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candy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实验二小与“双主体育人”
  品牌阐释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二小”),1909年9月19日建校,先后涌现出陶淑范、霍懋征、李烈等教育名家,也培养出诸如钱学森、王光美、张维等名人学子,乃百年名校。1997年,李烈校长创造性地提出“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首次将“教师”的教育主体地位提升到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样高的位置,并强调二者在互育、自育中共同成为发展主体。以爱育爱、以学论教、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是实现“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的四条路径。近20年的实践探索,实验二小创造出独具魅力的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学森课程体系、“1-3-5-7-N”扁平化自治管理模式和九大特色文化。
  光阴荏苒,北京实验二小“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思想已提出了18年,距时任总理温家宝同志挥毫书写我们的核心理念“以爱育爱”四个大字也已有12个年头了。18年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以其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别具特色的课程体系、锐意创新的评价改革、寓意深远的文化建设,还有那美丽幽雅的校园闻名于京城,甚至闻名世界。每年来校参观学习的人数近万,涉及全国各省市及世界多个国家,一半以上的人直接走进课堂并与教师进行交流。迄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受邀在北京市10个城区、全国10省市14个地区建立分校或者成员校,并在英、法、德、美、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等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拥有姊妹校或者与学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往来的合作关系。李烈校长也有幸成为建国以来首位被聘为国务院参事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同时被国务院教育督学委员会聘为第九届国家督学,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课程教材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重要职责。
  但是在我们自己看来,这所学校真正闻名的只有一样:“人”!
  进入参观者眼球的,首先便是那些活泼可爱、落落大方、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学生,即“人”。无论是课前的精彩两分钟,还是课上的生生互动;无论是辩论赛上的唇枪舌剑、运动场上的拼搏合作,还是展演节目中洒脱自在、创意无限,以及主题研究课上的实操严谨……每一点、每一滴都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些人背后其实隐藏着另一群“人”——教师队伍,是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创造了这一切。这支大气、博爱、儒雅、致行的教师队伍,正是“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的魅力所在,也是创新所在。
  “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第一次创造性地将教育活动实施者——“教师”的主体地位,提到与学习活动操作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强调“教师”“学生”这对主体在互育、自育中,共同成长为教育过程中的发展主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另外,在尊重小学教育的规律、小学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双主体育人”对“教师”主体提出了“以爱育爱、以学论教、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四条教育实施的基本路径,对“学生”主体提出了“全人”发展的教育目标。分别为:
  ——以爱育爱。以“教师”的爱育出“学生”的爱,这是“双主体育人”教育实践的主旋律。其一,爱不仅是教育手段,更是教育目标。这是对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之前历任校长倡导的“爱的教育”教育思想内涵的延伸和拓展。尤其对于独生子女而言,培育学生体验爱、理解爱、付出爱,是“双主体育人”“以爱育爱”教育路径的核心目标之一。其二,教师的爱体现为“爱的四有”,即教师要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能力、爱的智慧。“爱的四有”呈现出逐步递进的发展关系,爱的情感和爱的行为,是教师入职的基础;爱的能力和爱的智慧,需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磨砺、提升。
  ——以学论教。以“学生”发展的需求,思“教师”教的目标;以“学生”发展的现有基础,定“教师”教的起点与过程;以“学生”发展的结果,评“教师”教的效果。这是“双主体育人”教育实践的基本保障,强调教为学服务。
  ——以参与求体验。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完成向抽象思维的转折,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活泼好动、乐于尝试,是小学生的行为特点。为此,“双主体育人”教育实践的核心特点是参与、体验,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做好两次转换:第一次是将科学概念或核心知识,设计成有趣、有价值的参与式体验活动;第二次是将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获得的体验,以个人化经验或前科学概念为主,对接深化为科学概念或核心知识。两次转化完成了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这是“双主体育人”教育实践的核心特征。
  ——以创新求发展。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不竭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学生创新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协助,需要教师的垂范与引领,所以教师创新是关键。教师创新以“四态”为前提,即归零为发展心态、研究为工作常态、改变为生活姿态、智慧为生命状态。显然,归零的发展心态是四态中的基础。这是“双主体育人”教育实践保持永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全人”发展的教育目标。将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别聚焦为“思维品质”和“德行品质”,前者以促进学生思考为核心任务,后者以促进学生交往为核心手段,借助汉字“人”一撇一捺的结构来寓意这两大学生发展的目标。将汉字“人”的左撇定义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将汉字“人”的右捺定义为学生德行品质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书写出一个大写的“人”!尤其捺的支撑作用,更是寓意着“德行品质”的重要性,再次印证着“教书育人,育人为先”的“双主体育人”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
  
  显然,“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不仅凸显了对“人”的关注,凸显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非常重视且强调“教师”这个人群在办学中举足轻重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实践的首要任务。   回首18年来的不懈尝试,在“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聚焦“教师主体”队伍的发展方面,主要解决了以下两个难题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一是教师个人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问题,二是教师发展动力的问题。
  1.教师个人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问题
  本质上,这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今天这个多元价值充斥的年代,一味地强调牺牲、奉献,不但容易引发年轻人的反感,而且也不符合团队建设的规律。真正有活力、有持续发展潜力的团队,应基于每一位有活力、有思想个体的集合。于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1997年即设立“和谐团队奖”,其宗旨在于“将‘个人价值’及其发展有效地植根于‘团队建设’及其发展之中”。因为我们认为,良好的团队建设,不仅能引导个人价值的释放方向,还将成为个人价值快速增值的有效平台。
  为此,我们首先要发现每一位教师的优势。这就需要包容的心态、欣赏的眼光,以及充满信任与激励的行为模式。只有优势被发现、努力被肯定,教师才会被激发出前行的动力,才能感受到来自团队的支持与关爱,并逐步衍生出对团队归属的美好感受。其次,要用各种方式使每一位教师认识、体会、相信团队的力量和价值。我们引入了“长板原理”,促使教师从“短板理论”思维向“长板理论”思维进行转变(见下图),以大量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让教师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认同并接受团队的力量和价值。再次,我们明确“个人发展”与“团队建设”的边界与关系,即团队建设中,统一的是价值、目标和原则(即为什么、做什么),却不统一行动(即怎么做)。前者是团队建设的要求,后者即个人发展的空间。当然,二者之间,团队建设是核心。也就是说,价值认同、共同愿景,是团队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约束个人发展的框架与方向。这是学校管理者重中之重的核心任务。至于如何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倡导并创设适度包容的团队氛围,是团队建设的最大挑战,也是学校管理者智慧的充分体现。
  
