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铁大厦站地下空间位于南昌市的新区——红谷滩的CBD中心,周边地面大多为已建和在建的高档居住区及金融商务中心。其南侧和东侧贴临地铁1、2号线的换乘站——地铁大厦站,车站为T型换乘车站,西北角设联络线,本工程利用地铁车站与联络线间的围合空间,以及地铁2号线车站站厅层的富余空间进行商业开发,同时借用在建的地铁2号线与在建的地铁大厦地下室的围护结构,将二者之间的区域一起开挖,形成规整的地下空间格局。本工程充分挖掘了地下空间的资源,打造了南昌首个高档次、大规模的地下商业空间,对于优化地下空间体系,提升区域商业品质,扩大经济及社会效益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笔者对设计中形成的一套清晰的设计思路和完善的设计理念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地下空间、地铁、大规模、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 U231 文献标识码: A
南昌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如今地铁1号线的建设给这座红色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也为地下空间系统化、整合化、规模化的形成搭建了绝佳的平台。由此,地铁大厦站地下空间开发作为南昌首个高档次、大规模、综合型地下空间应运而生,他标志着南昌从此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地铁大厦站地下空间位于南昌市的新区——红谷滩的CBD中心,是集商务、办公、信息、商业、文化、旅游、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地下空间位于该区域中世贸路与丰和中大道交叉口的绝佳位置,紧邻红谷滩中央主轴。周边地面大多为已建和在建的高档居住区及金融商务中心,其中西侧为在建的南昌银行与工商银行,东侧是在建的绿地中央广场商业综合体,东南侧是已建的江信国际花园住宅小区,西南侧是待建的华茂商业中心及在建的世纪中央城住宅小区,北侧是红谷滩中央主轴,西北侧为地铁大厦(含地铁控制中心)。
地下空间南侧和东侧贴临地铁1、2号线的换乘站——地铁大厦站,车站为T型换乘车站,西北角设联络线,两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本工程利用地铁车站与联络线间的围合空间,以及地铁2号线车站站厅层的富余空间进行商业开发。同时利用地铁建设的适宜契机,从经济性及合理性的角度考虑,借用在建的地铁2号线与在建的地铁大厦地下室的围护结构,将二者之间的区域一起开挖,形成规整的地下空间格局,建筑面积将近2万平米。本工程充分挖掘了地下空间的资源,打造了南昌首个高档次、大型的地下商业空间,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较大的商业价值,经济合理,可操作性强。对于优化地下空间体系,提升区域商业品质,扩大经济及社会效益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基于这个项目本身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设计过程中进行了多番的研究比选,并形成了一套清晰的设计思路和完善的设计理念,在此进行一下简要的分析。
1. 顺畅舒适的流线设计理念
地下空间开发需要着重处理好地下空间的交通组织,处理好地铁公共区与商业公共走廊、商业公共走廊与下沉式广场间的关系,以便更好的疏散引导地铁与商业开发的人流,使地下空间体现出更加有效的商业价值。
地下空间开发的流线设计理念是以开敞明亮的空间为中心,向周边区域延伸和扩展,以形成顺畅的流线及舒适、丰富的休闲活动空间。整个地下空间以三条轴线为主线,一条轴线平行于联络线的弧形走向,为西侧中央主通道;另一条轴线呈南北走向,纵穿下沉广场,为北侧人流集中区;第三条轴线以45度角贯连地下空间及地铁1、2号线站厅集散节点。三条轴线相交处形成集散大厅,形成自然的开合空间。其与地铁间通过在贴临的墙体上开设三处门洞,来实现连通的目的,既彼此互通,又相互独立。
2. 亲近自然的开敞设计理念
本工程的三条轴线交汇处的集散大厅正好位于地块内,设计中顶板利用覆土层厚度局部抬高,并在中央设置了圆形采光天窗,在创造了多变空间的同时,给偌大的地下空间引入了自然光,缓解了地下空间本身低矮、沉闷、压抑的感觉,形成了空间的升华和聚焦,更加亲近自然。另外,在本工程北侧区域地铁大厦门前30米宽的绿化范围内,设置了13米宽,130多米长的下沉广场,既丰富了空间效果,改善了环境,又增加了透光点,同时为解决地下空间的消防疏散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3. 动静分区的空间设计理念
