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工作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伯利亚板块阿勒泰陆缘活动带克兰晚古生代弧后盆地中(Ⅰ13),向北与哈龙早古生代山弧带(Ⅰ12)毗邻。区域上属哈龙金、铜、铅锌、锡及稀有金属、宝石、云母成矿带,产有铜、金、铁、铅锌、铌、钽等矿产。主要有蒙库—喀腊苏稀有金属(铌、钽)矿田、萨尔阔布金矿、铁木尔特铅锌矿床及恰夏铜矿、别依特克增金矿点、蒙库、萨热阔布及乌拉斯铜矿点等。
关键词 布鲁古孙一带铜铅锌矿;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围岩蚀变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5)04-0191-02
1 区域地质特征及矿区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特征
工作区位于阿勒泰复向斜北东翼。出露的地层为中泥盆统阿勒泰组(D2a)碎屑岩、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第四岩性段(D1kt4)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碎屑岩,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不同的岩性构成了较为独特的地形特征。工作区的东部,为一套变质的碎屑岩建造。
地层:
出露的地层为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第四岩性段(D1kt4)的酸性火山岩及中泥盆统阿勒泰组第一岩性段(D2a1)及第四系残坡积物。
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第四岩性段(D1kt4),以变霏细岩为主、其它岩性次之。
变霏细岩(νπ)
连续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及西部。主体位于阿勒合达依克孜勒背斜的核部,形态不规则,总体弧形展布,向西延出区外。
含石英晶屑火山角砾熔岩(QzBL)
岩石呈变余霏细结构、交代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火山碎屑为不规则状的烟灰色石英晶屑,肉眼观察含量5%。熔岩的主要成分为长英质,大多被次生石英取代。
片理化火山角砾熔岩(ScBL)
片理化火山角砾熔岩,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变余结构,片理构造。岩石主要由石英及绢云母组成。
1.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地质特征:主要由灰绿色变含砾砂岩、变凝灰质砂岩、中夹变霏细岩薄层(D2a1-1)、褐灰色砾质砂岩夹变长石石英砂岩(D2a1-2)及灰黑色绢云黑云石英片岩夹长石石英砂岩透镜体(D2a1-3)组成。按产出层位及分布,可分为两个矿带:在阿勒泰复向斜的南西翼主要为伟晶岩型稀有金属(铌钽锂铍)矿带(其中铌钽矿主要赋存于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第三岩性段中)。而在阿勒泰复向斜的北东翼为铜、铁多金属矿带,以Cu、Pb、Zn、Au、Fe为主成矿元素,主要产于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第四及第三岩性段中。其中康布铁堡组第四岩性段酸性火山岩建造中,从东向西依次产出铁木尔特铅锌矿、萨尔阔布金矿、阿勒合达依铜矿及别依特克增金矿点等,是有利的多金属成矿层位。
2 矿体特征
铜矿体赋存在浅肤红色及灰白色变霏细岩中。通过地表揭露、钻探控制,集中分布于工作区以东的地段,呈透镜状,条带状相互平行展布。铜矿体地表为氧化矿体,主要含铜矿物为孔雀石和蓝铜矿。这些矿物呈细脉浸染状、条带状集合体沿片理化带、构造角砾岩带及后期节理分布,矿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铜矿(化)体依化学分析结果,结合断裂构造对铜矿化体的控制进行圈定。
3 矿化蚀变特征
黄铜矿化是铜矿脉的主要组成矿物,呈短细脉状及条带状分布。地表氧化成孔雀石、蓝铜矿。铜矿化由南东向北西逐渐减弱,矿体顶板矿化较底板强,地表较深部强呈短细脉状及条带状分布,地表氧化成孔雀石,零星与石英脉相伴生。
绢云母化多分布于片理化火山角砾熔岩中。在片理化带中绢云母化相对较强,绢云母多定向分布于片理中,与硅化呈负相关。
硅化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对围岩的硅质交代,形成显微细晶石英,在空间上与少量黄铁矿伴生。二是呈石英脉状分布,多以石英细脉、网脉的形式出现。
黄铁矿化呈星点状分布,氧化后地表形成褐铁矿。分布于铅锌矿化蚀变带及两侧的围岩中。
方铅矿化与闪锌矿化是构成矿体的主要矿化。以方铅矿为主,闪锌矿次之。
萤石化分布于片理化带中,萤石呈浅紫红色,呈团块状、网脉状,零星分布。
绿泥石化分布于黑云母石英片岩的片理化带中,带与绢云母化相伴。