  直至今天,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每学期的“和谐团队奖”,仍是每一位实验二小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奖项。
  2.教师发展动力的问题
  探索中,我们发现,教师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工作的效能感、团队的归属感。
  于是,我们先从心智模式着手,开展了关于教师职业信念、教师人际信念、教师自我信念三大系统的重建(见下表),最终在教师群体中初步形成了“职业价值生命学说”“当面锣对面鼓”的直面型沟通方式,以及“三mang、四态、九思”等修身原则,并且结合“和谐团队奖”评比的助力,最终促成教师团队归属感的建立。与此同时,我们着手以每学期的“专题研究月”为抓手,围绕学校“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主体参与性的教学三段式要求,以及“教师勇敢地退、适时地进”的教学行为,带领各学科、各年级教师逐一进行研究,并总结出相应的规律与“教—学策略包”,使教师在亲自看到、亲身体验到学生的有效发展中,切实获得教育教学的效能感。
  
  三大信念系统
  随着教师心智模式的转变、育人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和效能感不断得到发展,不但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在职生活体验,而且形成了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动力。经过不断的总结,我们最终构建出体现教师发展动力的“无穷大∞教师成长模型”(见下图)。
  
  该模型左侧,从心智模式改善开始,通过帮助教师重建积极合理的信念系统,打造和谐团队,主要改善了教师职业生活中的人际体验——归属感,从而促进教师主动成长。在这一闭环中,积极合理的信念系统是关键。
  该模型右侧,从育人能力提升开始,通过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及辅助工具,形成有效的“主体参与式”之特色教—学策略包,使学生获得有效发展,主要改善了教师职业生活中的自我体验——效能感,从而促进教师主动成长。在这一闭环中,“主体参与式”之特色教—学策略包是关键。
  此外,左环中的“归属感”有助于教师主动地投身于“育人能力的提升”,从而进入“∞”模型的右侧循环之中。同样地,右环中的“效能感”有助于教师建立积极合理的信念,从而进入“∞”模型的左侧循环之中。左右双环密不可分,不但形似“无穷大”的符号“∞”,而且其循环往复的特点与“无穷大”的涵义互为印证,寓意这一成长模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三大工作机制
  随后,学校又进一步完善出评价、沟通和团队管理的三大工作机制(见下表),有效地保障了“无穷大∞教师成长模型”中“教师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初进实验二小,张张笑脸、声声问候,就像走进温暖的家;再走进实验二小,就会惊奇地发现,笑脸的背后有着高强度、高标准的工作要求,但教师们的笑容依然灿烂、真诚……”这就是走进实验二小的每一位代培老师不约而同发出的感慨!然而,神奇的是,在实验二小生活一个月,这些代培老师就会发现,自己居然也神奇地变成了那令人惊奇的样子,而且深深爱上“付出并快乐着”的二小生活。于是,他们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教师团队一起缔造出了实验二小一个又一个的“闻名”!
  这,就是“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其魅力所在!
其他文献
分析了东江流域1961-2003年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子的趋势变化和突变变化,结果表明:东江流域年蒸发量减少趋势显著,一年中,春季、前汛期、后汛期的蒸发量减少趋势显著,秋季
20世纪40年代末期,张乐平创作了连载型漫画《三毛流浪记》,该作品是一种以图言说的图本叙事.图本中包括1107幅图片,主要描绘的是民国时期流浪儿童三毛在上海的生活遭遇,揭露
地处永外地区的五十中学分校是东城区最南端的一所普通中学。三年来,学校在提升教育质量上,围绕校园文化和队伍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多措并举,重塑校园文化  首先,传承发展,提出“优跃教育”办学理念。2012年9月—2014年6月,学校出台了《2014-2016年学校发展规划》,提出“优跃教育”办学理念。“优”,即优良、优秀、优质;“跃”,即能自主地向上跳,活跃、跃进、飞跃。“优跃教育”的核心
作为“MK木刻研究会”和“野风画会”的发起者之一,张明曹是多次聆听鲁迅先生教诲的早期新兴木刻运动的践行者。但新兴木刻运动的诸多文献研究中有关他的记述极少,他早年从事
每当用在艺术语境中,“创作”就与灵感缪斯难舍难分,也变得圣洁而神秘,成为压倒一切世俗存在的艺术的唯一诉求.创作似乎就只限于所谓“纯粹的艺术”,而当我们说纯粹的艺术、
期刊
2013年10月12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美术展览部主办,济南市委、市政府、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市文广新局、山东省文联、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山东省美术馆、济南美术馆承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综合材料绘画特展”在济南美术馆隆重开幕,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展览首日,即吸引了逾万名观众来到济南美术馆欣赏这个“为山东艺术带来新活力”的精彩展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