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的挖潜缺陷与应对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che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迎来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春天,新观点层出不穷,新方法创新不断,真可谓百家争鸣,风生水起,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现象。为教学生学会思考,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广大教师都会发挥自己的才智,认真解读手中的教材,深入挖潜,科学呈现,短短的一篇课文让学生积累了字词句,学会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表达方法,还在阅读理解中受到了道德品质的教育,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可见,阅读教学中,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媒介,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范例。但是,笔者看到的实际现象是:一些大型的公开课和赛课,为追求教学高效,老师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把简单课堂变得臃肿不堪。
  一、小学语文教材的挖潜乱象
  1.三维目标面面俱到,淹没真正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深化,具有层级性、动态性、针对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动态性,这样的设置是新课改中一大创举。
  曾看到《美丽的丹顶鹤》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环节复习字词,梳理文本内容;第二环节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二、三段的词句品读,并辅以近十张丹顶鹤的图片,两分多钟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悟丹顶鹤的美丽高雅,还让学生进行模仿说话;第三环节学习第四段,了解丹顶鹤的栖息地,感受丹顶鹤的无忧无虑,师讲述徐秀娟的故事,播放关于她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进行爱鸟的环保教育;第四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中介绍丹顶鹤的写法,有顺序地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读写结合)。
  初看这份设计,不能不说作者备课是花了很大心思,设计不仅紧扣三维目标,又有大量拓展,且呈现出较强的层次性,可谓独具匠心。但一细思,若真正用于实际教学,笔者会担心:一课时能有效呈现完所有内容吗?学生在完成了第一、二、三环节的学习后,带着那时的情绪还能静下心来回到第四环节写话上吗?此时还能有多少时间来完成读写结合的练习。教者太追求完美,在纸上可以,实际操作却不那么可行。
  2.多媒体喧宾夺主,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语文教学也需要有机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加强语文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3.课内外拓展延伸无节制,费力耗时又低效
  新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和整合性,要求学生能跳出文本,在大语文观中、在生活中学习知识。但在具体教学上,我们还是要遵循“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重难点是课堂高效教学的基点”的原则,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无视教学目标和要求,无视教学重难点,贪多求全,结果费时费力,目标达成度极低。
  曾听一位老师执教《母亲的恩情》,他的备课颇有深度。其中课内外拓展十分丰富:有“孟郊”的历史资料,有课外的孟郊的三首诗。评课时,他还振振有词:新课标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老师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若是外行来评价这节课,一定说是准备得很充分、详尽,对文本挖掘很深入,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可内行来评价这节课,则会说这么多的课外阅读资料,就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来说,当堂阅读都很困难,何谈理解?教学内容拓展无节制,学生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教得很累,稍有闪失,就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其实,语文教学课内外知识的拓展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在信息的选择上一定要与文本紧密联系,要围绕教学目标,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老师不能一厢情愿地卖弄知识。有教育专家说过:“一位坏教师是不停地奉送知识,一位好教师是教给学生发现知识。”与其耗时费力地给学生兜售知识,不如给学生一把解惑的钥匙,给学生一方自由的舞台,让他们去自主钻研。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挖潜策略
  1.存疑处适度拓展
  学生在课堂中的存疑之处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瓶颈之处,也往往是一堂课亮点生成的火山口,虽然险境环生,如果适度拓展,引导得法,便可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笔者在教学古诗《船长》时,讲到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情景,就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何船长哈尔威不离开“诺曼底号”轮船,是自己不离开,还是没办法离开?难道他就是为了当一名英雄?教室里一阵静默。于是我补充了资料,资料显示轮船在快速下沉时会造成水流漩涡,可能对前来营救的小艇造成危害,学生默读后茅塞顿开,真正理解了船长哈尔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2.留白处适度延伸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教师应抓住教材中的“留白”之处,巧妙地设置拓展性的小练笔,激发情感,激活生活积累,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感悟。例如,很多老师在教学《厄运打不倒的信念》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悟谈迁面对厄运重新振作撰写《国榷》的精神,围绕“厄运打不倒的信念”这一课题,进行拓展。“当烈日炎炎的中午,谈迁开始写作了……”“当寒风呼啸的深夜……”“当谈迁身患疾病时……”这样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联想谈迁怎样克服困难,坚持写作《国榷》的情景,真正理解文眼“厄运打不倒的信念”。同时文本也因为拓展增强了可读性。
