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直销的盒子

来源 :经贸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dongyan90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位直销人都应该问三个与自己相关的直销问题:直销是怎样产生的?直销的本质是什么?直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因为我个人认为,只有当直销人能清楚地回答这三个问题时,才能对直销中的种种“怪”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下,商品从厂家要经过各级经营者才能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如图1所示)。在传统的流通渠道中会产生两大问题:第一,由于消费者人数众多而经营者数量有限,从而出现商品信息流通不畅,消费者对商品认知度低;第二,经营者参与了商品流通环节的利润分配,而作为商品利润的最终实现者——消费者,被排除于利润分配之外,这样也会使消费者忠诚度降低。
  
  


  为了解决消费者对商品认知度低的问题,厂家需要投入广告宣传以提高商品的知名度。然而,广告宣传只能使消费者被动地接收商品信息,对商品的了解仍然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广告对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度收效甚微,但广告的投入却增加了厂家的成本,降低了利润。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经营者可以实行会员制。会员制能够吸引消费者重复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的忠诚度。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会员制只是在为其省钱,而不是为其赚钱,因而消费者的忠诚度依然不高。另一方面,会员制也同样降低了经营者的利润。因此这两个问题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新的问题随即又会产生。
  能不能找到一种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呢?伴随着这种要求,一种新的营销模式—直销产生了。
  
  直销其实也只是一种销售模式,在这种销售模式下,商品直接从厂家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如图2所示)。通过这种方法,厂家既提高了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又节省了广告费用,维持了利润,完美地解决了传统营销模式下的两大问题。
  因为商品是直接从厂家流到消费者手中的,所以,对直销公司而言,重要的不是经营者而是消费者—直销公司的利润最终是由消费者而不是经营者来实现的,拥有了消费者就拥有了市场,也就会产生不错的销售额。厂家通过支付报酬给消费者,让消费者通过口碑宣传为厂家带来更多的消费者,从而使消费者与厂家之间结成了一种联盟关系,这个联盟就叫“消费联盟”。
  


  在直销产生的初期,由于从业人数相对较少,直销员不仅要增加使用产品的量,还要介绍新的消费者参加到“消费联盟”中来,销售产品给那些不愿意加入“消费联盟”的人们,从而使他们在表面上暂时具有了经营者的身份。然而随着直销队伍的不断壮大,直销员所面对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小,销售额就会越来越少,其经营者的身份也就越来越淡化,消费者的身份也就越来越突出(如图3所示,全球直销员年人均销售额从1988年的3,929美元下降到2004年的1,875美元)。
  
  目前,在中国有许多直销企业不符合直销的本质特点,并有一部分企业还借用了非法传销的手法:
  其一,过分夸大经营者的身份。一旦消费者接受了经营者的身份,就意味着那些原本不应由“消费者”承担的,诸如入门费、资料费、培训费、续卡费等,统统都由“消费者”来承担;
  其二,把直销当作一种赚大钱的职业来宣传。不可否认,的确是有不少直销从业者赚取了不菲的收入,但那是建立在更多的后加入者大量的消费和微薄收入的基础上。对于大多数后加入者来说,他们的收入少得可怜,甚至还没有自己的消费额多,真可谓入不敷出;
  


  其三,对新加入者进行无休止的“洗脑”。其表现之一就是对新加入者说,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购买并使用所有的产品。“如果连你自己都不使用,又怎么能够卖给别人?”而一旦新人购买了一大堆原本就不需要的产品,最高兴的一定是他的上级,因为他的收入与新人的消费有直接的关系。而当所有的人都这样做的时候,直销公司就会创造出傲人的业绩。
  有数据表明,所有的直销公司80%左右的业绩都来自于内部消费,仅有20%左右的业绩来自于销售,这进一步验证了直销的“消费联盟”的本质特征。
  关于许多直销公司种种违背直销本质特征的做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广大直销员只要多动脑筋,从直销的本质看问题,就不难正确地判断出一家直销公司的好坏。
其他文献
体育行为与行为表现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程度的两个关键因素。主要针对高中女生体育行为进行研究。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不仅受外界环境影响,与学生自身因素也有直接关系。预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