地下空间设计中将商业营业厅集中设置在公共走廊及下沉广场的两侧,形成一体的商业动态区;将办公、设备及仓储用房设置在开发地下一层的边缘、角落位置及地下二层(地铁2号线设备层)的局部,形成配套静态区。两个区域位置清晰,划分合理,有利的商业面全部提供给营业厅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商业价值。
4. 集约利用的竖向设计理念
地下空间主要位于地下一层,局部设地下两层和夹层。在地铁车站设计时,车站的功能房间已尽量集中布置,在2号线站厅层公共区北侧部分仅设置了必要的房间和设施,其余区域全部留给地下空间,2号线的地下二层设备层也在中部留出整块的独立区域,作为地下空间的设备区使用,以保证地下一层的面积可以更多的作为商业用途。
由于地下空间大部分区域都位于道路下方,受市政管线敷设的制约,覆土较厚,故开发的大部分范围与车站站厅层同高。设计在下沉广场西侧与地铁大厦间整齐的区域利用覆土厚度,局部设计为两层,上下两层间有内部楼梯连通,且第二层设有外廊,与下沉式广场内楼梯中间的休息平台相连,方便人群到达与疏散,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空间利用更加充分。
5. 搭建平台的整合衔接理念
本工程周边大型项目较多,彼此独立,沟通不畅。地下空间的建设为这些独立的建筑搭建了良好的互通平台。他将地铁车站、地铁大厦、绿地中央广场、华茂商业中心及中央主轴的地下规划空间都了进行了衔接处理,形成了整合的地下空间体系。同时还解决了丰和中大道道路较宽,过街不便的问题。
6.安全为先的消防疏散理念
如此大規模且与地铁贴临的地下空间,消防安全是重中之重。设计采用三种方法,全面保证了建筑消防的安全性。
(1)地下空间与地铁车站的消防设计彼此独立。地下空间的地下一层与地铁车站的连通处均设置了两道特级复合防火卷帘,开发与地铁可以分别控制;地下空间的局部地下二层与地铁车站之间采用防火墙分隔,墙上不开设任何门窗洞口,彼此完全独立。开发疏散楼梯均设置在商业区域,且直出地面,不与地铁发生任何干扰。
(2)地下空间与周边建筑的消防设计彼此独立。地下空间与周边建筑的连通处均设置了两道防火卷帘,由两个项目分别控制,保证地下空间疏散的独立性。
(3)下沉广场的设置为解决消防疏散的距离,宽度等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开敞的空间对于疏散和排烟都十分有利,可以从根本上有效的、规范的解决此类大规模的地下空间的消防疏散问题。
7. 整齐划一的景观设计理念
由于本工程完全位于地下,且规模较大,地面直出的消防疏散口及风井较多。但其周边均是高档建筑群,在地块内设置上述众多的地面建筑的难度较大。考虑到丰和中大道为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较宽,且路中有约13米宽的绿化带,设计将地下空间及地铁的消防疏散口和风井一同设置在路中绿化带内,沿道路走向整齐的一字排开,巧妙地解决了占用地块的协调问题,也降低了对周边景观环境的影响。由于地下空间的轴线方向与道路走向有一定夹角,设计中采用圆形风井,尽量缩小消防疏散口的规模,以弱化方向问题,使地面效果更为美观。
8. 预留扩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本工程的北端为东西走向的红谷滩中央主轴,东侧连接绿地中央广场,西侧串起规划的中央主轴地下空间。本工程的北侧在建筑和结构设计中均预留了未来可以打开的条件,以便与远期规划扩建的地下空间整体对接。
9. 便捷出行的交通一体化理念
本工程位于重要的商务、金融、居住核心区,对交通的便利性要求较高。地下空间紧邻地铁换乘站,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同时其地面配套有足够的公交、出租,小汽车及非机动车停靠场地,呈现交通一体化的格局,最大可能的满足了市民方便出行的需求。
南昌地铁大厦站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严格遵循上述九个设计理念,全力打造精品工程,为后续的大型商业地下综合体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为南昌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又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轨道交通M8 线工程初步设计人民广场附属工程[ Z]. 2003.