  3.经典处适度挖潜
  说到公开课上的拓展和延伸,老师总是习惯把拓展的内容放置到最后,而这样的拓展总是成为课堂的“马后炮”, 草草收场,甚至有时只是一个摆设,根本体现不出实效。如果在文本经典处进行适度挖潜,学生会从中受益多多,语文素养会大有提升。记得一位教师执教《九色鹿》时,在教到九色鹿在国王面前斥责调达这一部分内容时,引入前半部分调达被九色鹿搭救时的句子和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调达的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丑陋本质立刻跃然纸上,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化作国王和周围的百姓对调达说说心里话,这样一对比,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文本,转变为童话中的角色,急于倾吐心中的想法。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显现得很充分。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此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应是“语”字当头,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具有“语文性”,上出“语文味”,而小学语文更
小学生缺乏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借助于具有“复合体”效能的英语语篇,语篇教学之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在实际的语篇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挖掘出语篇教学中的零碎片段,如单词、重点句型、关键句子,对语篇进行拆分教学,而忽略了语篇的整体教学,尤其是语篇对于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培养的特殊教学功能。在实际的语篇教学中,笔者尝试从“问”与“答”的交互生辉入手,从问
教育大师魏书生说过:“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而举目农村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学生摆放的学习用具是横七竖八;做作业时,写字的姿势是东倒西歪;发言时,举手时是左右随来;朗读时,拿书的方法是无奇不有……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下面我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对此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遵守纪律的观念  众所周知,农
陈老师新接手六(4)班时,看着学生个个乖乖模样甚是高兴,布置了几项工作,学生积极性颇高,干起来也顺畅,于是乎在班级对学生大加褒奖一番,学生不禁喜笑颜开。但高涨的情绪并没有解决学生作业中频频出错的问题,且是一些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问题——粗心?!大意?!马虎?!如何根除这个通病?看起来不是说几句教育鼓励的话就能解决问题的。思虑再三,决定召开一次改掉不良学习习惯“名医会诊”的主题会,针对症结,以点带面
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的话精当地阐明了创作和阅读的过程与原理,其中心是一个“情”字。为发掘文中蕴含的情,必须从“披文”出发,剖析语言文字。而阅读是一个双向活动,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后,还必须进一步体会作者为情造文的匠心独运,真正达到“语言文字训练” 的目的要求。  一、通过诱发想象,深化情境  伟大的文学家高
在新课标的精神指导下,教师们都在积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小学英语教学也在“听、说、读、演、唱、做、玩”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体现着新课标对知识、情感价值态度、能力的三维要求。而合作教学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三种形式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且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在小学英语
一、为何要做片段练习  1.片段练习是课堂的有效延伸  片段练习可以和课本内容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有很多的写法值得学习并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  2.片段练习是生活的积累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能否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并适当选材,成了作文教学的一道难关,跨越了这道难关,作文教学就完成了一半。  3.片段练习深受大家喜爱  片段练习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以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提出了挑战。学生在各类实践性的研究活动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与尴尬,如果教师任其自然,袖手旁观,必将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信心,让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教学有其本身的学科知识性目标;同时,数学亦是学校的一门课程,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通过数学课堂渗透德育教育。本人提倡数学教学用“知识”和“德育”两条腿走路,现结合《年、月、日》的教学进行具体阐述。    一、凤头:追踪热点,轻松导课    师:2005年10月,我们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你们知道是什么事吗?投影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语文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之一。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无视学生的存在,学生是被动的受众。教师讲的许多内容,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自己解决的;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