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51-01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结合点,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教学实践证明,能否激起学生学习认知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往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究竟该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人经过探索实践,得出了以下一些粗浅的经验。
一是营造宽松氛围。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所谓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就是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甚至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起学生灵感的场所。有了宽松的创造空间,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激发出来。
二是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稳固的联系,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在数学课堂上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会使学生对自己能否学好数学感到怀疑,并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学习信心。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唯恐避之不及,又有何兴趣而言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与要求,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三要利用数学美感染学生。
数学从表面上看好像比较枯燥,但实际上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
比如数学中含着对称、简洁、奇异和和谐等美学因素,我们可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等手段,使学生感受数学美,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
四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创设有意义的、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尝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始终处于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这就要求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尽量用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代替枯燥的例题。
1 处理好四个关系,增强数学课堂活动有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设计、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逐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言传口授的教学方式,改善了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处境。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有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致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与困惑,从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做法。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我认为开展数学活动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以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1 活动与发展。
〔案例〕一些教师在教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有趣的图形》的“动手做(四)”时,非常重视组织学生借助七巧板进行拼图,开展多种多样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拼基本图形、模仿拼图、自由想象拼图、根据故事拼图、创意拼图、小组合作拼图,各个活动的形式是学生借助七巧板拼图,教师再组织学生对所拼的图形进行展示交流。交流展示时,教师问:你还有不一样的拼法吗?评一评,哪一种拼得最好?
〔分析〕教师旨在借助七巧板这一载体,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仔细观察这些活动,大多是动手活动,外在的活动多,内在的交流少,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图形的描述性交流,忽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上、下、前、后、左、右)对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描述和表达。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是在操作活动、交流活动、想象活动、创作活动等多样化的活动过程中逐步建立的。因此,数学活动应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与想象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如展示交流时可以创设一个记者采访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记者采访,向记者介绍用七巧板拼出的图案。由于是回答记者采访,所以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的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及形状、大小等特征进行描述。在数学交流与想象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形状的掌握,发展学生的几何语言,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和活动体验。
目前,数学课堂活动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活动形式化,表面热闹,思考含量小,缺少目标意识、缺乏整体意识、缺乏主体意识等。二是活动绝对化,把“数学活动为主线”理解为“数学活动绝对化”,排斥接受学习。
〔对策〕要正确处理活动与发展的关系,必须回归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个理念,促进学生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目标,数学教学应该以活动为裁体,以发展为核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实现自身的主动发展,以活动促发展是组织数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因此,设计与组织数学活动时,必须思考以下问题:(1)活动是否有意义?(2)活动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3)活动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体验与发展?(4)活动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5)活动能否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2 探索与点拔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新世纪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倒沙实验,“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各自经过一阵忙乱探索,很快发现了圆锥的体积公式。简易的倒沙实验,无序的探索过程,很快发现的体积公式,听课后让人产生许多思索,难道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探索吗?
〔分析〕笔者认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要把握两个度。一是探索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如上例中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应让学生探索,把圆锥形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探索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这样广泛而有深度的探索内容,不仅能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更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促进个体的发展。二是探索的过程要有教师适度的点拨。学生在探索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时,有成功、有困惑,甚至有失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者的角色,进行适度的引导,使学生走出误区,解除困惑,明确错因,探明真知。如上例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探索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把圆锥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不完美?为什么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样,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逐步在探索中经历由不明白到明白的过程,必然会生成有效的、富有个性的探索结果。
〔对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组织、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力求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体验数学的生成过程,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体,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结合点,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教学实践证明,能否激起学生学习认知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往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究竟该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人经过探索实践,得出了以下一些粗浅的经验。
一是营造宽松氛围。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所谓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就是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甚至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起学生灵感的场所。有了宽松的创造空间,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激发出来。
二是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稳固的联系,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在数学课堂上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会使学生对自己能否学好数学感到怀疑,并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学习信心。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唯恐避之不及,又有何兴趣而言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与要求,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三要利用数学美感染学生。
数学从表面上看好像比较枯燥,但实际上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
比如数学中含着对称、简洁、奇异和和谐等美学因素,我们可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等手段,使学生感受数学美,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
四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创设有意义的、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尝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始终处于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这就要求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尽量用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代替枯燥的例题。
1 处理好四个关系,增强数学课堂活动有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设计、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逐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言传口授的教学方式,改善了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处境。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有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致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与困惑,从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做法。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我认为开展数学活动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以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1 活动与发展。
〔案例〕一些教师在教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有趣的图形》的“动手做(四)”时,非常重视组织学生借助七巧板进行拼图,开展多种多样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拼基本图形、模仿拼图、自由想象拼图、根据故事拼图、创意拼图、小组合作拼图,各个活动的形式是学生借助七巧板拼图,教师再组织学生对所拼的图形进行展示交流。交流展示时,教师问:你还有不一样的拼法吗?评一评,哪一种拼得最好?
〔分析〕教师旨在借助七巧板这一载体,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仔细观察这些活动,大多是动手活动,外在的活动多,内在的交流少,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图形的描述性交流,忽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上、下、前、后、左、右)对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描述和表达。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是在操作活动、交流活动、想象活动、创作活动等多样化的活动过程中逐步建立的。因此,数学活动应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与想象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如展示交流时可以创设一个记者采访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记者采访,向记者介绍用七巧板拼出的图案。由于是回答记者采访,所以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的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及形状、大小等特征进行描述。在数学交流与想象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形状的掌握,发展学生的几何语言,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和活动体验。
目前,数学课堂活动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活动形式化,表面热闹,思考含量小,缺少目标意识、缺乏整体意识、缺乏主体意识等。二是活动绝对化,把“数学活动为主线”理解为“数学活动绝对化”,排斥接受学习。
〔对策〕要正确处理活动与发展的关系,必须回归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个理念,促进学生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目标,数学教学应该以活动为裁体,以发展为核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实现自身的主动发展,以活动促发展是组织数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因此,设计与组织数学活动时,必须思考以下问题:(1)活动是否有意义?(2)活动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3)活动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体验与发展?(4)活动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5)活动能否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2 探索与点拔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新世纪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倒沙实验,“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各自经过一阵忙乱探索,很快发现了圆锥的体积公式。简易的倒沙实验,无序的探索过程,很快发现的体积公式,听课后让人产生许多思索,难道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探索吗?
〔分析〕笔者认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要把握两个度。一是探索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如上例中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应让学生探索,把圆锥形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探索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这样广泛而有深度的探索内容,不仅能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更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促进个体的发展。二是探索的过程要有教师适度的点拨。学生在探索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时,有成功、有困惑,甚至有失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者的角色,进行适度的引导,使学生走出误区,解除困惑,明确错因,探明真知。如上例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探索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把圆锥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不完美?为什么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样,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逐步在探索中经历由不明白到明白的过程,必然会生成有效的、富有个性的探索结果。
〔对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组织、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力求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体验数学的生成过程,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体,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