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留言】 1990年代以后,中国的纯文学期刊渐入低潮。在这种情势下,曾经在全国赫赫有名的辽宁《鸭绿江》杂志与时俱进,为重振雄风,实行主编竞聘……
各位与会领导、编辑同仁:
竞聘《鸭绿江》主编,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多方考虑,方能做出决断。这不是满足自尊心的比拼,而恰如火线疆场上的竞争,必须呈现切实可行的办法、步骤,实践中又有操作成功的可能性,才有机会赢得竞聘。
已故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汉字激光照排的发明者王选先生说过,自己非常赞同季羡林教授的观点,衡量谁是好人,只看谁能拿出百分之四十的时间考虑别人。王选先生又说,还是再人性化些吧,如果一个人能拿出百分之三十的时间考虑他人,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好人。而我今天要说,当好《鸭绿江》主编,务必拿出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甚至是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去考虑“别人”。这个“别人”,不是别人,就是展示辽宁作家协会工作业绩的靓丽窗口,就是检验辽宁文学事业蓬勃发展的一面旗帜,就是几代人前仆后继生生不息为其兴旺发达奋斗了60年的文学精神领地——《鸭绿江》文学杂志。
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快餐文化的普遍认同,使得文学越来越被边缘化,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小,纯文学期刊的困窘局面愈发严重。文学兴亡,我等有责;《鸭绿江》招聘,理应挺身而出。这便是我竞聘《鸭绿江》主编的第一个支点:责任。
第二个支点:热爱。从辽西县城的文化馆,到大学中文系的“新绿文学社”;从《小学生报》的“蒲公英”文艺副刊,到省作协儿童文学创作研究室及《文学少年》杂志;从《鸭绿江》的编辑室主任、副主编,到鸭绿江文学函授创作中心教务长、《文学大观》主编,略过其他部门,我在《鸭绿江》的工作已接近20年。人生的辉煌时段也就40年吧,我的二分之一在《鸭绿江》度过。我的理想已高高跃起,成为空中的根;我的眷恋已深植沃土,成为地下的枝。要改变已经进入生命层面的东西,很难。
第三个支点:报答。我一不身居要职,二不腰缠万贯,谈报答似乎过于高调。然而,就我目前的编辑组稿、策划统筹、艺术把握的总体水平来讲,就我目前的心理状态、工作精神、活动能量的范围质地来讲,谈不上炉火纯青,但即使拥有这些,还应归属《鸭绿江》的栽培锻炼。散文、理论栏目的编辑主持,函授创作中心、《文学青年》、《文学大观》的领导主持等等。聆听老主席的讲话,每一次都有思想与业务的双重收获;与老主编酒后真言般的攀谈,知道自己该如何用真心对待业余作者;有关领导对我工作中显露出的急躁情绪,总是给予耐心提示和宽容。这些细节,无须放大,就已积淀成为往事,化作温暖现实的热流。我常在内心督促自己:你应该为《鸭绿江》做点什么,你还能为《鸭绿江》做点什么?
一、继续办好《鸭绿江》杂志,树立《鸭绿江》的品牌意识。立足辽宁即是代表辽宁,面向全国即是影响全国,这是《鸭绿江》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办好《鸭绿江》不是一句空话,不仅要在稿件质量、编校水平上下功夫,更要在装帧设计、印刷制作上动脑筋。现在是精品经典时代,文学期刊更要以它自己的表达方式存活于市场,存活于读者的阅读中。我以为,就《鸭绿江》的目前状况来讲,最为重要的是办出特点,或许能即刻让市场、让读者消除审美疲劳,产生“陌生化需求”的接受效果。
二、《鸭绿江》的质量好坏,是深受其经济条件制约的。所以,创收环节尤为关键。利用《鸭绿江》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收,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鸭绿江》本身,即利用《鸭绿江》版面刊登广告,寻求国有、民营企业家的资助;二是《鸭绿江》的外延,利用这部分的无形文化资源创收,更需要创新精神。
三、平心而论,完成30万的年经济指标,坚持一两年问题不大,可三五年以后怎么办?必须有长效应的经济增长点,有比较稳妥的固定收入,使《鸭绿江》的生存发展能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斟酌以后,就是重新打造下半月刊,在我们手里诞生一本受读者和市场青睐的下半月刊。
保证《鸭绿江》办刊质量,我们才有勇气把这张有着60年历史的文化名片递出去,内心才会感到踏实,读者才会感到《鸭绿江》的精致和分量,我们的各项活动才能在一个良好的背景下开展。只要纳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鸭绿江人的精神状态就会焕然一新,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形成的团队精神,有时候真比几万元经济指标都重要。在此,我说明几个问题。
一、最大力度地克服自身弱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从现在做起,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大局为重,以工作为重。
