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教仙山到儒学圣地:徽州紫阳山文化形象塑造与“紫阳记忆”的生成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ord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至清代,徽州紫阳山的人文景观分作道教和儒学两类,前者以紫阳观及其前身许真君祠为代表,后者以紫阳书院及其文化源头紫阳书堂为典型,二者并存山中。人文景观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紫阳山道教空间的萎缩和儒学空间的扩张。经过地方士人的长期塑造和清朝皇权的直接干预,儒学圣地取代道教仙山,成为紫阳山最主要的文化形象。徽州名山众多,紫阳山脱颖而出的关键原因为其具有的崇高文化形象。在徽州士人的塑造下,赞颂紫阳山之高的诗文不断涌现,紫阳山形象愈益高大,竟被视作徽州居中最高之山,形象与地位抬升至极点。这一塑造过程最终成功
其他文献
就现阶段中职数学教育的发展情况而言,其教学质量在很多时候并未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全面和深
1999年扩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转折点,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政策经历了外延式发展、提升质量、内涵式发展三个阶段。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框架分析发现,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
声乐表演实现了传统文化艺术与外来声乐表演的融合,打造了一场视听盛宴,其独特之处在于,演唱者的艺术水平直接关系着声乐表演的审美,与观众的直接化、动态化感受密切相关。就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时代要求,而云南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点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机遇。当前云南省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在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