上述蚀变多相互伴随,在矿化带上构成硅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萤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蚀变组合。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 矿床成因
1)蚀变作用、矿物组合与成矿温度。
该矿床的主要蚀变作用为次生石英岩化、碳酸盐化、硅化及萤石化。矿石中的矿物成分为黄铜矿、铜蓝、辉铜矿、赤铜矿、蓝铜矿、孔雀石、黄铁矿、石英、绢云母及萤石。蚀变作用与矿物组合均为中低温组合群,由此推断本矿床的成矿温度在200℃以下。
2)成矿作用方式。
该矿床的含矿层位为D1kt4的酸性火山岩建造,成矿作用方式应是于火山活动相关的火山热液充填的成矿作用。
3)成矿物质来源。
矿床的形成与所处成矿地质背景密不可分,本矿床处于火山构造活动带中,以此推断含矿热液及成矿物质来源与火山活动作用相关。
4)矿床成因。
在对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初步认为该矿床属于中低温火山热液型铜矿床。
4.2 成矿控制因素
1)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该区处在克兰晚古生代弧后盆地之阿勒泰古生代火山盆地中,在这个大的构造背景中,北西向构造带控制着该地区的铜、金及铅锌等多金属矿床的分布,因此地质找矿离不开这个大的构造背景。含矿断裂带具有先压后张特点,富矿体均分布在构造角砾岩带中。
2)地层岩性与成矿的关系。
康布铁堡组的火山岩控制着铜(金)矿的分布,是其成矿物质来源,而阿勒泰组的碎屑岩中铜金矿化较弱,地层岩性对不同的矿产有着专属性。
4.3 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
矿化富集规律:
铜金及相关成矿元素的分布受断裂构造及褶皱转折端的控制。铜金矿化集中于两种不同岩性接触带的内侧,反映了矿液沿结构面的开阔空间沉淀、向北西运移的过程。
4.4 找矿标志
1)北西向的断裂构造破碎带,特别是在挤压片理带中叠加有张性构造角砾岩,便是成矿的最有利地段。
2)铜矿化、褐铁矿化是直接找矿标志。由于矿床中的主要原生硫化物为黄铜矿、黄铁矿,因此在氧化带中见有较多的次生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及褐铁矿等表生矿物。
3)萤石化虽为成矿期后热液所致,但其活动范围离不开构造活动带,因此是一个间接的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新疆阿勒泰县阿勒泰镇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R].新疆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1981.
[2]新疆阿勒泰市阿勒合达依铜金矿普查报告[R].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2003.
关键词 布鲁古孙一带铜铅锌矿;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围岩蚀变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5)04-0191-02
1 区域地质特征及矿区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特征
工作区位于阿勒泰复向斜北东翼。出露的地层为中泥盆统阿勒泰组(D2a)碎屑岩、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第四岩性段(D1kt4)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碎屑岩,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不同的岩性构成了较为独特的地形特征。工作区的东部,为一套变质的碎屑岩建造。
地层:
出露的地层为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第四岩性段(D1kt4)的酸性火山岩及中泥盆统阿勒泰组第一岩性段(D2a1)及第四系残坡积物。
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第四岩性段(D1kt4),以变霏细岩为主、其它岩性次之。
变霏细岩(νπ)
连续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及西部。主体位于阿勒合达依克孜勒背斜的核部,形态不规则,总体弧形展布,向西延出区外。
含石英晶屑火山角砾熔岩(QzBL)
岩石呈变余霏细结构、交代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火山碎屑为不规则状的烟灰色石英晶屑,肉眼观察含量5%。熔岩的主要成分为长英质,大多被次生石英取代。
片理化火山角砾熔岩(ScBL)
片理化火山角砾熔岩,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变余结构,片理构造。岩石主要由石英及绢云母组成。
