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的学科教学中,科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些学生很难转变学习方法,从而使一部分学生认为科学难学,教师认为科学难教,除了备课以外,还额外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如果只用一本教材、一张嘴、几支粉笔是很难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为此,中学科学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应多花时间与精力,才能上好每一堂课。从而使学生爱学、乐学。
关键词:科学教学 巧设凝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53-01
科学探究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悟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模式。对于自然科学教师来说。应明确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是“探”什么与“探”到什么程度及怎样“探”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发出疑问、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开展探索和得出结论及明确结论的适用范围。从而达到“授人于渔”的目的。
1 质疑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前提
1.1 纵观科学发展史,有疑才有探究
传说中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基于对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研究,引出为什么物体总是落向地面而不是飞向天空这一疑问,从而发现万有引力。历史上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也是源于解决“王冠”的纯度问题,从而引发阿基米德长时间的苦思冥索,直到某次洗澡时才顿有所悟。总之,历史上许多科学原理的发现源自于疑,成自于探究。
1.2 教师巧设疑问,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
千差万别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有不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设疑答题,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长时间来,我们的自然科学教学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重练习轻思维等不良倾向,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以灌输为主,学生的作业以模仿为主,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呆滞,其成绩提高也很困难。假设我们在课堂上能提供难易适中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还主动权于学生,那么受刺激的学生就会在探索过程中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从而达到既解决问题又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呢?设疑可从哪些方面人手,这就是本文接着要讲的。
2 设疑应遵守的几条原则
并非所有疑问都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水平,提高探究能力。教学中的设疑应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科本身特点,结合教育学规律,本人认为应遵守以下原则:
2.1 针对性原则
教师所提出问题应是有针对性即针对学生学习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城镇与乡村学生、男生与女生等所遇到的情况各有不同,作为教师平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特点及知识掌握程度,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解决疑问,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准确、全面。
2.2 循序渐进性原则
疑问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直接到抽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维进入一个新阶段。如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的教学中,可进行如下分解:
(1)猜测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如何通过实验确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无关?
(3)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要不要设立对照组?等等。
2.3 开放性原则
中考复习阶段,学生已积累不少知识。此时要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去思考解答疑问,培养学生养成探索、学习、再探索的习惯,因此这阶段教师可创设多元性、开放性的问题。如:怎样区分两瓶失去标签的蒸馏水和NaCl溶液?同学们经探索讨论后会得出以下答案:(1)利用密度不同来区分,具体方法有(a)相同体积由两种液体质量不同;(b)相同深度时产生的压强不同;(c)同一木块漂浮时浸在两种液体里的体积不同。(2)试验导电性,能导电的是盐水。(3)将两种液体放在蒸发皿中加热,有晶体析出的为NaCI溶液。(4)滴加AgN0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为食盐水。(5)把两片相同的菜梗分别放人两种液体中,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取出并凉干,再用天平称出质量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4 发展性原则
教师的课堂设疑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与认知规律,力求做到“跳一跳摘桃子”;否则过难的问题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毫无意义。如在复习光的折射后可引导学生探究:(1)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是什么?若光是垂直入射,能发生折射吗?(2)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它与光的反射规律有什么区别?(3)光的折射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在鼓励他们在课内积极思考的同时,教师要留一些问题至课后思考,力求课堂结束而思考不止,促使他们的各种能力渐渐提高。另外每一阶段的学生情况不同,所设置的问题难度也应有变化。
3 常见的设疑取材
自然科学教学的设疑取材很广泛,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实的,可以是实验的也可以是理论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常见的有:
3.1 以古诗词或名言句设疑
如“四月人间已芳菲,山寺桃花始盛开”,就可设计如下问题:平地上的桃花盛开于什么月份?山上的桃花为什么四月才开?山上的温度为什么较低?除此之外,气温还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使学生系统复习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再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了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等等。
3.2 从学生实验设疑
