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lia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51-01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结合点,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教学实践证明,能否激起学生学习认知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往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究竟该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人经过探索实践,得出了以下一些粗浅的经验。
  一是营造宽松氛围。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所谓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就是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甚至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起学生灵感的场所。有了宽松的创造空间,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激发出来。
  二是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稳固的联系,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在数学课堂上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会使学生对自己能否学好数学感到怀疑,并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学习信心。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唯恐避之不及,又有何兴趣而言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与要求,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三要利用数学美感染学生。
  数学从表面上看好像比较枯燥,但实际上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
  比如数学中含着对称、简洁、奇异和和谐等美学因素,我们可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等手段,使学生感受数学美,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
  四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创设有意义的、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尝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始终处于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这就要求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尽量用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代替枯燥的例题。
  1 处理好四个关系,增强数学课堂活动有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设计、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逐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言传口授的教学方式,改善了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处境。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有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致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与困惑,从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做法。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我认为开展数学活动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以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1 活动与发展。
  〔案例〕一些教师在教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有趣的图形》的“动手做(四)”时,非常重视组织学生借助七巧板进行拼图,开展多种多样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拼基本图形、模仿拼图、自由想象拼图、根据故事拼图、创意拼图、小组合作拼图,各个活动的形式是学生借助七巧板拼图,教师再组织学生对所拼的图形进行展示交流。交流展示时,教师问:你还有不一样的拼法吗?评一评,哪一种拼得最好?
  〔分析〕教师旨在借助七巧板这一载体,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仔细观察这些活动,大多是动手活动,外在的活动多,内在的交流少,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图形的描述性交流,忽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上、下、前、后、左、右)对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描述和表达。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是在操作活动、交流活动、想象活动、创作活动等多样化的活动过程中逐步建立的。因此,数学活动应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与想象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如展示交流时可以创设一个记者采访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记者采访,向记者介绍用七巧板拼出的图案。由于是回答记者采访,所以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的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及形状、大小等特征进行描述。在数学交流与想象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形状的掌握,发展学生的几何语言,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和活动体验。
  目前,数学课堂活动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活动形式化,表面热闹,思考含量小,缺少目标意识、缺乏整体意识、缺乏主体意识等。二是活动绝对化,把“数学活动为主线”理解为“数学活动绝对化”,排斥接受学习。
  〔对策〕要正确处理活动与发展的关系,必须回归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个理念,促进学生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目标,数学教学应该以活动为裁体,以发展为核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实现自身的主动发展,以活动促发展是组织数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因此,设计与组织数学活动时,必须思考以下问题:(1)活动是否有意义?(2)活动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3)活动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体验与发展?(4)活动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5)活动能否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2 探索与点拔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新世纪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倒沙实验,“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各自经过一阵忙乱探索,很快发现了圆锥的体积公式。简易的倒沙实验,无序的探索过程,很快发现的体积公式,听课后让人产生许多思索,难道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探索吗?
  〔分析〕笔者认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要把握两个度。一是探索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如上例中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应让学生探索,把圆锥形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探索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这样广泛而有深度的探索内容,不仅能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更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促进个体的发展。二是探索的过程要有教师适度的点拨。学生在探索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时,有成功、有困惑,甚至有失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者的角色,进行适度的引导,使学生走出误区,解除困惑,明确错因,探明真知。如上例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探索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把圆锥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不完美?为什么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样,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逐步在探索中经历由不明白到明白的过程,必然会生成有效的、富有个性的探索结果。
  〔对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组织、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力求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体验数学的生成过程,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体,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47-01    教师的有些语言让学生如沐春风,滋润着他们幼小的心田。凡是来自于老师的,哪怕只是一句赞美的话,一个赞许的微笑,一番善意的批评,学生察觉后,都会激起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教师要让批语走进学生的数学作业本,让教师的评价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
目的 分析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硬化剂三明治法注射对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我院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8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 探究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MINI)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踝关节骨折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48-02  阅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构建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传承着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水乳交融的一种富有诗意的生命活动,成长、创造、激情、对话、开放、活力、民主、个性、多元,一切一切的美,一切一切诗意的理念,都应该贯注在这一美好生命活动过程的始终。让我们师生一起栖居在这美丽而诗
【摘要】文章根据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小学语文教学实例,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老师研究国学的必要性、方向、目标、内容、措施等,既有理论方法,又侧重实践技巧,尤其是国学教育的实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谨以此文给我们语文新课程教育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关键词】国学;哲学;国学启蒙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49-01  要想上好课,必须备好课,这是不争的事实。除了钻研好教材,查阅资料外,还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才能使课上得有个性,有生成,得心应手。  1 一问、课文我是否读熟了?  教师范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师范读课文往往得不到充分的重视,有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