现有效的学习,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4.借助社会资源实现生活化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电视或是借助网络等来了解社会,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这也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能够主动地将思想品德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时间让学生介绍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热点新闻,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提高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加强了思想品德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丽.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讨[J].新课程·中旬,2015(11):378-379.
  [2]奚晓霞.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0(40):180-181.
  [3]徐晓红.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3):129-13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