二、结束同有关出版社进行的丛书策划、编辑、印刷工作,而把它们转化为《鸭绿江》的集体出版资源。
三、我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我周围有党员5名之多,他们的群体氛围和支部力量,会全天候地监督我的工作。我靠近组织的频率当然会高出许多。同时,我希望不光要看到我优势的高点,也要看到我劣势的低点,先别把我当成张思德、白求恩,当成愚公及其子孙们,正因为有差距,我会加倍努力。
四、在《鸭绿江》,我经历了5位主编的领导过程,我庆幸我有五个生长期,这是我的偏得,也是我的财富。他们多年经营《鸭绿江》的理念和经验,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毕竟在他们的心愿里前行。
五、就目前《鸭绿江》的组稿、编辑队伍来讲,毋庸讳言,在辽宁省文学期刊界,仍然是第一流的素质,我熟悉他们,就像他们熟悉我一样。由于彼此间的了解,磨合期会减少许多。
六、经济学中有一条重要的“木桶原理”,是说这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做成木桶的最长木板以及木板的平均长度,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引申一下理解,在《鸭绿江》,这个“最短的木板”就是主编,主编直接关系到《鸭绿江》的成败。我岳父是1942年参加八路军的老党员,现正处于生命晚期。每次我去医院陪护他,他总要说,小宁,不用你。别影响你工作。在岳父的人生辞典里,工作就是给公家办事。我扪心自问,更多的时间,我是在给公家办事吗?是像王选、季羡林先生所说的那样,能拿出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的时间去考虑别人吗?在亲人的肉体疼痛面前,我精神上遭受的疼痛,前所未有。
说到这儿,我的内心突然涌出些许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不是荆轲,也无法和荆轲相比。荆轲的使命,或许比我伟大,或许比我渺小。但古人和今人情感相融性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当更大的利益需要个人利益付出的时候,个人必须勇于承担。
眼下正值汛期,我们满眼满心都是期望,文学的《鸭绿江》不会枯竭,它的汹涌澎湃,它的一泻千里,它的漫漫长路,必须是作为《鸭绿江》主编的心血和生命时光的主要付出。
(编者注:演讲稿8000余字,本刊有删节。题目为编者加)W
责编/王欢
wanghuan-01@163.com
各位与会领导、编辑同仁:
竞聘《鸭绿江》主编,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多方考虑,方能做出决断。这不是满足自尊心的比拼,而恰如火线疆场上的竞争,必须呈现切实可行的办法、步骤,实践中又有操作成功的可能性,才有机会赢得竞聘。
已故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汉字激光照排的发明者王选先生说过,自己非常赞同季羡林教授的观点,衡量谁是好人,只看谁能拿出百分之四十的时间考虑别人。王选先生又说,还是再人性化些吧,如果一个人能拿出百分之三十的时间考虑他人,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好人。而我今天要说,当好《鸭绿江》主编,务必拿出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甚至是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去考虑“别人”。这个“别人”,不是别人,就是展示辽宁作家协会工作业绩的靓丽窗口,就是检验辽宁文学事业蓬勃发展的一面旗帜,就是几代人前仆后继生生不息为其兴旺发达奋斗了60年的文学精神领地——《鸭绿江》文学杂志。
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快餐文化的普遍认同,使得文学越来越被边缘化,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小,纯文学期刊的困窘局面愈发严重。文学兴亡,我等有责;《鸭绿江》招聘,理应挺身而出。这便是我竞聘《鸭绿江》主编的第一个支点:责任。
第二个支点:热爱。从辽西县城的文化馆,到大学中文系的“新绿文学社”;从《小学生报》的“蒲公英”文艺副刊,到省作协儿童文学创作研究室及《文学少年》杂志;从《鸭绿江》的编辑室主任、副主编,到鸭绿江文学函授创作中心教务长、《文学大观》主编,略过其他部门,我在《鸭绿江》的工作已接近20年。人生的辉煌时段也就40年吧,我的二分之一在《鸭绿江》度过。我的理想已高高跃起,成为空中的根;我的眷恋已深植沃土,成为地下的枝。要改变已经进入生命层面的东西,很难。
第三个支点:报答。我一不身居要职,二不腰缠万贯,谈报答似乎过于高调。然而,就我目前的编辑组稿、策划统筹、艺术把握的总体水平来讲,就我目前的心理状态、工作精神、活动能量的范围质地来讲,谈不上炉火纯青,但即使拥有这些,还应归属《鸭绿江》的栽培锻炼。散文、理论栏目的编辑主持,函授创作中心、《文学青年》、《文学大观》的领导主持等等。聆听老主席的讲话,每一次都有思想与业务的双重收获;与老主编酒后真言般的攀谈,知道自己该如何用真心对待业余作者;有关领导对我工作中显露出的急躁情绪,总是给予耐心提示和宽容。这些细节,无须放大,就已积淀成为往事,化作温暖现实的热流。我常在内心督促自己:你应该为《鸭绿江》做点什么,你还能为《鸭绿江》做点什么?
