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和提高着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促进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这是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对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这一要求。然而,面对丰富的语文材料,学生的理解和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教材、课外阅读中的每篇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包含着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方式、情感体验,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文化素养,做出多种理解,得出不同的感受,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可以说,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注重把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但在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能很好把握住“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度”,往往导致语文教学出现两种误区。
一种误区是过于注重体现“个性化阅读”和“独特体验”,表现在课堂上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独特”和“多元”,追求活跃、热闹的课堂气氛,至于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文本的价值取向,如何从文本中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则在有意无意间被忽视了。曾经在某小学听过一节内地老师的教学交流课,一位老师上《姥姥的剪纸》,为了让学生体会“我”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教师出示句子“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然后创设情境对话,表现作者“缠”的过程,结果有些学生说的话听着很不舒服,有的说:“姥姥,你要不教我,我就离家出走”,有的说:“姥姥,你要不教我,我就不认你做姥姥”,有的说:“姥姥,你要不教我,我不给你吃饭”……授课教师依然微笑着应答,没有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价。孩子的话虽然天真,但这些耍无赖式的语言让人感到一种凉意,使姥姥与外孙相濡以沫的亲情瞬间被击碎,难怪一位老师听后流着泪说:“没想到这些学生会说出这种话”。
一种误区是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阅读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步骤、一个教学环节而已,学生的朗读、合作、讨论,表面看十分热闹,但最终还是教师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曾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老师上《在山的那边》一文时,他提了一个问题:“请问,文中的‘海’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问题一出,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海象征一种信念,有的说海象征一个梦想,有的说海象征一种期望……“嗯,同学们说了很多,其实,还在这篇课文里象征着‘理想的境界’,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简简单单的两句话,老师完成了问题的“分析”和“总结”,最后,“海”的象征意义被定义为“理想的境界”,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也被抹杀了。在这种看似热闹的教学氛围里,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实际上是被忽视的。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只有特殊性、个性而没有普遍性、共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好比是“太阳”和“阳光”,如果没有“太阳”,“万丈光芒”不就成了“无本之木”?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而“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见《语文课程标准》),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切实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体验,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种牢牢控制学生思维、以标准答案为上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独特体验不等于无视文本的原意,不等于脱离文本,随心所欲,甚至荒诞不经。尊重独特体验,倡导个性化理解,鼓励有创意的思考,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和共识的基础上。还是用“太阳”和“阳光”来对比,这“太阳”就是文本的原意,暨文本的价值取向,而“万丈光芒”好比读者的多元解读和独特体验。因此,教师要把独特体验和尊重文本统一起来,要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见《语文课程标准》)。
如何实现珍视学生独特体验与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统一起来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理解和把握得如何,影响着课堂上教师如何正确的引导,影响着学生会享受到什么样的精神食粮。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进行备课的时候,要深入研究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体现的价值取向。其二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引导者的角色作用。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体验可以是多元的,由于受自身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文化素养的制约,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既有积极的、健康的一面,又有消极的、颓废的一面。当他们的独特体验不符合文本倡导的价值取向,甚至与社会提倡的公共道德和主流价值观产生对立时,教师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就不可忽视了,此时语文教师要当机立断地给予纠正,采取质疑、讨论、辩论、深入研读文本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那种不敢引导,盲目尊重“独特”、“个性化”的态度实际上是对教学和学生的不负责任。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读”,也要尊重教师的“教”。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想到学生是富有个性的,尊重学生的个性是“以学生为本”教学思想的体现,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育人的责任,努力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统一起来,使阅读教学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但在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能很好把握住“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度”,往往导致语文教学出现两种误区。
一种误区是过于注重体现“个性化阅读”和“独特体验”,表现在课堂上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独特”和“多元”,追求活跃、热闹的课堂气氛,至于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文本的价值取向,如何从文本中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则在有意无意间被忽视了。曾经在某小学听过一节内地老师的教学交流课,一位老师上《姥姥的剪纸》,为了让学生体会“我”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教师出示句子“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然后创设情境对话,表现作者“缠”的过程,结果有些学生说的话听着很不舒服,有的说:“姥姥,你要不教我,我就离家出走”,有的说:“姥姥,你要不教我,我就不认你做姥姥”,有的说:“姥姥,你要不教我,我不给你吃饭”……授课教师依然微笑着应答,没有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价。孩子的话虽然天真,但这些耍无赖式的语言让人感到一种凉意,使姥姥与外孙相濡以沫的亲情瞬间被击碎,难怪一位老师听后流着泪说:“没想到这些学生会说出这种话”。
一种误区是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阅读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步骤、一个教学环节而已,学生的朗读、合作、讨论,表面看十分热闹,但最终还是教师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曾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老师上《在山的那边》一文时,他提了一个问题:“请问,文中的‘海’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问题一出,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海象征一种信念,有的说海象征一个梦想,有的说海象征一种期望……“嗯,同学们说了很多,其实,还在这篇课文里象征着‘理想的境界’,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简简单单的两句话,老师完成了问题的“分析”和“总结”,最后,“海”的象征意义被定义为“理想的境界”,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也被抹杀了。在这种看似热闹的教学氛围里,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实际上是被忽视的。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只有特殊性、个性而没有普遍性、共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好比是“太阳”和“阳光”,如果没有“太阳”,“万丈光芒”不就成了“无本之木”?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而“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见《语文课程标准》),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切实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体验,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种牢牢控制学生思维、以标准答案为上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独特体验不等于无视文本的原意,不等于脱离文本,随心所欲,甚至荒诞不经。尊重独特体验,倡导个性化理解,鼓励有创意的思考,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和共识的基础上。还是用“太阳”和“阳光”来对比,这“太阳”就是文本的原意,暨文本的价值取向,而“万丈光芒”好比读者的多元解读和独特体验。因此,教师要把独特体验和尊重文本统一起来,要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见《语文课程标准》)。
如何实现珍视学生独特体验与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统一起来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理解和把握得如何,影响着课堂上教师如何正确的引导,影响着学生会享受到什么样的精神食粮。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进行备课的时候,要深入研究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体现的价值取向。其二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引导者的角色作用。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体验可以是多元的,由于受自身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文化素养的制约,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既有积极的、健康的一面,又有消极的、颓废的一面。当他们的独特体验不符合文本倡导的价值取向,甚至与社会提倡的公共道德和主流价值观产生对立时,教师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就不可忽视了,此时语文教师要当机立断地给予纠正,采取质疑、讨论、辩论、深入研读文本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那种不敢引导,盲目尊重“独特”、“个性化”的态度实际上是对教学和学生的不负责任。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读”,也要尊重教师的“教”。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想到学生是富有个性的,尊重学生的个性是“以学生为本”教学思想的体现,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育人的责任,努力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统一起来,使阅读教学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