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曾收治的患者86例,所收治的这些患者均利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并且有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其所出现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结果: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在这些患者中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自身生理特征、患者饮食习惯以及用药习惯等原因。结论:通过对患者采取一定有效措施能够使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可以通过对患者患者病史进行询问并且在其用药一周后对患者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与患者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从而防止其发生,若患者以出现不良反应,要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使不良反应程度尽可能降低。
关键词: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2-0084-01
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快速发展,所出现的抗菌素类药物正在不断增加,并且抗菌素类药物也有更加广泛的治疗范围,但是在治疗过程所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有十分明显的增加,在临床上抗生素类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在临床上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比较常见抗生素,抗菌作用比较强,能够耐β-内酰胺酶,并且药物毒性比较低,所出现的过敏反应也比较少,在临床上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但是因为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仍然有一定不良反应存在[1]。本文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曾收治的患者86例,对其出现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曾收治的患者86例。在这些患者中,有46例为男性患者,有40例为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20—60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42.5±2.6岁。
1.2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资料,并找出存在不良反应患者,并且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其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2]。
1.3统计学分析
对患者不良反应的原因完成分析之后,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且用t进行检验。
2.结果
在这些患者中,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在这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为女性,另外3例为男性,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包括过敏、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以及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自身生理特征、患者饮食习惯以及用药习惯等因素,其中有3例患者是由于自身生理特征因素,有1例患者是由于饮食习惯,另外2例患者是由于用药习惯。
3.讨论
头孢菌素属于半合成抗生素类,该药物母核是7-氨基头孢烷酸,根据其不同侧链以及其不同抗菌性能,一共可以分为四代。随着其种类的不断增多,其抗菌性能也越来越优越,在临床上的应用率也逐渐增多,在其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同时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3]。
在患者自身生理特征方面,主要是与年龄、性别以及体质、服用方式等因素有关。在机体的各系统内都有可能会出现,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比如说消化系统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其主要表现就是恶心、呕吐,泌尿系统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从少尿、水肿以及肾损害等方面表现出来。
在自身饮食行为方面,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能够抑制肝脏内的单胺氧化酶,比如说患者所摄入的食物存在一定组胺产生作用,会造成丧失组胺的氧化破坏功能,进而堆积而有重度形成,尤其是死亡的海产品,很容易有此类反应出现;再者就是饮酒,对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而言,在其结构中存在硫代四唑,在患者饮酒之后,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会受到抑制,导致出现乙醛降解障碍,而在体内积蓄,进而导致乙醛中毒[4]。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用药方式,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主要有两种用药方式,即口服与静脉注射,一般口服所受到的环境因素影响比较小,一般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利用静脉注射方式,药物会直接进入到血液内,机体内肝脏具有首过作用,会对其进行降解,在药物内所所存在杂志就会向血液内直接进入,从而与机体之间有反应发生,进而有过敏反应形成。
针对导致不良反应出现的这些因素,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用药前对患者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对患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进行详细了解;第二,选择适应症,对于适应症以及药物用量要进行合理选择,对于存在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要药量适当调整,若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要将药量减少,将疗程缩短;第三,在对患者给药之前,要对患者进行原药皮试,在药物配置过程中要注意使人员走动尽量减少,从而使漂浮物减少,对于液体类药物,要防止开口倾倒,最好将药物用生理盐水进行溶解,防止用葡萄糖进行溶解而使得药效降低;第四,在治疗过程中,若有伪膜性肠炎发生,要将药物立即停止,并且要对其进行合理补液以及激素等治疗;第五,在患者用药之后,在服药期间以及在服药一周时间之后,要对患者注意观察,防止其食用海鲜类食物或者饮酒,从而使双硫样反应以及食物中毒的发生率降低[5]。本文中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少,并且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均得到一定控制,未对疾病治疗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对患者采取一定有效措施能够使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可以通过对患者患者病史进行询问并且在其用药一周后对患者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与患者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从而防止其发生,若患者以出现不良反应,要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使不良反应程度尽可能降低。
参考文献:
[1]屈伟红.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9(12):1047-1048.
[2]杨瑶菊.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1,22(33):64-66.
