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剧影视历史剧相关观念认识的问答

来源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ho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戏剧影视历史剧创作与研究中所存在的历史剧命名、规律特征、类型、真实观、功能、评价标准、虚构、取材等问题,由话剧、电影和戏曲界三方面的三位专家进行笔谈问答,多维度多层面呈现当下对历史剧的认识与研究状况.
其他文献
当代戏剧影视创作中出现了大量所谓的“历史剧”,内容良莠不齐,历史剧的概念含混不清,多被滥用.追根溯源,历史剧起源于莎士比亚戏剧,专指一类特定体裁和内容的戏剧.伴随着莎士比亚戏剧被译介,历史剧在中国也经历了数次理论和创作的大讨论.历史剧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肩负着普及正确历史观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影响巨大.因此,纠正历史剧概念过于宽泛的问题,将古代生活题材戏剧与历史剧区别开来,划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别,引导大众的认知,是迫切且不容忽视的.
当代莎士比亚批评大多聚焦于“政治”,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蒂利亚德的研究,其后又衍生出文化唯物主义、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等解释范式.蒂利亚德从“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来理解莎士比亚,文化唯物主义借助莎士比亚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共和主义寻找莎士比亚与早期现代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政治哲学则通过细读文本来追问莎士比亚的永恒智慧,这四种范式在研究方法、理论预设上有较大差异,但可以归结为历史主义与政治哲学两种进路.
新时期以来,史剧观呈现多元发展、交锋争鸣、共存融合状态.“历史真实论”认为:历史剧应保持历史的真实性,艺术虚构不能违背历史框架和基本历史事实的真实.“历史本质真实论”认为:历史剧不应被历史事实所束缚,历史剧应表现历史本质、历史内在可能性的真实.“历史审美真实论”认为:历史上的人和事不过是剧作家创作选材时的一点因由,历史剧创作追求的应是历史人性、历史情感的审美真实.“非原型历史论”认为:即使没有具体历史原型,也可以写成“历史寓言剧”“仿历史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台湾地区)社会剧接续现代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话剧的创作精神,体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从早先着重民俗风情批判,到后来的社会批判,再到后来的政治批判,它逐步深入当代台湾地区社会现实,标志着当代台湾地区社会剧创作的拓展与深化.然而,当戏剧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工具而丧失艺术审美时,则又提醒人们,戏剧不能为现实关怀或社会政治批判越俎代庖,它必须通过受制于戏剧艺术内在必然性的审美创造——“审美之维”来实现.
传播是系统性的,带有复杂和多变的特点,文化传播则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文化传播又带有普遍性、延伸性以及传承性的特点.出版文化传播在此基础上又有不同的特点.媒介一词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意义,放在不同的场合里,又有不同的含义,文章对出版文化的传播进行分析.
县级媒体受众范围有限,与省市级媒体相比资源相对匮乏,但这并不意味着县级媒体不需要转型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县级传统媒体应当积极主动地与新媒体融合,提高信息传播质量,将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根基,更是高等院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动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大学生身处全球化竞争日益增强的新时代,高等院校应当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直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困境:高等院校尚未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将现代科技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
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平板电脑和手机广泛应用,使大众的阅读习惯从传统阅读逐渐转向电子化阅读,传统报纸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数字化转型成为传统报纸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传统报纸的数字化转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业界的重视.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传统报纸数字化转型进行分析.
19世纪中前期英国舞台上的中国形象,反映了当时西方变化着的东方观.从崇拜中国的艺术和思想哲学,到“贬中褒印”、倾心阿拉伯文化,再到贬损与丑化.总的发展趋势是随着国际政治和世界格局的演变,负面形象越来越多.19世纪末至20世纪,英国戏剧界沿袭了中前期的基本格调,更加偏离中国现实,成为西方意识形态虚构的手段.英国舞台对于塑造这个“想象”中的“他者”形象的热衷,根本原因是为了自我探索与反省,并最终实现强权形象的塑造.
国家经济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高等农业院校为了培养大学生国际竞争力,使其在农业学科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应顺应时代和国际发展需求,继续深化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在本科课程中设置英语公共演讲课程,并利用英语演讲课程教师与专业双语教师组建特色教学团队,提升大学生外语掌控、表达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能够利用英语把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向社会、向世界传播.因此,沈阳农业大学英语演讲课程需要整合课程资源链,创建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的演讲教学团队;优化演讲教材内容,打造具有农林专业特色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