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feng1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笔者一直有这样的困惑:
  1、学生怎么会有“长方形所合的平方厘米数等于长、宽厘米数的乘积”这一体验的?让学生完成相应的摆摆、想想、画画、说说活动后,学生似乎很快就探究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活动就会有这样的体验并且很深刻吗?能以成人的眼光审视儿童的体验吗?
  2、对学生的操作活动加以定向,是不是仅让学生充当一次“操作工”?(顾汝佐先生语)操作需要探究性,这样才有意义学习的价值。操作之前,让学生明白操作目的,并且按照一定的程序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问题似乎缺少了开放性和挑战性。只要学生按照既定步骤去完成,就会有所发现,学生活动的探究性似乎不强。操作能因为“开放性”就无需考虑操作程序而“放任自流”吗?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在一所学校作了如下尝试: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森林运动会开始了,参加赛跑的乌龟和兔子特地制作了两面小彩旗(乌龟制作的小彩旗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兔子制作的小彩旗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如图1),要献给奋力拼搏的运动健将们。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我们发现,如果每行摆5个,摆3行,摆出的长方形一共用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生3:如果每行摆4个,摆5行,摆出的长方形一共用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也就是20平方厘米。
  生4:我们发现,如果每行摆3个,摆3行,摆出的正方形一共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生5:我们小组摆的情况是这样的(见表2),我们发现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师:你们又是怎么探究出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呢?
  
  师:老师也想制作一个面积为16平方厘米的小彩旗献给奋力拼搏的运动健儿们,这面小彩旗会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先想一想,再画一画。
  学生思考、绘画并交流。
  [反思]
  1 应重视并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波利亚指出:“数学老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以题组的形式呈现,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完成操作活动,并把得到的结论在小组范围内先展开交流,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调动学生的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设想、操作、讨论,思维发生碰撞,起初学生建立的“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等于长、宽厘米数的乘积”的模型也许是模糊的,但通过集体交流,智慧的火花再次发生裂变,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数学模型”的建构会更加深刻,由此养成一种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并为以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积累丰富的经验。
  2 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
  数学模型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教学案例中,我先让学生用确定的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再让学生用任意多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进行操作探究,然后让学生用2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摆,或画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在操作、验证、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能较快地建立“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等于长、宽厘米数的乘积”的模型。说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相关经验,如摆画片,搭积木等,并且抽象概括能力较强,他们对于类似问题的解决表现得得心应手。而有的同学平时的体验不是很深,需要“感悟”才有这样的体验,在比较与反思中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才有深层次的理解,思维品质也才能在交流中发展,情感、意志、态度在交流中升华。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艰辛和喜悦,体现了“人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一重要的理念。
其他文献
2007年11月20日,南京市小学内涵发展素质教育现场会——教师专业化发展专场在拉萨路小学召开。一时间。对“内涵发展”、“专业化”等关键词的点击率骤然升高,在人们关注的目光里。在媒体聚焦的镜头里,在社会纷纭的声音里,似乎可以听见这样的疑惑:一场历时仅3个小时的现场会何以展现近200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一所建校44年的小学是以怎样的内涵发展成为南京素质教育现场会推出的重头戏?一群行走在现实与理想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中考和高考挂钩,使得一直难以得到重视的综合素质成为升学中的一个高利害因素,为了保证难以量化的综合素质评价的公正公平,多主体评价自然成为一种重要的保障措施。但是,多元的评价主体真的就能够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公正和公平吗?笔者在一项综合素质评价相关课题访谈过程中产生了质疑。    一、多元的评价主体是同一利益共同体    与中考高考挂钩后,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利害评价。因为是高利害评价,
[摘 要] 思维是决定学生能否合理整合知识并将之进行准确应用的内在因素,也是有效推进数学教学效果深化的核心动力. 作为数学知识能力建立形成的基础性时期,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自然应当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当中予以强调. 笔者对当前初中教学中对于数学思维模式建立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广泛调查,并结合相关教学理论,对于在初中数学当中建立有效思维模式的途径提出了若干建议,希望对于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完善有所裨
古老的大运河畔,钟声悠悠:通畅的太湖大道旁,书声琅琅。晨曦中,年轻的江苏省无锡塘南实验小学文明和谐、清新迷人。这所建于80年代初的新村配套小学,小而精致、微而有韵——棋艺结艺彰显特色,书香花香共溢校园。  在这里。所有的活动为彰显儿童的自由灵性而设,所有的教育循学生素质发展需要而行。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健体节”“英语节”“科技节”等专题活动,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看,运动场上驰骋矫健
[摘 要] 文章以整体教学的课堂设计为载体,重视学生知识的整体构建,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形成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关键词] 整体教学;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课是回顾、组织与运用的一个综合过程. 而复习课中最重要的知识回顾不应该只是点状的、孤立的复述过程,更多地应从学科内涵与价值角度出发,指向学习结果发生发展规律,将知识串联在一起,最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作为农村小学,我校有着优美的育人环境。投资3600万元易地新建的校舍,成功通过了首批江苏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的验收。教师方面,也有着年龄上的优势,近60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群体,让众多农村小学羡慕不已。但我们意识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光有年龄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特别需要专业基础扎实、教育观念先进、教育业绩显著的名教师。本着这样的思考,工作中我们花大力气,引领青年教师读书、实践、反思。走在了追
[摘 要] 文章以鲁教版“3.3 勾股定理的应用举例(1)”为例,提出拉动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力”增长的“三驾马车”(问题情境、追问理答、变式教学)的初步设想,并给出简单的思考:问题情境——引导提出问题,增强学习动力;追问理答——指向深度学习,锻炼学习毅力;变式教学——培养高阶思维,提升数学能力.  [关键词] 勾股定理;问题情境;追问理答;变式教学;学习力  “学习力”特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高质量的科学教育。用和谐的理念审视当前的科学教育,对提升科学教育水平,实现科学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1 树立和谐的人才观念。“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谐的科
[摘 要] 数学模型可用于命制综合问题,对基本模型加以拓展研究可以构建类型问题的求解思路,提升解题效率. “等腰直角—内嵌直角”模型是常见的几何模型,从不同的视角拓展该模型,可以形成不同的问题类型,文章对该模型加以解读,结合实例拓展探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拓展  等腰直角三角形是一种十分特殊的三角形,不仅含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时具有直角三角形的特性. 单从
十中是得天独厚的,它所拥有的资源是许多不具备优厚历史底蕴的学校无法比肩、因而也无法效仿的。然而,这种得天独厚又是从何而来?曾几何时,中国大地上有多少老校,可现在看去有几所还有旧迹可寻?在一股股以大为美、以新为美、以所谓的现代化(其实是港化或西化)为美的异地新建热中,许多本来特色明显的校园仿佛一夜之间全都变成了一个模样。大投资带来的是教育的高成本运行,而这种高成本最终又分摊到学生身上,加重了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