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中意境的还原与创造

来源 :考试·理论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vk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意境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而想象则是诗人心志驰骋的重要依托。还原想象与创造意境,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更是鉴赏诗歌获得审美愉悦的必然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过分尊重理性,赋予它帝王般的尊严,不容侵犯,而视想象为不经的优伶,不置一顾。哪里知道:如果只有逻辑和思辨,这世界将是多么沉闷、单调、枯燥!好比人们只知道水的分子式,而梦不到波光粼粼、如澄如碧的大海;只看到树木的纲目科属种,而看不到亭亭玉立、如烟如梦的依依杨柳,如火如霞、绚丽多姿的灼灼春桃。正因为有了丰富无穷的想象力,人类才能从有限追求无限,从现实憧憬未来,世界才如此多姿多彩、浩瀚深邃。想象创造了诗,创造了美,创造了令人遐想无穷的精神乐园!想象,可以引领我们穿过冥冥的时间隧洞,忽而去汨罗江畔瞻仰屈子的愁容,忽而去采石矶边领略李白的风流,忽而去石壕村里喟叹杜甫的哀吟.......可以引领我们越过漫漫的空间阻隔,忽而领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国风光,忽而流连“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江南风韵,忽而惊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瀚海奇观。可以说,想象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才情,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豪放。因而,“想象”才和“翅膀”关联在一起。正凭着想象,诗的天国中才群星璀璨,流光溢彩;诗的花园里才五彩缤纷,姹紫嫣红。诗歌创作中,想象是诗人艺术构思的重要特征,从屈原到陶潜、从李白到苏轼、再到龚自珍,大凡有成就的诗人,无一不是想象的大师。想象,对于诗歌创作的地位和作用,勿庸置疑;而想象对于诗歌鉴赏的重要,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给古诗鉴赏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想象之翼在古诗鉴赏的天宇中自由翱翔,才能真正进入到诗人创造的审美情境中,与诗人一起情思共振,吟啸歌哭。
  一、依靠想象还原意境
  诗歌创作是诗人以艺术的语言和构思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的过程。而鉴赏则是由文字入手,去探求、领略作品的艺术境界和创造心理,也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中国古典诗歌,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要把有限的文字创造的艺术境界复现还原,就必须发挥想象力。如贾岛的 《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我们可以想象还原问题的场景,童子所答“师采药去”可想象松下所问“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省略,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答辞将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想象到作者的感情:“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徒叹奈何了!请再进一步想象: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青与白,松与云,色彩搭配浑然一体,与处于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况且未见隐者只见 山色,青翠挺拔之中隐含无限生机,茫茫白云中更见其仙风道骨,流露出作者对隐者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欣赏这首小诗,读者只有凭想象把意象和场景在心目中还原,那二十个文字,才能成为诗人情感起伏的醇厚载体,才能成为富有生命力的诗章,才能成为至真至美的生活写照!再如:张祜的《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如果我们粗粗读过,这“三千里”,“二十年”只是两个抽象的数字。因此,应该借助于想象,将这两个数字变为生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三千里”是一个空间概念,我们可以联想到云山迢迢,归路茫茫,关河阻隔,鱼雁难通,空间距离之遥远,衬托出宫女心理的孤独和绝望。“二十年”是一个时间概念,可以联想到深宫之中,庭树叶绿叶黄,阶前花开花谢,庭中月圆月缺,“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二三百回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多少回月照绮窗、泪洒阑干,多少次寂寞难耐,彻夜难眠。主人公由青春妙龄,渐渐红颜消褪,青丝成灰——有这样一些具体可感的画面补充于“三千里”、“二十年”之中,那么简单甚至平淡的数字词语就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寄寓着无尽的慨叹,在“何满子”曲调的逗引之下,双泪涌流就显得妥帖而自然,强烈而真实。我们就会对“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的情感产生强烈深刻的共鸣。