[2] 中国的轨道经济与环境问题的研究 南开大学出版社
简介:
姓名:马玥, 出生年月:1980.1,性别:女.籍贯:天津
最高学历:本科职称:现为工程师,预评高工
研究方向:建筑、轨道交通
关键词:地下空间、地铁、大规模、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 U231 文献标识码: A
南昌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如今地铁1号线的建设给这座红色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也为地下空间系统化、整合化、规模化的形成搭建了绝佳的平台。由此,地铁大厦站地下空间开发作为南昌首个高档次、大规模、综合型地下空间应运而生,他标志着南昌从此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地铁大厦站地下空间位于南昌市的新区——红谷滩的CBD中心,是集商务、办公、信息、商业、文化、旅游、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地下空间位于该区域中世贸路与丰和中大道交叉口的绝佳位置,紧邻红谷滩中央主轴。周边地面大多为已建和在建的高档居住区及金融商务中心,其中西侧为在建的南昌银行与工商银行,东侧是在建的绿地中央广场商业综合体,东南侧是已建的江信国际花园住宅小区,西南侧是待建的华茂商业中心及在建的世纪中央城住宅小区,北侧是红谷滩中央主轴,西北侧为地铁大厦(含地铁控制中心)。
地下空间南侧和东侧贴临地铁1、2号线的换乘站——地铁大厦站,车站为T型换乘车站,西北角设联络线,两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本工程利用地铁车站与联络线间的围合空间,以及地铁2号线车站站厅层的富余空间进行商业开发。同时利用地铁建设的适宜契机,从经济性及合理性的角度考虑,借用在建的地铁2号线与在建的地铁大厦地下室的围护结构,将二者之间的区域一起开挖,形成规整的地下空间格局,建筑面积将近2万平米。本工程充分挖掘了地下空间的资源,打造了南昌首个高档次、大型的地下商业空间,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较大的商业价值,经济合理,可操作性强。对于优化地下空间体系,提升区域商业品质,扩大经济及社会效益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基于这个项目本身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设计过程中进行了多番的研究比选,并形成了一套清晰的设计思路和完善的设计理念,在此进行一下简要的分析。
1. 顺畅舒适的流线设计理念
地下空间开发需要着重处理好地下空间的交通组织,处理好地铁公共区与商业公共走廊、商业公共走廊与下沉式广场间的关系,以便更好的疏散引导地铁与商业开发的人流,使地下空间体现出更加有效的商业价值。
地下空间开发的流线设计理念是以开敞明亮的空间为中心,向周边区域延伸和扩展,以形成顺畅的流线及舒适、丰富的休闲活动空间。整个地下空间以三条轴线为主线,一条轴线平行于联络线的弧形走向,为西侧中央主通道;另一条轴线呈南北走向,纵穿下沉广场,为北侧人流集中区;第三条轴线以45度角贯连地下空间及地铁1、2号线站厅集散节点。三条轴线相交处形成集散大厅,形成自然的开合空间。其与地铁间通过在贴临的墙体上开设三处门洞,来实现连通的目的,既彼此互通,又相互独立。
2. 亲近自然的开敞设计理念
本工程的三条轴线交汇处的集散大厅正好位于地块内,设计中顶板利用覆土层厚度局部抬高,并在中央设置了圆形采光天窗,在创造了多变空间的同时,给偌大的地下空间引入了自然光,缓解了地下空间本身低矮、沉闷、压抑的感觉,形成了空间的升华和聚焦,更加亲近自然。另外,在本工程北侧区域地铁大厦门前30米宽的绿化范围内,设置了13米宽,130多米长的下沉广场,既丰富了空间效果,改善了环境,又增加了透光点,同时为解决地下空间的消防疏散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3. 动静分区的空间设计理念
地下空间设计中将商业营业厅集中设置在公共走廊及下沉广场的两侧,形成一体的商业动态区;将办公、设备及仓储用房设置在开发地下一层的边缘、角落位置及地下二层(地铁2号线设备层)的局部,形成配套静态区。两个区域位置清晰,划分合理,有利的商业面全部提供给营业厅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商业价值。