[3]刘秀英.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预防[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3(25):86-87.
[4]于红,杨峰.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预防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26):179-180.
[5]齐敏,冯焕敏,高轶峰.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研究[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3(33):224-225.
关键词: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2-0084-01
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快速发展,所出现的抗菌素类药物正在不断增加,并且抗菌素类药物也有更加广泛的治疗范围,但是在治疗过程所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有十分明显的增加,在临床上抗生素类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在临床上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比较常见抗生素,抗菌作用比较强,能够耐β-内酰胺酶,并且药物毒性比较低,所出现的过敏反应也比较少,在临床上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但是因为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仍然有一定不良反应存在[1]。本文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曾收治的患者86例,对其出现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曾收治的患者86例。在这些患者中,有46例为男性患者,有40例为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20—60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42.5±2.6岁。
1.2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资料,并找出存在不良反应患者,并且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其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2]。
1.3统计学分析
对患者不良反应的原因完成分析之后,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且用t进行检验。
2.结果
在这些患者中,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在这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为女性,另外3例为男性,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包括过敏、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以及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自身生理特征、患者饮食习惯以及用药习惯等因素,其中有3例患者是由于自身生理特征因素,有1例患者是由于饮食习惯,另外2例患者是由于用药习惯。
3.讨论
头孢菌素属于半合成抗生素类,该药物母核是7-氨基头孢烷酸,根据其不同侧链以及其不同抗菌性能,一共可以分为四代。随着其种类的不断增多,其抗菌性能也越来越优越,在临床上的应用率也逐渐增多,在其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同时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3]。
在患者自身生理特征方面,主要是与年龄、性别以及体质、服用方式等因素有关。在机体的各系统内都有可能会出现,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比如说消化系统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其主要表现就是恶心、呕吐,泌尿系统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从少尿、水肿以及肾损害等方面表现出来。
在自身饮食行为方面,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能够抑制肝脏内的单胺氧化酶,比如说患者所摄入的食物存在一定组胺产生作用,会造成丧失组胺的氧化破坏功能,进而堆积而有重度形成,尤其是死亡的海产品,很容易有此类反应出现;再者就是饮酒,对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而言,在其结构中存在硫代四唑,在患者饮酒之后,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会受到抑制,导致出现乙醛降解障碍,而在体内积蓄,进而导致乙醛中毒[4]。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用药方式,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主要有两种用药方式,即口服与静脉注射,一般口服所受到的环境因素影响比较小,一般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利用静脉注射方式,药物会直接进入到血液内,机体内肝脏具有首过作用,会对其进行降解,在药物内所所存在杂志就会向血液内直接进入,从而与机体之间有反应发生,进而有过敏反应形成。
针对导致不良反应出现的这些因素,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用药前对患者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对患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进行详细了解;第二,选择适应症,对于适应症以及药物用量要进行合理选择,对于存在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要药量适当调整,若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要将药量减少,将疗程缩短;第三,在对患者给药之前,要对患者进行原药皮试,在药物配置过程中要注意使人员走动尽量减少,从而使漂浮物减少,对于液体类药物,要防止开口倾倒,最好将药物用生理盐水进行溶解,防止用葡萄糖进行溶解而使得药效降低;第四,在治疗过程中,若有伪膜性肠炎发生,要将药物立即停止,并且要对其进行合理补液以及激素等治疗;第五,在患者用药之后,在服药期间以及在服药一周时间之后,要对患者注意观察,防止其食用海鲜类食物或者饮酒,从而使双硫样反应以及食物中毒的发生率降低[5]。本文中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少,并且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均得到一定控制,未对疾病治疗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对患者采取一定有效措施能够使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可以通过对患者患者病史进行询问并且在其用药一周后对患者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与患者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从而防止其发生,若患者以出现不良反应,要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使不良反应程度尽可能降低。
参考文献:
[1]屈伟红.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9(12):1047-1048.
[2]杨瑶菊.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1,22(33):64-66.
[3]刘秀英.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预防[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3(25):86-87.
[4]于红,杨峰.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预防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26):179-180.
[5]齐敏,冯焕敏,高轶峰.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研究[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3(33):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