  二、依靠想象创造意境
  在鉴赏意象中,读者对作品意境的还原度越高、越深,鉴赏的效果就越好。但光靠还原还远远不够,有时还需要意境的再创造!读者与作者毕竟是两个主体,其社会阅历、人生修养和审美情趣各有差异,因此,读者的还原与作者的创作构思也不可能吻合一致。另外,从作品本身而言,诗人追求的不是写实和逼真,而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不是可以确定的具体的东西,而是含蓄的、象征性的意象。鉴赏想象本身是读者与作者情感碰撞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者在整个鉴赏过程中总是必然地带入自己的社会经验,价值取向和审美个性,同时也只有通过这种对鉴赏对象的加工创造,才能达到鉴赏品位的高层享受。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极短,但却描绘了一幅绝美的秋景图。请看:干枯的藤蔓缠绕着枝桠纵横的老树,几只黄昏归来的乌鸦静静地站在老树的枝头;一股潺潺的流水从小桥下汩汩流淌,水中的游鱼历历可数。一座茅屋孤零零的躺在那里,只有它才说明这里还有人迹,给这空旷寂寥的一切增添了几分活气。一条灰黄色的乡村古道蜿蜒伸向远方,这深秋季节的寒风一阵紧过一阵,一匹骨瘦嶙峋的老马,驮着“断肠人”缓缓行进在古道上。“夕阳已西下”,余晖即将散尽,漫长的黑夜即将来临,眼前的一天又过去了,可是远离故土、流落天涯的游子啊,却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凭借想象的再创造,你能不说这是一首声情并茂的散文诗吗?再如唐代韩偓的《深院》:
  鹅儿唼喋栀黄嘴,凤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作者用浓墨重彩的画笔写景咏物,别开生面,从题目可以听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歌吟。“深院”之“深”,是一个空间概念,且关联环境气氛,“幽”才能“深’’。诗人却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闹春之景:庭院内,黄嘴的鹅儿在呷水嬉戏,悠然自得。美丽的蛱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红色的蔷薇花与绿色的芭蕉叶交相辉映。“春色满园关不住”,“万紫千红总是春”。黄、腻粉、红、碧,一串颜色之字,描绘色彩之繁丽,淋漓尽致。试想:鹅儿写其“嘴”,则呷水之声可闻;蛱蝶写其腰,其轻盈舞姿可见。末句“红蔷薇”与“碧芭蕉”并置,无“映”字而有“映”意,再加上你来我往的蜂媒蝶使,这样一幅禽虫花卉各得其乐的妙图,不通过意境的再创造,怎能玩味出其中的奥妙所在!
  想象的创造应以情景还原为前提。想象某一诗境应将心灵贴近作者及作品的意象,身入其中,身临其境,哀其所哀,乐其所乐。另外,必须有深厚的艺术修养,触类旁通。正如唐代草书大家张旭观公孙氏剑器舞而得书艺精髓,王羲之看鹅掌拔水的姿势,取其义而为书法。古人云:“功夫在诗外”。每到一处都应把玩品味,咀嚼想象:花香鸟语、落霞孤鹜,驼走大漠、雁横长空,樵叟山歌、嫠妇夜哭,从而在心灵中产生诸多意象,并加以合理的创造,才能领悟诗歌的神韵和气魄,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享受。
其他文献
在女儿灿灿刚开始牙牙学语之时,我与丈夫便决定教她背古诗。像大多数父母一样,我们希望孩子通过接触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变得聪颖、智慧。  那时灿灿才22个月大。一天傍晚,我见她趴在沙发上,用小手指着图画书上的大白鹅,便不紧不慢地念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我以为灿灿会跟着念,至少念出几个字,可她一声不吭,只顾看画面。我反复地念了七八遍,灿灿还是“无动于衷”,于是,我只得作罢,
时维腊月,渐入隆冬。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相信当您看到本期杂志的时候,有很大的可能所处的城市已经称不上温暖了。在这样一个季节做一期以阳光沙滩大海为主题的专题,连我们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厚道了。不过朋友,2011年垮上就要过去了,您的年假是不是还原封未动?当您对亚健康的身体习以为常,媒体报道的件件过劳死事件已然麻木的时候,我们希望用这样一个反季节的专题,唤醒您对工作之外生活的热爱,放下案边的工作,背起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