学生实验是自然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毫无疑问,总有些学生在实验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她设计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提高实验能力。如在学了机械效率之后可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习题。例: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科学探究:机械效率
兰兰运用的实验装置测定了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在全班交流实验结果时。老师提出:如果各组所用滑轮和串绕绳子的方式不变,改变其他因素,是否会影响它的机械效率呢?大家积极思考。提出了各种猜想,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猜想1可能与匀速提升的速度大小有关:
猜想2可能与被提升的钩码数量有关;
猜想3可能与匀速提升的速度大小和被提升的钩码重有关;
猜想4可能与钩码被提升的高度有关。
芳芳和兰兰分别根据各自的猜想进行了探究,实验记录如下表:
(1)请帮助兰兰完成表中的一项计算;
(2)请根据她俩的实验记录,分别在表中写出探究结果;
(3)归纳她俩的实验探究,你所得的结论是_______。
3.3 从科技成果及运用人手设疑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它要求我们具有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当我们学习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以后就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解释一些科技成果。
例: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中提出问题。
我国的先进反舰导弹
在国庆50周年庆典激动人心的阅兵式上。我军向世界展示了建国以来我军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显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捍卫主权、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和能力。
阅兵式上展示的“飞龙7型”反舰导弹,可由飞机或舰艇上发射,在离海面很低的高度以超过音速的速度飞行,速度可达500m/s,其射程愈32km,世界上只有我国和俄罗斯研制成功了超音速反舰导弹,因它接近敌舰的速度极快,故很难拦截。
(1)若用它打击15km处的来犯敌舰,则敌舰最多只有______min的防御准备时间。
(2)导弹发射后,若敌舰侥幸将其拦截击中,但导弹的残骸仍能以极高的速度横扫敌舰,给其以重创。高速飞行的残骸之所以能重创敌舰,是因为它们具有( )
A 较大动能B,尖锐的外形C,较大势能D,较大的射程
(阅兵式上还展示了只有美国、俄罗斯和我国才掌握的为战斗机空中加油技术。)
(3)战斗机在空中加油的过程中,要求(
)
A 加油机和战斗机间要保持较大的相对速度
B 加油机和战斗机间要保持相对速近于零
C 战斗机要没有任何惯性
D 相互间的动量不变
5 从创造学方法设计问题。
教师运用创造学原理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复习“焦耳定律”时,可采用以下方法提问:(1)为什么要研究焦耳定律;(2)焦耳定律的内容是什么?(3)哪些物体适用于焦耳定律;(4)科学家们通过什么方法提出该定律;(5)什么时候电流做功全部转换为热能?
新课标要求我们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而因人适时适度的设疑能增加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人所执教的2003届及2005届毕业生在科学升学考中均取得了学区“三率”和第一的好成绩,而且升入高中后能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应该说这是与初中阶段形成的学习能力密不可分的。实践证明,巧妙设疑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科学教学 巧设凝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53-01
科学探究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悟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模式。对于自然科学教师来说。应明确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是“探”什么与“探”到什么程度及怎样“探”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发出疑问、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开展探索和得出结论及明确结论的适用范围。从而达到“授人于渔”的目的。
1 质疑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前提
1.1 纵观科学发展史,有疑才有探究
传说中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基于对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研究,引出为什么物体总是落向地面而不是飞向天空这一疑问,从而发现万有引力。历史上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也是源于解决“王冠”的纯度问题,从而引发阿基米德长时间的苦思冥索,直到某次洗澡时才顿有所悟。总之,历史上许多科学原理的发现源自于疑,成自于探究。
1.2 教师巧设疑问,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
千差万别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有不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设疑答题,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长时间来,我们的自然科学教学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重练习轻思维等不良倾向,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以灌输为主,学生的作业以模仿为主,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呆滞,其成绩提高也很困难。假设我们在课堂上能提供难易适中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还主动权于学生,那么受刺激的学生就会在探索过程中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从而达到既解决问题又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呢?设疑可从哪些方面人手,这就是本文接着要讲的。
2 设疑应遵守的几条原则
并非所有疑问都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水平,提高探究能力。教学中的设疑应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科本身特点,结合教育学规律,本人认为应遵守以下原则:
2.1 针对性原则
教师所提出问题应是有针对性即针对学生学习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城镇与乡村学生、男生与女生等所遇到的情况各有不同,作为教师平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特点及知识掌握程度,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解决疑问,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准确、全面。
2.2 循序渐进性原则
疑问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直接到抽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维进入一个新阶段。如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的教学中,可进行如下分解:
(1)猜测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如何通过实验确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无关?
