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低渗透油田由于渗透率特别低,开采难度大,成本费用高,油井产量低,生产管理组织困难,投入的人力、物力大,经济效益低,加之后继资源有限。所以要解决特低渗透油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基本矛盾,达到进一步持续发展,必须从管理创新及工作思路上进行调整,要在“优化、简化、信息化”上下功夫。
一、特低渗透油田的基本矛盾问题
根据延长石油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特低渗油藏的开采主要依靠自然能量,开发初期可以有效解决资金、设备和技术不足等问题,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但随着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几个严重的问题:
1 每年为弥补产量递减投入新井数量大,井数过多,平均单井产量与效益持续下滑。总井数的急剧增加,使得油井管护工作量急剧膨胀,各项管理工作难度剧增。
2 采收率与资源利用率较低。受地域环境和地质条件的限制,各类新工艺增产措施发挥作用的程度很有限,先进的管理手段如远程控制系统、油井计量设施等往往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甚至远大于油井产值,因而无法得到应用。
3 资源动用速度加快,造成石油后备资源不足。据统计,随着油田开发的逐步推进,勘探难度增大,优质油气资源接替减少,国内大部分石油企业的油气产量增长幅度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特低渗透油田的问题十分突出。
二、特低渗透油田生产管理的发展方向
针对特低渗透油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基本矛盾,为了进一步持续发展,必须从管理创新及工作思路上进行调整,才是抉择的发展方向。
(一)明确认识
首先,我们要认清自身油田所处的地域环境与地质环境。延长油田所属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属(超)低渗细砂岩油层,规模开发难度大。油层埋藏浅,油井靠自然能量开采,油井产液量低。在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低投资、低风险的“捞油、吊油、抽油、井口集油与车辆集运的特有开采方式。因此,不能一味照搬大油田的开采与管理方式。应根据特点,发挥优势,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生产管理模式。
(二)管理创新
1 实施战略管理创新,为采油厂管理创新提供方便。战略管理创新是采油厂管理创新的首要选择,也是行业的灵魂。因此,必须进行战略研究,战略选择与战略创新。
2 实施组织结构创新,为采油厂管理创新提供保障。一是组织精简化,二是组织人性化,三是组织规范化。
3 实施管理理念创新,为采油厂管理创新注入活力。一是摒弃计划经济下“等”“靠”“要”的思想理念,树立市场经济竞争观念;二是摒弃以财、物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三是摒弃求稳怕变的观念,树立敢于变革,敢于创新的观念;四是淡化权力观念,树立民主观念。
4 实施技术创新,占领行业科技制高点。一是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以业务为主的“外连内聚”的技术创新体制。“外连内聚”指:企业建立一个以核心业务为主体的技术开发部门。负责搜集、研究、跟踪国外相关技术发展动向,预测市场发展趋势,提出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组织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以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为单元,建立企业与企业或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制”或委托研制的联合体;二是建立技术创新发展基金。企业只有建立技术创新基金,才能建立起科研院校以企业为基础,企业以科研院校为依托的科技经济的良性循环,从而使技术有财力和科技双向保障。这就需要企业在财务预算中单独列项,专款专用。
5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氛围。一是以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两个方面着手,确立企业经营者与员工的新型关系。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努力在员工中塑造“敬德重礼、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竞以创优的良好形象。二是听取员工的意见、建议。接受批评、监督。
6 实施文化创新,不断改善企业创新环境。一是确立企业文化的核心,即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是管理者与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它为企业确立了前进的目标;二是继续发扬百年延长石油“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增强行业荣誉感及新时代的使命感,形成当今石油企业创造力的主要动力和凝聚力;三是加强智力投资与文化建设,畅通信息渠道,活跃创新思想。
(三)工作思路