1.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地质特征:主要由灰绿色变含砾砂岩、变凝灰质砂岩、中夹变霏细岩薄层(D2a1-1)、褐灰色砾质砂岩夹变长石石英砂岩(D2a1-2)及灰黑色绢云黑云石英片岩夹长石石英砂岩透镜体(D2a1-3)组成。按产出层位及分布,可分为两个矿带:在阿勒泰复向斜的南西翼主要为伟晶岩型稀有金属(铌钽锂铍)矿带(其中铌钽矿主要赋存于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第三岩性段中)。而在阿勒泰复向斜的北东翼为铜、铁多金属矿带,以Cu、Pb、Zn、Au、Fe为主成矿元素,主要产于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第四及第三岩性段中。其中康布铁堡组第四岩性段酸性火山岩建造中,从东向西依次产出铁木尔特铅锌矿、萨尔阔布金矿、阿勒合达依铜矿及别依特克增金矿点等,是有利的多金属成矿层位。
2 矿体特征
铜矿体赋存在浅肤红色及灰白色变霏细岩中。通过地表揭露、钻探控制,集中分布于工作区以东的地段,呈透镜状,条带状相互平行展布。铜矿体地表为氧化矿体,主要含铜矿物为孔雀石和蓝铜矿。这些矿物呈细脉浸染状、条带状集合体沿片理化带、构造角砾岩带及后期节理分布,矿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铜矿(化)体依化学分析结果,结合断裂构造对铜矿化体的控制进行圈定。
3 矿化蚀变特征
黄铜矿化是铜矿脉的主要组成矿物,呈短细脉状及条带状分布。地表氧化成孔雀石、蓝铜矿。铜矿化由南东向北西逐渐减弱,矿体顶板矿化较底板强,地表较深部强呈短细脉状及条带状分布,地表氧化成孔雀石,零星与石英脉相伴生。
绢云母化多分布于片理化火山角砾熔岩中。在片理化带中绢云母化相对较强,绢云母多定向分布于片理中,与硅化呈负相关。
硅化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对围岩的硅质交代,形成显微细晶石英,在空间上与少量黄铁矿伴生。二是呈石英脉状分布,多以石英细脉、网脉的形式出现。
黄铁矿化呈星点状分布,氧化后地表形成褐铁矿。分布于铅锌矿化蚀变带及两侧的围岩中。
方铅矿化与闪锌矿化是构成矿体的主要矿化。以方铅矿为主,闪锌矿次之。
萤石化分布于片理化带中,萤石呈浅紫红色,呈团块状、网脉状,零星分布。
绿泥石化分布于黑云母石英片岩的片理化带中,带与绢云母化相伴。
上述蚀变多相互伴随,在矿化带上构成硅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萤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蚀变组合。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 矿床成因
1)蚀变作用、矿物组合与成矿温度。
该矿床的主要蚀变作用为次生石英岩化、碳酸盐化、硅化及萤石化。矿石中的矿物成分为黄铜矿、铜蓝、辉铜矿、赤铜矿、蓝铜矿、孔雀石、黄铁矿、石英、绢云母及萤石。蚀变作用与矿物组合均为中低温组合群,由此推断本矿床的成矿温度在200℃以下。
2)成矿作用方式。
该矿床的含矿层位为D1kt4的酸性火山岩建造,成矿作用方式应是于火山活动相关的火山热液充填的成矿作用。
3)成矿物质来源。
矿床的形成与所处成矿地质背景密不可分,本矿床处于火山构造活动带中,以此推断含矿热液及成矿物质来源与火山活动作用相关。
4)矿床成因。
在对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初步认为该矿床属于中低温火山热液型铜矿床。
4.2 成矿控制因素
1)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该区处在克兰晚古生代弧后盆地之阿勒泰古生代火山盆地中,在这个大的构造背景中,北西向构造带控制着该地区的铜、金及铅锌等多金属矿床的分布,因此地质找矿离不开这个大的构造背景。含矿断裂带具有先压后张特点,富矿体均分布在构造角砾岩带中。
2)地层岩性与成矿的关系。
康布铁堡组的火山岩控制着铜(金)矿的分布,是其成矿物质来源,而阿勒泰组的碎屑岩中铜金矿化较弱,地层岩性对不同的矿产有着专属性。
4.3 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
矿化富集规律:
铜金及相关成矿元素的分布受断裂构造及褶皱转折端的控制。铜金矿化集中于两种不同岩性接触带的内侧,反映了矿液沿结构面的开阔空间沉淀、向北西运移的过程。
4.4 找矿标志
1)北西向的断裂构造破碎带,特别是在挤压片理带中叠加有张性构造角砾岩,便是成矿的最有利地段。
2)铜矿化、褐铁矿化是直接找矿标志。由于矿床中的主要原生硫化物为黄铜矿、黄铁矿,因此在氧化带中见有较多的次生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及褐铁矿等表生矿物。
3)萤石化虽为成矿期后热液所致,但其活动范围离不开构造活动带,因此是一个间接的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新疆阿勒泰县阿勒泰镇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R].新疆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1981.
[2]新疆阿勒泰市阿勒合达依铜金矿普查报告[R].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