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现在居住者类型的多样性,以及外来文化的绝对性优势,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们是怎么看待建筑的?对于建筑而言,气候、技术、材料、场地是如何影响宅形的?是这些客观条件最终影响了宅形,还是主观意愿更多的起决定性作用?探索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许我们才更能理解使用者的需求。
关键词:宅形;风土建筑;气候;技术;材料;场地;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97-01
一、前言
各大楼盘开放商都以贴上欧陆风情的标签为荣耀,意图用西方文化来满足的大众文化需求,只能是暂时的,只是一种对自身文化不够自信的情况下选择的一种标签式的文化,然而在这样的文化中,归属与根源在哪里?我们却无从寻觅,面对整个建筑环境下的大大小小、平面、立面都如此相似的境况,我们转向了当地的文化,向风土建筑学习。这些年来,面对大环境的重大变革,中国的家庭类型也在慢慢改变着,多代同居转变为两代、甚至单身,因此探究文化对于建筑的影响,就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宅形”,并非泛指住宅的外观形式和风格,而是特指与居住生活形态相对应的住宅空间形态,包括了布局、朝向、场景、技术、装饰和象征等方面内容。宅形并不是任何单一要素所决定的,它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产物。社会文化影响力成为“首要因素”,其他各种因素成为“次要”或“修正因素”。
建筑基本可以分成原始建筑、风土建筑、风雅建筑。原始建筑时期,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社会分工不细化,每人家里都是“自建房”,即可称为“人皆为匠”时期;风土建筑时期,即为工匠建造,有专门的匠人来主持建造。风雅建筑则是集国家之能力和财力建造而成,体现的是整个国家意志和国家综合国力,翻阅整个建筑史书,可以说整个是风雅建筑的历史。但是在世界各地很多国家都保留有千姿百态的原始性和风土性宅形。
二、道与器的影响
所谓宅形的文化现象的体现即不同生活态度及理念的人们,如何去应对不同的物质环境,由于社会、文化、仪式、经济以及物态诸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千差万别,这些应对措施也因地而异,各不相同。
通常会将技术、材料、场地、生存需要视为一种建筑类型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房屋在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却又完全违反其存在的事实存在。首先先从气候论说起,气候虽不能决定形式,但却能够衡量一些形式的可行性。
生活方式能够带来几乎是“反气候”的居住方式,宗教上的禁忌带来的不舒适和复杂化,远远比气候条件更多地影响了住宅的形式,宗教禁忌常常会带来“反气候”的宅屋形式,比如说在缅甸不种树,理由是树根从房舍底下穿过会带来厄运。
材料、结构、技术最好被当作形式的修正因素,而非决定因素,它们既不能决定要建造什么,也不能决定用哪种形式。它们可以实现一些决定,或否决一些决定,但它们从来不决定宅屋的形式。在其他原因决定了空间的组织以后,材料和技术的因素使这个空间得以实现,也可能对其稍加修改。
住所和聚落形式的多样性表明场地、气候或者材料因素并不能决定生活或居住的方式。几乎世界上每个地方都有不计其数的例子能证明宅屋和聚落不是由物质力量所决定的,尤其是当地的自然条件并未改变,而形式却经常变化的情况。
三、社会文化因素与宅形
各个尺度的微缩宇宙都可视为“天”的缩影。从一地一城、一镇一村、一屋一室,直至房屋内部的空间和家具,都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时至今日,住宅及其用度仍然告诉了年轻人,何谓正统、何谓叛逆、何谓整饬。他们由此了解生活,并懂得长辈对他们的期望。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在很多文化中,房屋的定位仪式一般由文化和宗教决定,而非物质因素。中国的风水体系虽然在有的时候将生活的舒适与凶吉的定夺相契合,但是当二者抵触时,物质上的惬意必须让位于宗教因素。这一理论体系密切关系到文化的各个层面,并通过一系列的法则,裁定道路与水渠的走向,以及宅舍的高度、形式和排布。
即不能完全否认物质和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社会文化影响力是首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在任何情况下,各种各样的力量总是交错起来共同发生作用。而各种修正因素的孰轻孰重,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可以说,既定目标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决定一资源技术的运用和发展。
四、结语
偏离风雅建筑,转向风土建筑,考虑宅形是如何发展形成的,在道与器之间相互权衡,从根本上来理解各种因素的关键性地位以及对于人们的影响。风土建筑与风雅建筑同样有研究价值,风土建筑几乎无理论或美学主张,但它同场地周围环境共生,兼顾了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它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更强,它具有“非专业性”和“歧义性”,但正因此它才能容纳变异和叠加,是公民的、自然的,更注重情感因素和公众反应。