一、继续办好《鸭绿江》杂志,树立《鸭绿江》的品牌意识。立足辽宁即是代表辽宁,面向全国即是影响全国,这是《鸭绿江》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办好《鸭绿江》不是一句空话,不仅要在稿件质量、编校水平上下功夫,更要在装帧设计、印刷制作上动脑筋。现在是精品经典时代,文学期刊更要以它自己的表达方式存活于市场,存活于读者的阅读中。我以为,就《鸭绿江》的目前状况来讲,最为重要的是办出特点,或许能即刻让市场、让读者消除审美疲劳,产生“陌生化需求”的接受效果。
二、《鸭绿江》的质量好坏,是深受其经济条件制约的。所以,创收环节尤为关键。利用《鸭绿江》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收,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鸭绿江》本身,即利用《鸭绿江》版面刊登广告,寻求国有、民营企业家的资助;二是《鸭绿江》的外延,利用这部分的无形文化资源创收,更需要创新精神。
三、平心而论,完成30万的年经济指标,坚持一两年问题不大,可三五年以后怎么办?必须有长效应的经济增长点,有比较稳妥的固定收入,使《鸭绿江》的生存发展能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斟酌以后,就是重新打造下半月刊,在我们手里诞生一本受读者和市场青睐的下半月刊。
保证《鸭绿江》办刊质量,我们才有勇气把这张有着60年历史的文化名片递出去,内心才会感到踏实,读者才会感到《鸭绿江》的精致和分量,我们的各项活动才能在一个良好的背景下开展。只要纳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鸭绿江人的精神状态就会焕然一新,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形成的团队精神,有时候真比几万元经济指标都重要。在此,我说明几个问题。
一、最大力度地克服自身弱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从现在做起,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大局为重,以工作为重。
二、结束同有关出版社进行的丛书策划、编辑、印刷工作,而把它们转化为《鸭绿江》的集体出版资源。
三、我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我周围有党员5名之多,他们的群体氛围和支部力量,会全天候地监督我的工作。我靠近组织的频率当然会高出许多。同时,我希望不光要看到我优势的高点,也要看到我劣势的低点,先别把我当成张思德、白求恩,当成愚公及其子孙们,正因为有差距,我会加倍努力。
四、在《鸭绿江》,我经历了5位主编的领导过程,我庆幸我有五个生长期,这是我的偏得,也是我的财富。他们多年经营《鸭绿江》的理念和经验,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毕竟在他们的心愿里前行。
五、就目前《鸭绿江》的组稿、编辑队伍来讲,毋庸讳言,在辽宁省文学期刊界,仍然是第一流的素质,我熟悉他们,就像他们熟悉我一样。由于彼此间的了解,磨合期会减少许多。
六、经济学中有一条重要的“木桶原理”,是说这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做成木桶的最长木板以及木板的平均长度,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引申一下理解,在《鸭绿江》,这个“最短的木板”就是主编,主编直接关系到《鸭绿江》的成败。我岳父是1942年参加八路军的老党员,现正处于生命晚期。每次我去医院陪护他,他总要说,小宁,不用你。别影响你工作。在岳父的人生辞典里,工作就是给公家办事。我扪心自问,更多的时间,我是在给公家办事吗?是像王选、季羡林先生所说的那样,能拿出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的时间去考虑别人吗?在亲人的肉体疼痛面前,我精神上遭受的疼痛,前所未有。
说到这儿,我的内心突然涌出些许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不是荆轲,也无法和荆轲相比。荆轲的使命,或许比我伟大,或许比我渺小。但古人和今人情感相融性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当更大的利益需要个人利益付出的时候,个人必须勇于承担。
眼下正值汛期,我们满眼满心都是期望,文学的《鸭绿江》不会枯竭,它的汹涌澎湃,它的一泻千里,它的漫漫长路,必须是作为《鸭绿江》主编的心血和生命时光的主要付出。
(编者注:演讲稿8000余字,本刊有删节。题目为编者加)W
责编/王欢
wanghuan-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