作为特低渗透油田的原油生产单位一采油厂,肩负着保证产量,控制成本,搞好安全环保等责任。其管理水平高低,是决定油田开发效益高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新形势下,要在“优化,简化,信息化”上下功夫,才是进一步搞好管理的有效途径。
1 持续优化。现代企业管理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一个根据内外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适应的动态体系。管理优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优化业务流程。油田开发管理涉及投资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工程技术管理,基础管理等。最佳流程应是在管理中能够适应各类因素的动态业务流程。可以通过加强项目阶段性运行控制,现场签证管理,严格方案设计、审查与变更等方法加以优化,使其既能达到设计要求又能节约投资。
成功典例:七里村采油厂采油二大队优化深化有序采油。由于油井多、单井产量低、劳动强度大、消耗高、生产无序。七里村采油厂采油二大队本着“有序科学高效”思路,根据本区域的具体情况,开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生产管理模式的探索。于2002年12月根据油井产量将井分为不同天数泵油的大井区进行试验,开始用封闭式侧产确定油井工作时间;2003年按此方式并确定了油井计量,间隙抽油、有序泵油的三项有序采油工作内容在全厂推行,并及时整抽油机工作参数,并对500kg以下油井每天停抽4-6小时已达到节能目的。2004年全面推行了派车单;2005年开始用油井测试仪测试液面升降情况结合封闭式侧产确定油井工作时间;2006年将一级监督三级巡查的油井管护保障体系纳入有序采油工作内容,并推行了有序采油指标量化考核方案;2007年开展了计划检修工作,将五定深化为六定,推行了抽油区队派井、泵油区队派车的双派泵油法,并将现代化的流程看板式引入到有序采油;2008年在其他两种测试方法的基础上,引进了CT-I控制器测试确定油井工作时间;2009年推行必派井、选派井派车方法,并细化看板式管理;2010年将派车单转化为调油票。经过数年深化,逐步完善起来,形成了(“两配合两监督,三报三汇总,四定两考核”)单井计量模式;(用封闭式测产、示功仪测试、CT-I测试仪测试方法,本着“地上服从地下”的原则,依据人工与电控相结合、高压重合器控制和变压器控制相 结合、间隙抽油与低、平、高谷用电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间隙抽油模式;(以井定量、以量定车、以车定人、以人定时、以时间定路线,落实必派井、选派井、抽油区队派井、泵油区队派车、泵前量油、泵后量油、抽泵对查、持单泵油,用GPS对其进行全程监督)有序运油模式;(采用了一级监督三级巡查油区管护机制和油井利用率,计量相对准确率、计量准确率、区域日产、指标完成等为主的有序采油量化考核)保障体系四个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较为科学,符合实际的“井人车单合一”的基本运行模式框架。
(2)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是为了寻求最佳的资源要素组合,在保证完成生产经营目标的前提下,节约成本,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是摸清家底,并且及时掌握变动情况,因此必须加强油气资源的分析评价工作。同时,合理的调剂人力资源,及时的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对油井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挖潜措施,通过资产,项目,人员,设备等资源配置的优化组合,最大程度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3)优化开发技术。要提高油田开发水平,必须同时转动技术和管理这两个轮子。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管理和技术要紧密结合。开发技术的优化,是油田提高采收率,争取长期稳产的一项重要工作。比如采油工程优化,可以通过提高机采系统效率,延长油井免修期来实现。要想法延长油井免修期,就需要认真搞好作业质量监督,精细消防蜡管理,进一步完善井下工艺管理。
2 合理简化。生产组织管理的繁杂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应适当简化,增强可操作性。必须指出的是:简化不等于简单化。而是将现代化管理理念和规则标准等简化为更具操作性的高效管理手段,可以考虑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简化:
(1)组织结构简化。要克服管理层次太多,效率低下的负作用。可推行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次,提高运行效率。
(2)体系文件和规章制度需要简化。石油企业制度建设十分重要。制度多,文件也多。但制度和文件必须简明扼要,使员工能易于理解,便于执行。每年下发文件也不宜多,应考虑到基层单位的负担能力。
3 加快信息化。信息化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快捷准确的信息数据采集,及时广泛的信息共享是实现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未来要建设数字化油田应加快信息化建设,这样可以把生产组织管理信息有机整合起来,实现“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控制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的目标。
