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古诗教学内容的四个着力点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第三学段(5、6年级)实现新课标古诗教学的目标,在研制教学内容时要从四方面着力:学习流程设计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陌生感的语言文字处驻足品味、想象;根据诗的内容、情感,合理拓展教学内容;倡导自主诵读领悟意蕴,尊重个性化的解读。
  关键词:巧于设计;适當点拨;合理拓展;尊重解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69-2
  一、巧于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诗意
  一位老师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时,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步骤,朗读、释题、了解作者、理解句意、体会感情,然后按部就班引领学生亦步亦趋学习。很多学生对于这样的学习感到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难以引人入胜,相反引人入睡。古诗教学可以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贴标签,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渗透了,学生就能感悟。杨振宁先生在《谈谈我的读书经验》中说:“渗透性学习方法就是在学习的时候对学习的内容还不太清楚,但就在这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
  另一位老师在学生自由诵读基础上,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看到一池的荷花荷叶)哪些句诗描写了荷花、荷叶?学生兴致盎然地进入古诗的学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在不露痕迹中导入对古诗的学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古诗的教学和阅读教学一样,需要找准切入口,切入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学生充分感受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绘的美景后,问学生你会情不禁地赞叹什么?诗人又会发自内心的赞叹什么呢?引入第一二行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学习就水到渠成,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走进了作者当时的内心世界,很好地把握诗句表达的情感。
  理解整首诗的诗意后,问学生学到这儿学完了吗?老师巧妙地引出课题,继而引导学生关注课题,从课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更喜欢第二位老师的教学,对于这样的引导学生学得专注、投入。方智范老师说:“哪一位老师上小学语文能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能把孩子的体验过程拉长,能让他和作品里的情绪发生共鸣,沟通,那么这位老师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小学语文老师。”
  二、恰当点拨,夯实文字理解运用,想象情境
  有专家统计,建国以来历次“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上都一直是表述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古诗的教学也应重视字词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依据文本理解字、词在诗中的确切意思,不能仅不停留在字典上的意思,要把字典上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会联系诗句理解,会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精妙。
  这位老师引导学生从通过“无穷”、“接天”感受到荷叶多后。继而又让学生体会碧到什么程度?在教学中由于之前受“多”的影响,学生一下子没有什么反应,教师顺学而导,提示学生,除了碧绿还有什么样的绿?深绿、粉绿、嫩绿、绿油油……体会满池的荷叶,绿得幽、绿得美、绿得让人心醉。在有陌生感的语言处,要引领学生驻足涵咏品味。在体会到荷花的“别样红”和怎会“别样红”后,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诗句,体会诗句的对仗美。紧接着让学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写看到的情境。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直接感受最强的时期,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形式、声音、色彩这些形象直观的元素,最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在自主诵读的指导上,注重指导学生在读中去想象画面,想象画面的景物。进而抓住景物的色彩特征,让学生捕捉心中的感觉,带着感觉去读,并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内心的感觉,在描述中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教师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引领学生用心体会、感受诗人对满池荷花荷叶的赞美之情。指导层层推进,一环紧扣一环,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呼之欲出。这样的引领,恰当地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同时也弥漫浓浓的语文味,夯实了语言文字的理解,达到了“言——意——言”学习、理解、运用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拓展,教材为本把握好度,深入文本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学一首诗,课堂的容量太小了。对古诗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作品本身,而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根据诗的内容、情感进行合理拓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作品的情感内涵。
  学生感悟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后,教师告知学生诗人杨万里一生酷爱荷花,写了几十首描写荷花的诗,是全方位描写荷花的高手。然后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诗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句诗有什么不同。一句写的是荷花、荷叶,一句描写的是小荷,描写的对象不同。还有呢?学生静思。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小荷的?荷花、荷叶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了解到细节描写和整体描写。描写的方法不同。学习语言,不仅要了解写什么,还要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学习语言的同时,要学会运用语言。
  四时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教师图文结合把其它三季的景致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了解到西湖春有“苏堤春晓莺啼柳”,秋有“秋霞夕照雷峰塔”,冬有“冬寒不眠断桥雪”,你喜欢哪个季节的西湖?为什么?作者呢?切回文本的学习,感受作者更喜欢盛夏的西湖。