关键词:宅形;风土建筑;气候;技术;材料;场地;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97-01
一、前言
各大楼盘开放商都以贴上欧陆风情的标签为荣耀,意图用西方文化来满足的大众文化需求,只能是暂时的,只是一种对自身文化不够自信的情况下选择的一种标签式的文化,然而在这样的文化中,归属与根源在哪里?我们却无从寻觅,面对整个建筑环境下的大大小小、平面、立面都如此相似的境况,我们转向了当地的文化,向风土建筑学习。这些年来,面对大环境的重大变革,中国的家庭类型也在慢慢改变着,多代同居转变为两代、甚至单身,因此探究文化对于建筑的影响,就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宅形”,并非泛指住宅的外观形式和风格,而是特指与居住生活形态相对应的住宅空间形态,包括了布局、朝向、场景、技术、装饰和象征等方面内容。宅形并不是任何单一要素所决定的,它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产物。社会文化影响力成为“首要因素”,其他各种因素成为“次要”或“修正因素”。
建筑基本可以分成原始建筑、风土建筑、风雅建筑。原始建筑时期,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社会分工不细化,每人家里都是“自建房”,即可称为“人皆为匠”时期;风土建筑时期,即为工匠建造,有专门的匠人来主持建造。风雅建筑则是集国家之能力和财力建造而成,体现的是整个国家意志和国家综合国力,翻阅整个建筑史书,可以说整个是风雅建筑的历史。但是在世界各地很多国家都保留有千姿百态的原始性和风土性宅形。
二、道与器的影响
所谓宅形的文化现象的体现即不同生活态度及理念的人们,如何去应对不同的物质环境,由于社会、文化、仪式、经济以及物态诸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千差万别,这些应对措施也因地而异,各不相同。
通常会将技术、材料、场地、生存需要视为一种建筑类型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房屋在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却又完全违反其存在的事实存在。首先先从气候论说起,气候虽不能决定形式,但却能够衡量一些形式的可行性。
生活方式能够带来几乎是“反气候”的居住方式,宗教上的禁忌带来的不舒适和复杂化,远远比气候条件更多地影响了住宅的形式,宗教禁忌常常会带来“反气候”的宅屋形式,比如说在缅甸不种树,理由是树根从房舍底下穿过会带来厄运。
材料、结构、技术最好被当作形式的修正因素,而非决定因素,它们既不能决定要建造什么,也不能决定用哪种形式。它们可以实现一些决定,或否决一些决定,但它们从来不决定宅屋的形式。在其他原因决定了空间的组织以后,材料和技术的因素使这个空间得以实现,也可能对其稍加修改。
住所和聚落形式的多样性表明场地、气候或者材料因素并不能决定生活或居住的方式。几乎世界上每个地方都有不计其数的例子能证明宅屋和聚落不是由物质力量所决定的,尤其是当地的自然条件并未改变,而形式却经常变化的情况。
三、社会文化因素与宅形
各个尺度的微缩宇宙都可视为“天”的缩影。从一地一城、一镇一村、一屋一室,直至房屋内部的空间和家具,都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时至今日,住宅及其用度仍然告诉了年轻人,何谓正统、何谓叛逆、何谓整饬。他们由此了解生活,并懂得长辈对他们的期望。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在很多文化中,房屋的定位仪式一般由文化和宗教决定,而非物质因素。中国的风水体系虽然在有的时候将生活的舒适与凶吉的定夺相契合,但是当二者抵触时,物质上的惬意必须让位于宗教因素。这一理论体系密切关系到文化的各个层面,并通过一系列的法则,裁定道路与水渠的走向,以及宅舍的高度、形式和排布。
即不能完全否认物质和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社会文化影响力是首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在任何情况下,各种各样的力量总是交错起来共同发生作用。而各种修正因素的孰轻孰重,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可以说,既定目标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决定一资源技术的运用和发展。
四、结语
偏离风雅建筑,转向风土建筑,考虑宅形是如何发展形成的,在道与器之间相互权衡,从根本上来理解各种因素的关键性地位以及对于人们的影响。风土建筑与风雅建筑同样有研究价值,风土建筑几乎无理论或美学主张,但它同场地周围环境共生,兼顾了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它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更强,它具有“非专业性”和“歧义性”,但正因此它才能容纳变异和叠加,是公民的、自然的,更注重情感因素和公众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