另外,特低渗透油田除了在上述两方面进行抉择外,还要在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特低渗透油田的基本矛盾问题
根据延长石油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特低渗油藏的开采主要依靠自然能量,开发初期可以有效解决资金、设备和技术不足等问题,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但随着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几个严重的问题:
1 每年为弥补产量递减投入新井数量大,井数过多,平均单井产量与效益持续下滑。总井数的急剧增加,使得油井管护工作量急剧膨胀,各项管理工作难度剧增。
2 采收率与资源利用率较低。受地域环境和地质条件的限制,各类新工艺增产措施发挥作用的程度很有限,先进的管理手段如远程控制系统、油井计量设施等往往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甚至远大于油井产值,因而无法得到应用。
3 资源动用速度加快,造成石油后备资源不足。据统计,随着油田开发的逐步推进,勘探难度增大,优质油气资源接替减少,国内大部分石油企业的油气产量增长幅度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特低渗透油田的问题十分突出。
二、特低渗透油田生产管理的发展方向
针对特低渗透油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基本矛盾,为了进一步持续发展,必须从管理创新及工作思路上进行调整,才是抉择的发展方向。
(一)明确认识
首先,我们要认清自身油田所处的地域环境与地质环境。延长油田所属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属(超)低渗细砂岩油层,规模开发难度大。油层埋藏浅,油井靠自然能量开采,油井产液量低。在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低投资、低风险的“捞油、吊油、抽油、井口集油与车辆集运的特有开采方式。因此,不能一味照搬大油田的开采与管理方式。应根据特点,发挥优势,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生产管理模式。
(二)管理创新
1 实施战略管理创新,为采油厂管理创新提供方便。战略管理创新是采油厂管理创新的首要选择,也是行业的灵魂。因此,必须进行战略研究,战略选择与战略创新。
2 实施组织结构创新,为采油厂管理创新提供保障。一是组织精简化,二是组织人性化,三是组织规范化。
3 实施管理理念创新,为采油厂管理创新注入活力。一是摒弃计划经济下“等”“靠”“要”的思想理念,树立市场经济竞争观念;二是摒弃以财、物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三是摒弃求稳怕变的观念,树立敢于变革,敢于创新的观念;四是淡化权力观念,树立民主观念。
4 实施技术创新,占领行业科技制高点。一是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以业务为主的“外连内聚”的技术创新体制。“外连内聚”指:企业建立一个以核心业务为主体的技术开发部门。负责搜集、研究、跟踪国外相关技术发展动向,预测市场发展趋势,提出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组织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以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为单元,建立企业与企业或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制”或委托研制的联合体;二是建立技术创新发展基金。企业只有建立技术创新基金,才能建立起科研院校以企业为基础,企业以科研院校为依托的科技经济的良性循环,从而使技术有财力和科技双向保障。这就需要企业在财务预算中单独列项,专款专用。
5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氛围。一是以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两个方面着手,确立企业经营者与员工的新型关系。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努力在员工中塑造“敬德重礼、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竞以创优的良好形象。二是听取员工的意见、建议。接受批评、监督。
6 实施文化创新,不断改善企业创新环境。一是确立企业文化的核心,即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是管理者与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它为企业确立了前进的目标;二是继续发扬百年延长石油“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增强行业荣誉感及新时代的使命感,形成当今石油企业创造力的主要动力和凝聚力;三是加强智力投资与文化建设,畅通信息渠道,活跃创新思想。
(三)工作思路
作为特低渗透油田的原油生产单位一采油厂,肩负着保证产量,控制成本,搞好安全环保等责任。其管理水平高低,是决定油田开发效益高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新形势下,要在“优化,简化,信息化”上下功夫,才是进一步搞好管理的有效途径。