  当学生了解题目的意思后,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古时交通不便,一别后很难知道何时再相见,诗人把浓浓的离别情融在了诗里。让学生背一些送别的诗句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当然,对教材的拓展也应注意把握好一个度。如果教师在课文中碰到什么,就引出什么话题,碰到历史就说历史,碰到地理就讲地理。或者介绍作家事无巨细,将他的生平像流水帐一样讲出来。那么,这将会使古诗的课堂教学变成“杂货筐”。无论是对作家的介绍,对历史文化背景的补充,还是与其他相关作品的比较,都应该紧紧围绕作品,围绕作品的情感内涵来展开,以学生对作品内容、情感的领悟为最终目的。
  四、诵读记诵,尊重个性促进交流,体会意蕴
  “我国古典诗歌往往借景传情,以象寓意,其显著的形象性特征使诗歌的内在情意常常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同时由于形象性特征,又使其内在意义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学习古诗,诵读是最佳的方法。自主诵读应贯穿全诗的教学,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充分阅读古诗沉潜其中,涵咏品味。然后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语言,由语言到内容,感悟诗文的情意。要诵读也要重视“密吟恬吟与默读”。张寿康先生也指出“全部了解一个作品的最好办法,就是好好地高声诵读。作品一被高声诵读,就成为好懂易解的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诗的密咏恬吟与默读,有利学生静思默想,咀嚼品味,理解古诗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在教师恰当地引领下,学生理解了整首诗和题目的意思后,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这是一首送别诗,为什么只写荷叶荷花呢?有的说荷花象征着好友林子方。有的说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像接天的莲叶无边无际,又像别样的荷花浓浓烈烈。有的说让远在他乡的林子方再见荷花时,想到朋友对他的那份“出淤泥而不染”的真情,不再感到寂寞无助了。……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读者,阅读同一首作品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独特感受,对诗歌意义的丰富联想。惟其如此,学生对作品的意蕴有更透彻的领悟,学生的心灵会丰满充盈起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绘画活动能促进孩子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孩子们在绘画活动中的创造力无与伦比,老师关键在于如何不断地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提供给孩子们用“画笔”来展现和创造的机会。  关键词:绘画;启迪;创造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63-1    创造性美术活动是在美术领域中通过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幼儿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对事物
摘 要:后人对于荆轲其人颇有异议:有人认为荆轲是永远的英雄,也有人认为荆轲不是英雄,甚至说他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派,而在笔者看来荆轲应该算是“失败的英雄”。  关键词:荆轲;失败;英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6-040-01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大死士即战国四大刺客:荆轲、聂政、专诸、要离,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其中荆轲、聂
摘 要:“幼儿园里无小事,事事皆教育。”这一句朴实的话语,启发了许多幼儿教师,造就了许多优秀幼教工作者。今天,我们在实践这句话的时候,不应该忽略一些在我们看来所谓的“小事”。  关键词:细节;爱心;美丽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73-2  一、爱心,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字眼  在幼儿教育中要做孩子真诚的赏识者,这是
摘 要:愉快教学法指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从巧用多媒体、设计游戏小品、鼓励设疑解疑、引入竞争和适时鼓励五方面,探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进行愉快教学。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愉快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67-1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我省基础教育进入了发展提速、内涵提升、质量提高的新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广大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期待程度、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的支持程度、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基础教育规律认识把握的程度均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必须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沈健厅长在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新趋势,强化主抓手,突出着力点,营造好氛围,力争在关键领域、薄弱环节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涉及哪些知识(新知识、旧知识),在老师的帮助、
摘 要:在政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往往会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政治教学;培养;发散性思维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9 -01     一、营造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存在的宽松和谐的氛围。  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摘 要:教育必须要适应国际社会的竞争以及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当然,信息技术涉及的技能很多,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相关理论知识。  关鍵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94-1
摘 要:把握语文教材的变量就是要有大语文观,灵活运用教材,把短文上长,把长文上短。  关键词:语文变量;把握内涵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0 -01   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精选的美文,但有长有短,有时我们老觉得长文章太长,在规定学时完不成,有时又觉得短文章太短,用不了一课时,怎么办呢?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要把长文上“短”, 把
摘 要: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以全新的理念转化了师生的思想,使合作探究学习成为现代课堂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在历史课改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实现合作探究互动式学习。本文从历史课的特征入手结合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合作探究;探究式学习;问题情景;团队精神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