(3)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要不要设立对照组?等等。
2.3 开放性原则
中考复习阶段,学生已积累不少知识。此时要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去思考解答疑问,培养学生养成探索、学习、再探索的习惯,因此这阶段教师可创设多元性、开放性的问题。如:怎样区分两瓶失去标签的蒸馏水和NaCl溶液?同学们经探索讨论后会得出以下答案:(1)利用密度不同来区分,具体方法有(a)相同体积由两种液体质量不同;(b)相同深度时产生的压强不同;(c)同一木块漂浮时浸在两种液体里的体积不同。(2)试验导电性,能导电的是盐水。(3)将两种液体放在蒸发皿中加热,有晶体析出的为NaCI溶液。(4)滴加AgN0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为食盐水。(5)把两片相同的菜梗分别放人两种液体中,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取出并凉干,再用天平称出质量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4 发展性原则
教师的课堂设疑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与认知规律,力求做到“跳一跳摘桃子”;否则过难的问题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毫无意义。如在复习光的折射后可引导学生探究:(1)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是什么?若光是垂直入射,能发生折射吗?(2)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它与光的反射规律有什么区别?(3)光的折射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在鼓励他们在课内积极思考的同时,教师要留一些问题至课后思考,力求课堂结束而思考不止,促使他们的各种能力渐渐提高。另外每一阶段的学生情况不同,所设置的问题难度也应有变化。
3 常见的设疑取材
自然科学教学的设疑取材很广泛,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实的,可以是实验的也可以是理论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常见的有:
3.1 以古诗词或名言句设疑
如“四月人间已芳菲,山寺桃花始盛开”,就可设计如下问题:平地上的桃花盛开于什么月份?山上的桃花为什么四月才开?山上的温度为什么较低?除此之外,气温还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使学生系统复习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再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了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等等。
3.2 从学生实验设疑
学生实验是自然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毫无疑问,总有些学生在实验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她设计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提高实验能力。如在学了机械效率之后可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习题。例: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科学探究:机械效率
兰兰运用的实验装置测定了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在全班交流实验结果时。老师提出:如果各组所用滑轮和串绕绳子的方式不变,改变其他因素,是否会影响它的机械效率呢?大家积极思考。提出了各种猜想,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猜想1可能与匀速提升的速度大小有关:
猜想2可能与被提升的钩码数量有关;
猜想3可能与匀速提升的速度大小和被提升的钩码重有关;
猜想4可能与钩码被提升的高度有关。
芳芳和兰兰分别根据各自的猜想进行了探究,实验记录如下表:
(1)请帮助兰兰完成表中的一项计算;
(2)请根据她俩的实验记录,分别在表中写出探究结果;
(3)归纳她俩的实验探究,你所得的结论是_______。
3.3 从科技成果及运用人手设疑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它要求我们具有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当我们学习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以后就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解释一些科技成果。
例: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中提出问题。
我国的先进反舰导弹
在国庆50周年庆典激动人心的阅兵式上。我军向世界展示了建国以来我军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显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捍卫主权、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和能力。
阅兵式上展示的“飞龙7型”反舰导弹,可由飞机或舰艇上发射,在离海面很低的高度以超过音速的速度飞行,速度可达500m/s,其射程愈32km,世界上只有我国和俄罗斯研制成功了超音速反舰导弹,因它接近敌舰的速度极快,故很难拦截。
(1)若用它打击15km处的来犯敌舰,则敌舰最多只有______min的防御准备时间。
(2)导弹发射后,若敌舰侥幸将其拦截击中,但导弹的残骸仍能以极高的速度横扫敌舰,给其以重创。高速飞行的残骸之所以能重创敌舰,是因为它们具有( )
A 较大动能B,尖锐的外形C,较大势能D,较大的射程
(阅兵式上还展示了只有美国、俄罗斯和我国才掌握的为战斗机空中加油技术。)
(3)战斗机在空中加油的过程中,要求(
)
A 加油机和战斗机间要保持较大的相对速度
B 加油机和战斗机间要保持相对速近于零
C 战斗机要没有任何惯性
D 相互间的动量不变
5 从创造学方法设计问题。
教师运用创造学原理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复习“焦耳定律”时,可采用以下方法提问:(1)为什么要研究焦耳定律;(2)焦耳定律的内容是什么?(3)哪些物体适用于焦耳定律;(4)科学家们通过什么方法提出该定律;(5)什么时候电流做功全部转换为热能?
新课标要求我们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而因人适时适度的设疑能增加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人所执教的2003届及2005届毕业生在科学升学考中均取得了学区“三率”和第一的好成绩,而且升入高中后能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应该说这是与初中阶段形成的学习能力密不可分的。实践证明,巧妙设疑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