1 持续优化。现代企业管理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一个根据内外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适应的动态体系。管理优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优化业务流程。油田开发管理涉及投资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工程技术管理,基础管理等。最佳流程应是在管理中能够适应各类因素的动态业务流程。可以通过加强项目阶段性运行控制,现场签证管理,严格方案设计、审查与变更等方法加以优化,使其既能达到设计要求又能节约投资。
成功典例:七里村采油厂采油二大队优化深化有序采油。由于油井多、单井产量低、劳动强度大、消耗高、生产无序。七里村采油厂采油二大队本着“有序科学高效”思路,根据本区域的具体情况,开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生产管理模式的探索。于2002年12月根据油井产量将井分为不同天数泵油的大井区进行试验,开始用封闭式侧产确定油井工作时间;2003年按此方式并确定了油井计量,间隙抽油、有序泵油的三项有序采油工作内容在全厂推行,并及时整抽油机工作参数,并对500kg以下油井每天停抽4-6小时已达到节能目的。2004年全面推行了派车单;2005年开始用油井测试仪测试液面升降情况结合封闭式侧产确定油井工作时间;2006年将一级监督三级巡查的油井管护保障体系纳入有序采油工作内容,并推行了有序采油指标量化考核方案;2007年开展了计划检修工作,将五定深化为六定,推行了抽油区队派井、泵油区队派车的双派泵油法,并将现代化的流程看板式引入到有序采油;2008年在其他两种测试方法的基础上,引进了CT-I控制器测试确定油井工作时间;2009年推行必派井、选派井派车方法,并细化看板式管理;2010年将派车单转化为调油票。经过数年深化,逐步完善起来,形成了(“两配合两监督,三报三汇总,四定两考核”)单井计量模式;(用封闭式测产、示功仪测试、CT-I测试仪测试方法,本着“地上服从地下”的原则,依据人工与电控相结合、高压重合器控制和变压器控制相 结合、间隙抽油与低、平、高谷用电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间隙抽油模式;(以井定量、以量定车、以车定人、以人定时、以时间定路线,落实必派井、选派井、抽油区队派井、泵油区队派车、泵前量油、泵后量油、抽泵对查、持单泵油,用GPS对其进行全程监督)有序运油模式;(采用了一级监督三级巡查油区管护机制和油井利用率,计量相对准确率、计量准确率、区域日产、指标完成等为主的有序采油量化考核)保障体系四个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较为科学,符合实际的“井人车单合一”的基本运行模式框架。
(2)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是为了寻求最佳的资源要素组合,在保证完成生产经营目标的前提下,节约成本,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是摸清家底,并且及时掌握变动情况,因此必须加强油气资源的分析评价工作。同时,合理的调剂人力资源,及时的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对油井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挖潜措施,通过资产,项目,人员,设备等资源配置的优化组合,最大程度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3)优化开发技术。要提高油田开发水平,必须同时转动技术和管理这两个轮子。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管理和技术要紧密结合。开发技术的优化,是油田提高采收率,争取长期稳产的一项重要工作。比如采油工程优化,可以通过提高机采系统效率,延长油井免修期来实现。要想法延长油井免修期,就需要认真搞好作业质量监督,精细消防蜡管理,进一步完善井下工艺管理。
2 合理简化。生产组织管理的繁杂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应适当简化,增强可操作性。必须指出的是:简化不等于简单化。而是将现代化管理理念和规则标准等简化为更具操作性的高效管理手段,可以考虑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简化:
(1)组织结构简化。要克服管理层次太多,效率低下的负作用。可推行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次,提高运行效率。
(2)体系文件和规章制度需要简化。石油企业制度建设十分重要。制度多,文件也多。但制度和文件必须简明扼要,使员工能易于理解,便于执行。每年下发文件也不宜多,应考虑到基层单位的负担能力。
3 加快信息化。信息化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快捷准确的信息数据采集,及时广泛的信息共享是实现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未来要建设数字化油田应加快信息化建设,这样可以把生产组织管理信息有机整合起来,实现“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控制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的目标。
另外,特低渗透油田除了在上述两方面进行抉择外,还要在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