4. 集约利用的竖向设计理念
地下空间主要位于地下一层,局部设地下两层和夹层。在地铁车站设计时,车站的功能房间已尽量集中布置,在2号线站厅层公共区北侧部分仅设置了必要的房间和设施,其余区域全部留给地下空间,2号线的地下二层设备层也在中部留出整块的独立区域,作为地下空间的设备区使用,以保证地下一层的面积可以更多的作为商业用途。
由于地下空间大部分区域都位于道路下方,受市政管线敷设的制约,覆土较厚,故开发的大部分范围与车站站厅层同高。设计在下沉广场西侧与地铁大厦间整齐的区域利用覆土厚度,局部设计为两层,上下两层间有内部楼梯连通,且第二层设有外廊,与下沉式广场内楼梯中间的休息平台相连,方便人群到达与疏散,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空间利用更加充分。
5. 搭建平台的整合衔接理念
本工程周边大型项目较多,彼此独立,沟通不畅。地下空间的建设为这些独立的建筑搭建了良好的互通平台。他将地铁车站、地铁大厦、绿地中央广场、华茂商业中心及中央主轴的地下规划空间都了进行了衔接处理,形成了整合的地下空间体系。同时还解决了丰和中大道道路较宽,过街不便的问题。
6.安全为先的消防疏散理念
如此大規模且与地铁贴临的地下空间,消防安全是重中之重。设计采用三种方法,全面保证了建筑消防的安全性。
(1)地下空间与地铁车站的消防设计彼此独立。地下空间的地下一层与地铁车站的连通处均设置了两道特级复合防火卷帘,开发与地铁可以分别控制;地下空间的局部地下二层与地铁车站之间采用防火墙分隔,墙上不开设任何门窗洞口,彼此完全独立。开发疏散楼梯均设置在商业区域,且直出地面,不与地铁发生任何干扰。
(2)地下空间与周边建筑的消防设计彼此独立。地下空间与周边建筑的连通处均设置了两道防火卷帘,由两个项目分别控制,保证地下空间疏散的独立性。
(3)下沉广场的设置为解决消防疏散的距离,宽度等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开敞的空间对于疏散和排烟都十分有利,可以从根本上有效的、规范的解决此类大规模的地下空间的消防疏散问题。
7. 整齐划一的景观设计理念
由于本工程完全位于地下,且规模较大,地面直出的消防疏散口及风井较多。但其周边均是高档建筑群,在地块内设置上述众多的地面建筑的难度较大。考虑到丰和中大道为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较宽,且路中有约13米宽的绿化带,设计将地下空间及地铁的消防疏散口和风井一同设置在路中绿化带内,沿道路走向整齐的一字排开,巧妙地解决了占用地块的协调问题,也降低了对周边景观环境的影响。由于地下空间的轴线方向与道路走向有一定夹角,设计中采用圆形风井,尽量缩小消防疏散口的规模,以弱化方向问题,使地面效果更为美观。
8. 预留扩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本工程的北端为东西走向的红谷滩中央主轴,东侧连接绿地中央广场,西侧串起规划的中央主轴地下空间。本工程的北侧在建筑和结构设计中均预留了未来可以打开的条件,以便与远期规划扩建的地下空间整体对接。
9. 便捷出行的交通一体化理念
本工程位于重要的商务、金融、居住核心区,对交通的便利性要求较高。地下空间紧邻地铁换乘站,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同时其地面配套有足够的公交、出租,小汽车及非机动车停靠场地,呈现交通一体化的格局,最大可能的满足了市民方便出行的需求。
南昌地铁大厦站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严格遵循上述九个设计理念,全力打造精品工程,为后续的大型商业地下综合体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为南昌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又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轨道交通M8 线工程初步设计人民广场附属工程[ Z]. 2003.
[2] 中国的轨道经济与环境问题的研究 南开大学出版社
简介:
姓名:马玥, 出生年月:1980.1,性别:女.籍贯:天津
最高学历:本科职称:现为工程师,预评高工
研究方向:建筑、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